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短视频选题创作策略探析

2023-05-15刘记强

新闻爱好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短视频选题科普

刘记强

【摘要】科普短视频化是科普供给侧改革的有益探索,已成为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着眼科普短视频创作选题中的共性问题,主要从选题来源、如何避免低水平同质化选题、科学性审核把关机制的建立,以及深耕细作开展系列化科普创作、如何开展生动有趣的科普传播、培养公众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科普短视频提质增效的策略。

【关键词】科普;短视频;选题;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1]。2022年9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明确要“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一、科普短视频化是科普供给侧改革的有益探索

(一)短视频已成为高质量科普供给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科普信息化的广泛推动,短视频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8月31日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有10.51亿互联网用户,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短视频平台及短视频的创作日渐进入一个发展迅速、模式日趋成熟的阶段,短视频成为当下进行科普知识分享的重要形式。短视频科普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在拓展知识传播渠道的同时,也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受众。短视频科普有别于传统科普的视角和叙事手法,由权威视角转向平民视角,更注重对受众需求的探索,从深度上虽然不及传统科普视频深入,但是从广度及时效性上有极大优势[2]。科普短视频所展现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信息丰富程度和交互性等,相较于文字、图像而言,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受众主动去接受信息,完成信源到信宿的传输,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向公众传播科学的目的[3]。

(二)科普报刊进行短视频创作是转型发展的顺势之为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由纸质阅读转为以掌上移动阅读为主。《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作为新时代的科普报刊编辑,在使用纸质媒介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作短视频来传播科学知识,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普报刊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科普报刊编辑长期从事科普宣传工作,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对科普的理解和热点话题的把握比较到位,科普报刊开展科普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媒体公信力来提升科普传播效果,通过线上线下传播互动,也有益于提升科普报刊的品牌影响力。

二、科普短视频选题创作策略

(一)科普选题要捕捉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

时事、社会新闻具有时效性强、影响力大、影响广泛等特征,许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很自然就会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可以顺势而为作为科普创作的选题。2022年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广西梧州上空失联。一时间万众关注,牵动人心,《航空知识》杂志社新媒体公号借此推出了“飞机黑匣子有多重要?它能记录哪些信息?”等系列科普报道,结合最新搜救进展为公众及时科普航空器搜救的相关知识,回应公众关于失事飞机搜救的疑问和关切,取得很好的科普效果。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也为科普短视频创作积累了丰富的选题和素材。要善于抓好身边科学、实用科学的普及,围绕群众关注度高、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创作。在主流短视频平台,日常生活科普类是观众浏览量较高的类型之一,体现出当下受众对科普短视频实用性需求的偏向,也是科普短视频创作视角平民化的缘由所在[4]。比如饮水问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甚至不值一提,但其中却有许多公众关心关注的知识点可作为科普短视频的选题。矿泉水和纯净水如何选择?市售碱性水有助于人体形成碱性体质?反复烧开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害?隔夜茶水还能喝吗?……针对这些“不起眼”的问题,邀请专家从科学的角度来解疑答惑,一定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在生活中发现选题,从科学视角进行专业解析,其受众关注度和转发量等均会有较好表现。

(二)选题创作要有明确的科普对象定位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科普知识的兴趣点、需求和接受程度不同。互联网科普内容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而在科普选题创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需求端,只有不断挖掘受众需求,满足受众需求才能广泛传播,才能做真正有效的科普。对科普对象进行相对精细准确的定位,有利于科普内容的分类推送和传播。以医学类科普短视频的选题创作为例,短视频面对的受众,并不具备专业理论基础,也无意通过观看科普视频成为医学专业人员。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说,简单了解基本原理,并掌握一些能在生活中应用的医学知识,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而有些健康科普短视频选题创作较为盲目,未考虑受众的需求与关注点,未考虑他们的医学知识基础,专业术语运用过多,造成短视频晦涩难懂,关注度较低,使得科普宣传效果寥寥。

(三)短视频要结合受众特点做生动有趣的科普

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和生硬说教,而应该从平民化视角出发,从选题内容到呈现形式都要强调其趣味性。新媒体传播规律表明,科普创作的关键在于抢占用户的注意力,提升用户对于科学知识的关注,从而为科学教育创造前提和入口。成功的科普宣传不是强塞硬给实现的,而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播科学知识。科普创作应通过新近发生的某一热点新闻事件,将公众对此热点话题的关注很自然而然地导入到与此关联的科普知识点上。科普短视频将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设置在特定场景中,将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讲解、生動具体的情景、形象直观的影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要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点准确无误地介绍出来,还要深入挖掘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比拟、幽默诙谐的语言,将科普内容故事化,科普作品中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将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从而获得更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四)科普短视频选题创作要力避同质化

与图文和音频相比,短视频因更加直观、更具趣味性而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科普短视频内容、形式同质化问题突出,低水平重复现象也不容忽视。有的科普短视频大篇幅地剪辑照搬他人网上视频作品,存在抄袭等与版权相关的问题。当然,科普创作的选题允许、也需要重复,比如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的防治,但“司空见惯”的选题每次重谈,都应根据最新医学科研和临床应用成果讲出新内容、新角度、更高水平,而不是无谓地“炒剩饭”或是“新瓶装老酒”。

