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3-05-17石昊宁邵涵李进赵宛莹王鸿宇杨晓李京

军事护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袋鼠发文早产儿

石昊宁,邵涵,李进,赵宛莹,王鸿宇,杨晓,李京

(1.潍坊医学院 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2.潍坊市人民医院 口腔内科,山东 潍坊 261000;3.潍坊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又称皮肤接触护理(skin to skin care,SSC),由哥伦比亚两位儿科医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应用[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定义为通过母婴皮肤接触,满足新生儿温暖、母乳喂养、爱与安全感,保护其免受感染、刺激的一种有效方式,并强烈建议将其作为改善早产儿预后的干预措施之一[2-3]。研究[4-5]表明,袋鼠式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稳定生命体征、促进其生长发育,还可以缓解母亲负面情绪、增进亲子关系。随着人性化袋鼠式护理模式的广泛应用,充分了解该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构建满足新生儿及其照顾者个体化需求的临床护理路径十分必要。本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发文量、关键词及共被引的研究,探讨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筛选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为文献来源,检索以袋鼠式护理为主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文检索词为“袋鼠式护理”“皮肤接触护理”“母婴皮肤接触”,知网检索字段限定为“主题”,万方、维普限定为“题名或关键词”,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限定为“常用字段”,共获得3407篇中文文献。英文检索主题词为“kangaroo care”“kangaroo mother care”“skin-to-skin care”“skin-to-skin contact”“mother-infant contact”“maternal-infant contact”,文献类型为“Article OR Review”,语种类型为“English”,共获得2010篇英文文献。通过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必要时通读全文,排除与研究无关的文献,并经NoteExpress查重,最终共纳入中文文献1168篇、英文文献1464篇。

1.2 分析方法 本研究借助Notepad 3软件对导出文献进行预处理,包括规范关键词、合并同义词、剔除无意义词等。将最终纳入文献导入CiteSpace(6.1.R6)软件中,时间分区选择1年,修剪方式选择最小生成树和修剪切片网络,节点类型分别选择关键词及共被引,绘制可视化图谱并解读分析。

2 结果

2.1 发文量 国际袋鼠式护理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前期发文量较少,于2004-2017年有小幅波动,但整体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我国袋鼠式护理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93年,发文趋势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993-2014年,平均年发文量不足10篇;第2阶段为2014-2020年,发文量逐年增多,并在2017年达到国际研究数量,于2020年达到峰值266篇;第3阶段为2020-2022年,发文量明显下降。详见图1。

图1 1993-2022年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相关研究发文量

2.2 关键词分析

2.2.1 高频关键词 文献剔除检索策略中包含的关键词,其余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出,英文共有756个节点、1341条连线,中文共有441个节点、648条连线。综合中英文高频关键词分析结果,袋鼠式护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高危早产儿管理和护理后效果评价。其中,“体格发育”“神经行为发育”“体温”“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母乳喂养(breast feeding)”和“操作性疼痛(procedural pain)”体现了研究者对于个体生理调节效果的关注;“压力(stress)”和“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则体现了研究者对于个体心理调适效果的关注,见表1。

表1 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高频关键词

2.2.2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可以反映某一时段关键词引用量较大的变化情况,可进一步探析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表2显示了文献中词频变化最高的前15个关键词,其中关键词“早吸吮”和“体温(temperature)”是袋鼠式护理研究突现持续时间最长的热点词汇。通过分析突现词的发展趋势,发现近年袋鼠式护理研究对象由个体逐渐向家庭转变:“父母参与(parental involvement)”“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 centered care)”;研究目标由生理调节逐渐向身心并重转变:“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焦虑”;护理模式由单一性护理逐渐向多元化联合护理转变:“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鸟巢式护理”,逐步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袋鼠式护理干预模式。

表2 排名前15位的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突现词对比

2.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归纳袋鼠式护理研究主题,本研究对纳入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形成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聚类,见表3。根据中英文聚类结果以及具体文献内容,将袋鼠式护理研究热点主题归纳为:高危人群研究(英文聚类:#9;中文聚类:#1、#6-9);护理效果研究(英文聚类:#0-4、#6-8;中文聚类:#0、#2-5);多元化护理模式探索(英文聚类:#5)。

