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甲工”进步学生革命思想与运动的发展

2023-05-12程存洁

岭南文史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工教员毕业

程存洁

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是广东首座培养工业人才的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甲工”学生在刘尔崧(1899—1927)、阮啸仙(1897—1935)、周其鉴(1897—1928)[1]、张善铭(1900—1928)[2]等学生领袖的率领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业救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及八小时工作制,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甲工”由此享有“红色甲工”的美誉。

“甲工”学生的进步思想及运动,主要见于新发现1922年春季印制《工业杂志》第一期。本文将结合新发现1922年3月印制《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同学录》(图一,纵16.9厘米,横11.7厘米,厚0.4厘米),通过考察分析《工业杂志》第一期(图二,纵24.3厘米,横13.5厘米,厚1.3厘米)相关内容,对“甲工”学生的进步思想与运动进行初步探讨。

图一

图二

一、“甲工”概况

“甲工”的前身,“是广东工艺局创办的工艺学校,成立于1917年10月,校址在增埗。学制二年毕业,旨在培养技术员。1920年8月,将学制延长为四年毕业,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黄巽为校长。1923年,改为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招旧制中学毕业生入学。学制为预科一年,专科三年。校长为邹卓然。同年7月,再改校名为省立工业专门科学校,校长为肖冠英。1926年8月,合并于中山大学,设为工业部。不久,中山大学改组,撤销工业部,交回广东省教育厅办理,重新设校,恢复原有校名。”[3]

据《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同学录》(以下简称《同学录》,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记载,“甲工”设校长1名、教务主任1名,机械科、织染科、化学科、美术科主任各1名,“职教员”有41人,在校学生304人,其中机械本科三年级学生38人,机械本科一年级学生26人,机械预科学生33人,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34人,染织本科一年级学生27人,应用化学本科三年级学生21人,应用化学本科一年级学生24人,应用化学预科学生29人,美术制版科第一届毕业生47人,美术制版别科二年级学生25人。

《同学录》还记载,至1922年止,黄强、黄纪秩、龙裔禧先后担任“甲工”校长,其中,黄强[4],33岁,龙川籍;黄纪秩,顺德籍;龙裔禧,连县籍,35岁,日本东京高工机械科毕业,前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教员,1921年冬起担任校长。事实上,在龙裔禧任校长前,是高剑父担任校长,但《同学录》对此没有一字提及。

《同学录》又有记载:前教务主任袁拔英,东莞籍,高等师范毕业;机械科主任何寿田,35岁,大埔籍,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工机械科,前上海兵工厂炮弹厂主任技士、川汉铁路机器副工程师、广东兵工厂审检处长、料械处长、大埔中学校理化英文教员;织染科主任梅雄萼,43岁,台山籍,毕业于日本名古屋高工纺织科;化学科主任邓国桢,31岁,广西籍,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工应化科;美术科主任高奇峰,32岁,番禺籍,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院、前优级师范及广府中学、南海中学、第一中学教员。其他“职教员”的情况如下:

前机械科主任罗富生,大埔籍,英国工学士理学士;王仁宇,惠阳籍,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工机械科、现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胡慕瑗,新会籍,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工机械科,现任粤军制弹厂工务处长。

前染织科主任、现任专科教员伍颂汤,恩平籍,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工纺织科。

前化学科主任陈韵楼,新会籍,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工应化科;区克明,鹤山籍,美国化学硕士;伍英,美国化学硕士;朱武周,台山籍,美国化学硕士。

机械科专科教员郑祥云,32岁,香山籍,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机械工科专门部毕业、前广东兵工厂机械厂厂员;罗赞元,32岁,广西桂平籍,日本东京高工机械科毕业;苏炳丽,34岁,顺德籍,日本东京高工电气科毕业、广东电话局总管兼工程师。

染织科专科教员钟齐闻,34岁,南海籍,日本东京高工织染科毕业、前省立梅县中学校理化教员。

化学科专科教员张寿绵,32岁,新会籍,美国嘉利福尼亚大学化学专科学士、前培英中学及青年会日校教员;彭少聪,29岁,大埔籍,日本东京高工应化科毕业。

美术科专科教员郭文秀,42岁,香山籍,美国依那奈影术学校卑苏制版学校毕业。

数理化教教员潘赞雄,33岁,顺德籍,高等师范毕业,前顺德县议会议长,顺德中学学监兼教员、省立第一师范讲习所教员,现任顺德县教员会长,省立女子师范教员。

数学教员黄德刚,30岁,惠阳籍,国立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

英文教员谢霭如,33岁,台山籍,香港皇仁书院毕业,省立第一中学教员。

英文教员陈耀光,31岁,南海籍,圣心学校毕业,历任该校主任教员,广东无线电学校、圣神女学校教员。

经济学及簿记学教员杨仙槎,英德籍,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体操教员程岳恩,25岁,香山籍,广东高等师范体育科毕业。

