APP下载

公营工厂“三人团”管理体制的变革

2023-05-18张喜亮张释嘉

工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团公营中央红军

文_张喜亮 张释嘉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踏上了漫漫的长征之路。遵义会议上清理了当时的党中央在反围剿斗争的指挥错误,总结了经验教训,恢复了毛泽东参加军事指挥领导决策的地位。

在有毛泽东参加的军事决策指挥中心的领导下,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胜利会师。中央红军势单力薄,仅仅剩余一万多人,且人困马乏,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粮弹奇缺。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则足有八万之众,且兵精粮足。在所谓“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张国焘野心膨胀,意图篡夺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权。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决定正式前往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在斗智斗勇中,中央作出了极大的让步稳住了张国焘,在背信中央南下失利军力损失大半的情况下,张国焘不得不接受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落脚延安。

中央领导经过长征到达延安,统一战线全面抗日的旗帜得到了一切爱国人士的响应,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和军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合法生存空间。陕甘宁苏区一度被称为陕甘宁“特区”,后改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除陕甘宁边区,还有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晋绥边区和山东、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后来又发展成解放区,纷纷建立起了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基本上是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化模式展开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一是地域扩大了,二是生存环境相对安稳了,三是投奔延安的人员复杂了,四是经济成分多元化了,五是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交织在一起等等。在到达延安的初期,公营企业的管理依然沿袭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三人团”体制并对其进行了改造。

1942年颁发的《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对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职工工作的指示》指出,由于对“三人团”的性质和职权规定不明确,一些工厂里经常发生党支部和职工会干涉工厂行政的现象。这个文件明确指出“三人团”不是行政组织,其主要职能只是为了协调工人与工厂的关系,促使职工执行生产计划。文件要求:党支部和职工会,不得干涉工厂的生产计划和行政管理事宜,而工厂行政方面也不得直接干涉党支部和职工会的工作;如果相互之间出现意见分歧,应当提交到“三人团”会议上进行讨论解决;如果发生争执而得不到解决时,可以向各自的直属上级机关提出,共谋解决;但是,对生产行政问题的争论,厂长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当支部和职工会认为厂方领导管理确实不妥当时,应当站在爱护自己企业的立场上,提出改善意见,或者向上级提出意见,而不应该采取诸如怠工罢工等尖锐对立的错误行为。

《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对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职工工作的指示》中关于“三人团”组织性质和权责的规定,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改善企业管理和完成生产任务是厂长、党支部书记和职工会委员长的共同目标,“三人团”组织三方必须为此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第二,体现集团决策和个人集中指挥的原则,即从国营工厂的实际出发,赋予厂长集中统一指挥的权力,同时,又规定厂长在决定工厂重大问题时,事先必须与党支部书记和职工会委员长协商,并取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第三,“三人团”之厂长、党支部书记和职工会委员长都具有自身工作的独立性;第四,工厂与上级主管机关之间的工作联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技术民主之“三大民主”原则基础上,领导创立的公营工厂“三人团”之生产管理体制,无论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建设中,还是在落脚延安初期的公营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强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边区政府根据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提出了“以公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边区经济主要有五种成分:公营经济、合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封建残余经济。边区的公营经济主要是指政府、军队、机关和学校所经营的农工商业。集体经济主要是指手工业合作和各种劳动互助组织,组合了资金和劳动力。边区政府还大力推广生产合作社工业的发展。民营经济主要是指由私人经营的农工商业。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虽然是少数,却是边区经济的主导力量。1944年延安县的67家公营商店与私营商店所拥有的资本相等,而在绥德,公营商业资本则达到了65%。边区各种合作社有634家,私营资本商店有434家。1945年,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有101家,职工近7000人;合作社经营的工业作坊235家,有约500职工;私营工厂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工场,不完全统计有1425家,职工近3000人,全边区手工业工人达到1.5万多人。在1940年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农工展览会上,展出的各种工业品竟有2000余件。

中国共产党中央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落脚延安,生产的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公营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逐步确立起实行经济性管理的理念,如去行政化、经济成本核算、产品质量管理、改善政府与工厂的关系、确立厂长负责原则等等。在对公营工厂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探索中,进一步坚定了“党政工民主共治”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而坚强的领导下,组织全民性的大生产运动,开展劳动模范运动,公营经济支持并带动了边区农工商等各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近代工业,不仅实现了军队、机关、学校和文化事业机构的自给自足,还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赋税等负担。

猜你喜欢

人团公营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公营民用厂矿探微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扶人团”,不让善心凉掉
李济安创业观察(27):为什么再建“创业百人团”
G-BOS助力公营车辆走进春天
班长下台
100年以后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