表3 国内外袋鼠式护理关键词聚类列表

2.3 文献共被引分析 WOS可导出文章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高共被引频次说明其在该领域的高影响力。共被引频次前2位的文献是Moore等[6]及Conde-Agudelo等[4]在2016年更新的系统评价,表明袋鼠式护理可降低新生儿死亡、院内感染及体温过低风险,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及纯母乳喂养,这也与共被引频次第3位的Boundy等[5]研究结果类似。共被引频次第4位的研究[7]是一项发表于《The Lancet》的综述,它表明了母乳喂养的优势,为袋鼠式护理的发展提供支持。第5位研究[8]则总结了实施袋鼠式护理对改善个体认知及社会行为的远期优势。

3 讨论

3.1 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现状 本研究发现,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多年来呈稳步增长态势。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受WHO关于袋鼠式护理改善早产儿结局的建议及国外研究影响,我国袋鼠式护理研究于2015年进入迅速发展期,此后引入WHO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技术,并做出适当修改、更新以适应我国国情[9]。在此背景下,我国袋鼠式护理研究逐步超越国际关注度,并于2020年达到近年最大发文量。由此可见,我国袋鼠式护理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支持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两年该领域发文量有所下降,可能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限制了袋鼠式护理模式的实施有关,在后续研究中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3.2 国内外袋鼠式护理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3.2.1 袋鼠式护理角色扩展,强调家庭合作 从国内外研究热点来看,袋鼠式护理研究重点人群主要集中于低出生体重儿、低体温早产儿等高危患儿以及剖宫产初产妇。原因可能在于早产儿体重较低,各器官及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存在生长发育迟缓、神经预后不良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而剖宫产初产妇易存在泌乳延迟、子宫复旧延迟、角色冲突等问题,影响母乳喂养及产后康复[10]。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高危患儿以及剖宫产初产妇健康管理,及时关注其身心状况并于早期实施袋鼠式护理。由近年突现词“父母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发现,国际袋鼠式护理角色有所扩展,强调护理中的家庭合作关系。人性化袋鼠式护理可作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一部分,通过为新生儿父母提供支持和教育,协助其成为护理团队的核心成员,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参与的潜力。目前,我国袋鼠式护理角色也已逐步扩展,但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方面仍缺乏探索,未来护理人员可在参考国际研究趋势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深度与广度,联合心理专家、营养专家等参与家庭护理的指导和评估,充分发挥多学科特色,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参与式袋鼠式护理模式,以实现家庭健康的最终目标。

3.2.2 袋鼠式护理目标逐渐倾向心理健康促进 “产后抑郁”和“焦虑”分别在2020-2022年、2021-2022年突现明显,并且“压力”也是近年研究热点,这提示国内外学者对袋鼠式护理的心理健康促进效果展开了广泛研究。临床研究[10]表明,实施袋鼠式护理可以在改善母婴生理反应的同时,帮助父母建立新生儿照顾信心,进而降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水平,提升自我效能。这说明袋鼠式护理与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相互融合,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保护与促进新生儿及其家庭健康。与国际研究相比,我国袋鼠式护理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目前仍缺乏科学完善的护理体系,国内学者有必要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袋鼠式护理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元化研究方向。

3.2.3 袋鼠式护理的多元化联合护理模式探索 由突现词“音乐疗法”“发展性照顾”“鸟巢式护理”可提示,现今多元化联合护理模式已成为实践热点及趋势。多元化联合护理可通过一系列连贯性的护理干预,弥补单一袋鼠式护理的不足,有效提升护理质量,进而实现早产儿及其家庭的全方位人性化优质护理。Vahdati等[11]的研究表明,相较于单纯袋鼠式护理,其联合音乐疗法可显著提高母婴依恋水平。同样,袋鼠式护理与发展性照顾模式联合应用,也可调整外界环境刺激,促进新生儿生理、社会及情感发育。在国际研究影响下,近年我国也有学者[12]考虑将袋鼠式护理与抚触护理、鸟巢式护理等联合应用发展为系统性护理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与国际研究相比,我国在袋鼠式护理模式多元化研究方面正处于萌芽阶段,建议在结合早产儿特点及其家庭成员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多元联合、科学规范的“袋鼠式护理”临床护理路径。

猜你喜欢

袋鼠发文早产儿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袋鼠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我自己可以做
袋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