音乐教员李应扬,22岁,番禺籍,广东陆军军乐讲习所毕业。

学监兼教员王敬秋,南海籍,日本东京高工选科毕业,历充广东师范学校、台山中学校教员。

学监兼教员陈宗孟,顺德籍,日本东京高工毕业,历充广东公学、岭南中学教员。

学监郭燊,增城籍,广东警察学堂毕业,历任学部总务司案牍科科员、广东高等学堂学监。

前化学专科教员何次权,连县籍,日本东京高工毕业,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化学科主任。

前国文教员黄炳枢,惠阳籍,高师毕业,现任高师附设师范省立女子师范校员。

前英文教员袁擢英,25岁,东莞籍,高师毕业,现留学法国里昂大学。

前英文教员陈达初,顺德籍,英国工学士。

前日文教员黄植之,顺德籍,日本明治大学毕业,现任市立职业学校校长。

故教员李英杰,三水籍,日本东京高工毕业。

杨普泉,鹤山籍。潘楷,新会籍。

根据《同学录》记载,上述41名职教员中,半数以上有留学背景,其中20名毕业于日本学校,5名毕业于美国学校,2位毕业于英国学校,1位毕业于法国学校。

在《同学录》登记的304名学生中,除福建籍学生1名、朝鲜学生1名外,其余的学生均来自广东(含海南)。值得注意的是,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张善铭等4名同学,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被誉为“红色甲工”的“四大金刚”。[5]

二、《工业杂志》第一期的基本情况

《工业杂志》第一期为“甲工”学生编辑出版,获得多人赞助,其中首任校长、1922年已担任粤海关监督的黄强捐银50元,第二任校长黄纪秩捐银10元,第四任校长龙裔禧捐银30元。“甲工”织染科学生周其鉴也捐银8元。

该期杂志珍藏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一册,纵24.3厘米,横13.5厘米,厚1.3厘米。封面左下角盖有“校友会赠阅”印文,表明这是“甲工”校友会的赠阅本。“校友会”为当年在校学生组织,委员主任有丘鉴志、周其鉴、刘尔崧、阮熙朝、郑传蕙、李骥寰、张善铭、陈扬泰、郭宗岳、黄兴发等在校学生。[6]

学生编印这一期杂志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目的明确。该期杂志《发刊宣言》宣示:“这本是工业杂志:是我们宣传主义研究问题底结晶;是和诸君切磋学术交换智识底工具……现在社会经济上底组织,不消说,当然是很不满意。我们要适应时势底需要,为根本底改良;但是想把现在社会改造到和我们理想底社会一般,还要经过许多路程,第一呢!就是要先行打破陈旧底人心,灌输以最新底思想。所以啊!我们不止用语言,还要用文字来鼓吹社会主义——马克斯社会主义,以唤醒一般无产阶级者与那些资本家——掠夺者为激烈底斗争。不管什么‘人微言轻’;也不管什么‘道高魔重’。惟知尽我们所能,在恒河沙数底出版界中,分一肩宣传底责任。”这篇《发刊宣言》出自机械本科三年级学生、时年23岁番禺籍郑传蕙之手,写于1922年3月1日。

该期杂志开辟有电版、评论、学艺、译述、调查、文艺、改造日记等7个栏目,收录的作品和文章全部出自学生之手,内容宽泛,既有画作、诗文、剧本等文艺作品,也有工业理论、工业知识、国外最新工业著作译述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制帽、造纸、制革等工艺“调查报告”,还有为推动学校进步而开展不懈斗争的“改造日记”。

“电版”栏目刊有3幅照片,为黄莫京、黄纪秩半身照和全体员生合影照,以及5名学生创作的11幅画作和两幅图案稿。其中《落花游鱼》(1920)《狐》《松间雀噪》《茶花》《蒲塘雨过》《虞美人》《海棠》等6幅绘画作品为美术制版科第一届毕业生陈应霖创作,《龙川古塔》(1918)为美术制版科第一届毕业生黄惕厪的画作,《鹰》为美术科一年级生陈闰富的绘画作品,《江南春雨》《鹦鹉》(1921年9月)分别是美术制版别科二年级学生容建勋和吴家文的画作。