许多科普短视频以出镜讲解为主要形式,有的主持人或坐或站对着镜头“读脚本”,按照固定“套路”“批量化”生产节目;有的一个背景到底,仅加入少量图片或动画等视觉素材,画面呆板、呈现形式单一,内容表达欠丰富,形式同质化也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对科普内容本身失去兴趣。

(五)科普短视频不可将学术争议作为选题

科普短视频选题时如果仅依据个人情感偏好选择性地选用素材,造成部分尚存争议、具有不确定性的观点被用于科普创作中,就会使公众获得片面性的认识,无法获得客观、全面、系统性的科普知识,反而更加迷惑不解[5]。例如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挺转派”与“反转派”分别从各自的立场搜集所谓论据展开激烈的争论,但是其所选用的证据,只为单方面说明转基因食品“无害”或是“有害”,无法客观系统地反映转基因的“全貌”,也无法使公众客观理性地去看待转基因技术。如果短视频创作以此为选题,仅仅单方面呈现一方的观点,受众就无法获得客观公允的结论;如果双方观点都相对均衡地呈现,创作者最终也无法给受众一个确定结论,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公众看完短视频依然会是“一头雾水”。

(六)科普短视频的科学性审核不可或缺

短视频的发展拓宽了科普内容的传播渠道,具有极强的即时传播性和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科普的传播力。但短视频平台上的科普视频“科学信息”纷繁复杂、真伪难辨,其中不乏非专业的错误科普、谣言和伪科学内容,各种误读、曲解科学研究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甚至有些披着科学的外衣行传播伪科学之实。而新媒体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快捷性等传播特点,使得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不确切”内容,都可能迅速在网络上被爆炒传播,以致造成“谬论流传”,最终可能不仅起不到科普的积极作用,反而有可能因为粗制滥造、科学性失范问题而误导社会公众,遗患无穷。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类新兴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科普作品等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审核”。科普短视频创作应当建立完善的审核把关机制,从形式规范、内容的科学性到舆论导向,再到配音、字幕和剪辑等,都要做好审查把关。科普内容应该经过与其所传播内容专业领域一致的行业专家审核,审核者应当是了解作品所论述话题的专业领域和问题全貌的专家[6],要求审核专家在作品中署名并对其科学性负责,以避免出现科学性问题,也可提升科普短视频的权威性和公众认可度。各短视频拍摄基地要建立健全节目审核把关机制,从当前短视频创作者的专业背景考虑,最佳的创作团队应该是既熟知科普选题相关专业,又有拍摄制作能力的复合型团队,能够较好地兼顾作品科学性和传播性。

(七)科普短视频宜精耕细作开展系列化选题

短视频的时长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可单独成片,也可形成系列视频。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每天都会被海量信息所包围,内容创作者需要尽量用短平快且生动活泼的方式快速输出观点,才能吸引用户注意[7]。当前的泛知识内容,不乏跟风追热点科普的新媒体,由于其缺乏精准的受众群体定位,选题创作时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知识传播缺乏系统性而流于“碎片化”。如何平衡科学严谨性与传播碎片化之间的矛盾,需要思考如何将碎片化的内容与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帮助受众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更加全面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在进行内容定位时,可以尝试关注小众社群的需求,在垂直圈层中精耕细作,树立起自身的科普品牌,培养一批高黏性、高信任度的用户[8]。这就需要在做选题规划时,注意围绕某一主题方向开展系列化选题,通过一个个具体“点”的细节化呈现,从而把此主题讲深讲透讲清楚讲明白。例如,专注于健康科普的,在选题时可就创作者擅长的领域精深介入,紧紧围绕该方向细节化选题,倡导“小切口”细呈现,避免“大而空”“宽而泛”,什么都想讲结果什么都讲不清楚。“胃肠道疾病的防治”可能是一部厚重的专著才能解决的大课题,而“胃痉挛是咋回事”“胃反酸该咋治”等紧扣选题大方向开展系列化选题创作则更适合医学科普短视频。

(八)科普短视频要传播完整的准确的科学知识

科普短视频限于时长,大多只停留在告诉公众“是什么”,而没有去深入阐释“为什么”,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只作论断,而不谈其中的道理,公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科普不是传播完整的、准确的科学知识,不让公众明白“为什么”,科普的说服力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也无益于公众科学精神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是比普及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科普内容。

三、结语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短视频已成為新时代高质量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科普短视频通过相对精准的受众定位,充分挖掘受众需求,精心策划选题,把公众关心、关注的科普话题,以通俗易懂、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最大范围地将科学严谨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传递给公众,不断满足群众高质量科普需求,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21-07-10(7).

[2]杨咏雪.短视频环境下医学类科普视频的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J].科技传播,2021(12上):155-157.

[3]黄荣丽,王大鹏.科普短视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刍议[J].科普创作评论,2022,5(1):12-18.

[4]潘希鸣.当代中国科普电视节目与科普短视频之叙事差异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5):96-103.

[5]潘越,贾淑娴,陈翔梧,等.循证科普:如何保证健康科普创作的科学性[J].健康科普,2019,82(5):102-107.

[6]康莹,毛慧佳,孙小楠,等.健康科普创作科学性失范原因及其破解之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2):1556-1560.

[7]彭佳倩,曹三省.以人为本的创新与融合: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普创作与传播[J].科普创作评论,2022,5(1):5-11.

[8]水丹艳.科普短视频自媒体传播策略分析:以“柴知道”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1):44-46.

(作者为河南省科学技术馆副馆长,副编审)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短视频选题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