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审思

2023-05-15王皓然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思想

王皓然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当今社会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互联网的应用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和意见的总和,具有参与主体的自由性、内容结构的多元性、舆情的瞬时突发性和诉求方式的不成熟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对于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积极倡导健康、理性、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同时也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1]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及时回应和引导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和事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2]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快捷、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交流,进行在线购物和支付等。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互联网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风险,例如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因此需要正确引导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正确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中健康成长,需要思政工作者正确引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正确网络价值观,同时积极参与有益的网络活动,发挥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3]

1.占领舆情阵地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网络舆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声音响亮、传播范围广泛、信息来源多元化等。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播快、互动性强、群众参与度高、虚假信息泛滥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信息真实性难以验证、情绪化倾向强等问题。因此,网络舆情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增强网络舆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作为承担大学生管理责任的高校,应该树立校园文化思维,积极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占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高校应该制定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在校园网络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管理,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良好和谐;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融入网络素养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网络信息,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抵御网络谣言、负面信息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网络参与度和积极性;积极分析和研究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需求,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不良舆情,引导和优化舆论。在高校网络舆情中,马克思主义应该被视为指导思想,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指导地位。此外,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站内容应该以宣传社会主义主旋律,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大大学生宣传和普及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2.完善的监测机制为学生提供安全网络环境

网络开放性和隐秘性等特点,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和便捷,但也会面临信息质量不高、虚假信息等问题。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就容易被一些错误观点影响,跟风附和,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和范围大,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和暴力事件往往能够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信息和事件涉及种族、宗教、政治等敏感话题,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不良网络舆情的出现会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高校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分析不良网络舆情,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同时,高校可以加强与学生、教职工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和关注点,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此外,高校可以建立信息公开和沟通机制,将处理不良网络舆情的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化,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还可以增加专门从事网络舆情处理的人员配备,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处理团队,这些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经验,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各种网络舆情事件。此外,高校还应该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从而提高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5]

二、网络舆情下完善教师队伍,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高校网络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化时代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新形势,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化时代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因此,高校需要重视不断完善思政队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完善思政队伍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建立网络思政工作专门机构,统筹规划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各方面资源,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和方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和活动,如专题讲座、座谈会、实践活动等,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思政教育人才;鼓励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指导,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素养;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网络舆情下壮大监管队伍,积极应对挑战

随着高校网络化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日益成为预防和化解校园舆情危机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网络舆情,避免舆情危机的扩大和恶化,保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确保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包括建立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等,确保能够及时掌握校园内外的网络舆情;加强与媒体、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向外界公开高校的重要事项和信息,增强高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减少网络谣言和误解的产生;开展舆情管理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网络舆情意识和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自觉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大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人员虽然有相关的舆情监管经验,但是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无法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趋势,难以有效地进行舆情监控和处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挑战,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监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进而更好地保障高校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地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从而推动高校整体发展。专职舆情监管人员要具备专业计算机技能能够及时跟踪舆情、调解舆情,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校的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6]

四、网络舆情下创新教学手段,传递正能量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网络上存在各种不实信息、谣言和负面评论,这些内容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上追求的热点和流行的风气也会让大学生盲目跟风,丧失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当。舆情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广泛,其中涉及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后,可能会把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决策,甚至会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旦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和侵犯, 他们便会产生不满情绪并采取相关行动。因此,网络舆情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时空界限消失,大大扩展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渠道。通过网络舆情信息的追踪,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发现存在的问题,对薄弱环节进行弥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和热点,为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在思政教育中创新教学手段,如利用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发挥高校思政课堂的优势,将网络舆情案例融入思政课程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本质和影响;加强思政教育对网络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高校通过微电影或微视频的方式可以将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化,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同时,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微电影或微视频通过将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化,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演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当代社会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自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在高校的作用与价值,注重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覆盖面;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专业素养和互联网应用能力,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育教师,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