“学艺”栏目收录23名学生主笔介绍工业知识的论文,其中有机械本科三年级五位学生曾耀寰、郑传蕙、李骥寰、林兆凤、郑棣衍,染织本科三年级10位学生钟国桢、杨幹、梁华灼、黄国樑、谢褒、梁德裔、李国光、蔡受昌、马淑晖、邝士毅,化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温彦智,应用化学本科三年级五位学生邓纪年、张善铭、陈功显、陈功武、杨元长,美术科第一届毕业生陈应霖,美术制版科第一届毕业生龙绍彭。

“译述”栏目收录13名学生的译作,其中有应用化学本科三年级学生郭绍尧、何作仁,机械本科三年级学生刘尔崧、刘炳楠、李国英、叶文端,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罗锡畴、丘鉴志、谢褒、蔡受昌,应用化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罗济能、姚陶馥、振新等。

“调查”栏目收录3名学生的调查报告,有应用化学本科三年级学生陈琼、陈功显,机械本科三年级学生汤卓伦。

以上四个栏目收录的作品和文章,内容主要涉及机械制作、电机制造、火油渣原动机、蒸汽机、力织机、手织机、修织机、燃料、颜料工业、染料染色、养蚕、盐、葡萄酒、肥皂制造、玻璃版制法、人造丝制法、麻织物漂白法等工业知识,刊发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工业救国思想,振兴民族工业。

三、“甲工”学生的进步思想与运动

“甲工”学生进步思想与运动的相关内容主要见于《工业杂志》第一期“评论”“文艺”“改造日记”等三个栏目收录的文章中,其中“评论”收录的12篇文章由10名学生撰写,“文艺”收录的10篇文艺作品由8名学生撰写,“改造日记”栏目中收录的《工业改造记》由阮啸仙负责编写,完成于1921年10月10日。

这些进步思想与运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宣传工业救国思想。

“评论”中刊登的《工学者研究的机关》《研究实用化学》,为应用化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张善铭撰写。他在《工学者研究的机关》一文中明确提出“提倡工业,就是救国的良好方法”;还在《研究实用化学》一文进一步阐明:“大抵国家之贫富强弱和文明的程度,可观其化学工业发达与不发达而定,因为人生日常的需要品,赖于化学的制造者居八九,化学工业发达,则人民的生活自然日进于文明,科学也日就发达”,并呼吁“我国原料之富,为世界第一……苟能利用之,当为世界最文明最富强之国家,现在事事仰给他人,实在是一桩最大的奇耻啊……所以想国家富强,维持人类的生活,第一要有多数研究实用化学的学者”。

“评论”中收录的《棉业与中国》,为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周其鉴撰写。文章提出:“棉花之与中国,内已起民生之恐慌,而有灭亡之巨祸,外之又足惹国际之冲突,而有大战之危机,苟不及早设法以振兴而挽救之,则于我为速亡,于人为媒祸……然则挽救之奈何,曰,振兴吾国之棉业而已矣。”

“评论”中刊载的《我对于广州市的染织工厂的批评》,为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杨幹撰写。文章呼吁,我们最亲爱的染织界,“就要快快联合设立一个染织研究会,对于水漂白精练染织五种功夫,研究新的法子,从根本上改良挽救那‘千钧一发’的危局,岂不是我广东和我中国的幸福吗?”

该期杂志还刊登了一则广州市精华织造厂的“云鹤”商标广告。这条广告明确写道:该厂设在小北豪贤街一百零八号,自织土布、毛巾、线衫、线袜,是由“甲工”染织科学生周其鉴本着“实行工业救国”思想,争做“工业救国的急先锋,工读主义的实行家”而创设的。

第二,以阶级战争为工具,摧倒资本主义,实行共产主义。

“评论”刊登的其他文章,均有提出“摧倒资本主义资本阶级”的思想。如刘尔崧在《工学生的责任》一文中提出:“我们工学生,应当以振兴工业为目的的”,“应以化除阶级的思想为现世责任”,“我们就要把资本主义,打个粉碎,方才有工业发达的希望;最好是共产主义,一时实行起来;世界上并没有资本家的踪迹,工厂且由工人共同管理,大家只和和气气的去生产,不会发生什么冲突,岂不甚妙吗?但是怎样才能摧倒资本主义?怎样才能实行共产主义?最好的工具就是:‘阶级战争’;使工人觉悟起来,联结团体,与资本家奋斗。因为工人程度幼稚,且素乏团结力,而这种指导工人,联络工人的责任,却有待于工学生了。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工学生尤当以联络工人去摧倒资本主义为责任’。”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罗国杰在《我们工人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也呼吁:“我们要想达到平等的地位,非将资本阶级打破不可……那资本家底特殊阶级,其原因完全是从私产制度生出来的。我们的工人,就应该觉悟,知道现在的私产制度是最坏的,是不合人道的;对于新世界的思潮完全是相冲突的。那么,我们想达到打破资本阶级,就应该努力推倒私产制度,从积极一方面来求根本的解决。这个根本的解决,就在我们工人膀上应负的责任……我们工人的责任当然是:铲除现在的私产制度,另外建设一种新制度,创造出一个劳工世界!”

同样,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丘鉴志在《中国的劳工快要预备和世界的资本家奋斗》一文中呼吁:“大家凭着自己的力量,想个适当的方法,快把他实行起来,作为对全世界的资本阶级,最后决胜的准备,这就是中国前途的幸福,也就是全世界和平的幸福”。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马淑晖在《我对于劳动界的希望》一文中也提出:“现在劳动界,受了那资本家无上的压迫,似困缚在九重地狱一样,想脱了这种的束缚,还要在劳动界自身快快觉悟,和那资本家下一个最后的决战,将那资本阶级,铲除他,打破他,争回我们劳动界应享的幸福,和高尚的人格……争回我们的自由权,以脱离那奴隶的火坑,使劳资两者,能齐肩并顶。”

此外,机械本科三年级学生阮啸仙在1922年2月26日《青年周刊》创刊号发表的《青年自觉》一文中疾呼:“剔除烦恼,离去痛苦,应当从阶级斗争奋起,走到自由幸福的新社会中来。”[7]他还在1922年3月7日《青年周刊》第二号发表的《社会主义与军人》一文中提出:“我们今后能够常常将社会主义的真理,说给他们,叫他明白了军人正当的使命,他们就会打从资本主义的黑暗里,朝着社会主义的光明路上走来,先前替资本家个人的无意识的牺牲,现在就会变成社会革命的义勇队,为人类谋幸福。到军队实行劳动化,军人和劳工农民携手,军械在无产阶级之手,社会革命,便有多大的武力团体,可以猛向资本主义,下总攻击了……劳动者的革命,只有战争而胜,只有和资本家碰个死活。”[8]接着,他在1922年5月1日“甲工”《劳动号》发表的《“五一”运动略史》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实行“社会革命”:“我们——无产阶级者——切不可轻轻放这‘五一’纪念日劳工运动,不是一地方一种族的局部问题,乃全国人类的问题;也不是罢工、增薪、减时的问题,乃是大规模的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的问题。简言之,就是社会革命。世界无产阶级的人们!携手猛进!”[9]

同时,刘尔崧在《劳动号》上发表的《敬告劳工》一文中也呼吁“社会革命”:“‘同盟罢工’要求增加工钱,减少工作时间,断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过酿成阶级战争以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底过程罢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社会革命……劳工同志们啊!我们无产阶级受有产阶级——资本家的毒害,已经够了……若你们不用一种强力,把他们打倒,将前此被掠夺的权利收回,希望他们公公道道的给回你们,是绝对不可能的……社会革命时机,已经到了……但是社会革命,不是徒托空言的,也不是少数人所能解决的;是要经过极大的牺牲,猛烈的奋斗,而且要极坚固的大团体,才能得来的;所以我希望你们先要巩固自己的团体,由小联合而至大联合,由一省的联合而至于全国的联合,至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大联合,预备做社会革命的第一步功夫——阶级战争。……如想干社会革命,就应该以推倒有产阶级的国家,建设那劳动阶级的国家,使劳工掌执政权为独一无二的法门。这就我们第二步的办法了。”[10]

第三,鼓励青年奋斗牺牲,做创造环境的工具,做进化途程中的先锋。

“评论”刊登的《青年的奋斗》,为高沛经撰写。该文提出:“人的奋斗是从精神生发的,要从文化和生活上奋斗的……奋斗就是进化的工具了……我们要想恢复我们的生活和地位,就努力改造一切的制度,打破的古迷。”“评论”刊登的《青年创造环境的工具》,为阮啸仙写于1921年10月18日,文中强调:“我们已拼着奋斗的精神,去和恶魔决斗……有一种牺牲,必有一种代价,或于自己当时不免受了痛苦,但于社会的影响必大,有价值的牺牲,为全人类求幸福……我们做青年,是想做好的青年,为新社会的健儿,为主义的实行家;也许甘愿为旧社会恶环境的破坏者,坚苦卓绝,来破坏挡住新社会进行的障碍物。”

同时,刘尔崧在《新学生》第5期发表《为香港孔教会警告同学们》一文。该文呼吁:“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生在廿世纪,当做个现时代的崭新人物;我们要研究适应时代的科学,发展我们的理性,而且我们要跑到历史进化的道上,做个进化途程中的先锋。”[11]

第四,反军阀,反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及劳工主义。

“文艺”收录了8名学生撰写的10篇文艺作品,有阮啸仙的《一个奋斗的女子》《观排球》(写于1921年10月25日)及《爱情是甚么?》(写于1921年10月16日),刘尔菘的《爱》《朝曦》(写于1921年10月23日),美术制版别科二年级学生何棣华的《战场上最后的觉悟》,机械本科三年级学生李国英的《我与奇兄诗》,染织本科一年级学生关崇懋的《感时》,美术制版别科二年级学生阮辅高的《秋感》,应用化学本科三年级学生邓纪年的《感怀》,染织本科三年级学生邝士毅的《春日即事》。其中,《一个奋斗的女子》贯穿的中心思想是主张婚姻自由:“夫妇,是爱情和理性的结合,是男女两性,最大的幸福。金钱和势力——作官,是不能占两间的位置;结婚与不结婚,是爱情和没爱情的问题,是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买卖式势利婚姻,是没有价值的。”《战场上最后的觉悟》提出:“我们既同是本国的人,就像兄弟一般,应该互相爱护的。”剧本《爱情是甚么?》通过陈佩珊的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并提出:“我们处在这个过渡的时代,在黑暗社会支配底下,没有翻身出来的时候,都要抱着自己的毅力,来奋斗牺牲,要超越环境,开辟理想的新社会。”同时宣扬“劳工主义”,主张三八主义,即“八小时作工、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读书”。

四、“甲工”是广州学生运动的中心

通过上述考察,可知至1922年,“甲工”在校学生已接受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初步掌握劳动生产剩余价值、资本阶级与劳动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思想内涵,并在校内外开展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充分显示出“甲工”是一所充满进步思想的工业学校。

“甲工”开办以后,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部分学生还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党员。如1922年考入机械科的20岁的黄义,别字居仁,龙川籍,后成为“甲工”学生运动中坚人物。刘尔崧,早在1920年冬就加入了广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3月广东共产党支部成立后不久,“参加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刘尔崧入党后,深感自己是个学生出身的党员,必须向工人阶级学习,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2]阮啸仙自1918年3月25日考入“甲工”机械科后,开始阅读《新青年》,接触新思潮,1919年5月25日代表“甲工”学生在广州各校学生集会上讲话,力主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5月30日参加广州全市学生反帝爱国示威游行;6月17日广东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在广州成立,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为该会主要负责人。1920年5月1日,阮啸仙参加广州工人团体组织的“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6月4日参加广东学生联合会举行欢迎全国报界联合会代表的活动,8月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又参加该团的活动。1921年1月27日陈独秀应邀到“甲工”演说,阮啸仙、周其鉴担任记录。[13]“广东党支部建立后,陆续吸收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学生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等入党……一九二一年秋,广东党支部建立广东劳动组合书记部,以冯菊坡为主任,主要工作人员有刘尔崧、张瑞成、梁复然、郭植生等人。”[14]他们很多后来都成为共产党员、革命领导者,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被称为“东江三杰”,与周其鉴、张善铭、冯菊坡等,后来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正是由于“甲工”拥有大批进步青年及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党员,因此“在刘尔崧等的组织领导下,‘甲工’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成为广州学生运动的中心。”[15]

猜你喜欢

高工教员毕业
《硫酸工业》杂志第十三届编委会委员
我们今天毕业了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我国环境腐蚀研究的开拓者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有功之臣——记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李兴濂
毕业季
德国“高工”是怎样炼成的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