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老仪式助推基层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2023-05-09杨依晨

炎黄地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匾额符号民族

杨依晨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于基层地区的发展及文化强国的建筑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预示着我国基层地区的逐步崛起,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落实,因其当代实践实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过程,是地区文化在社会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谨以赞匾仪式文化为切入点,以坪溪村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整个文化现象,结合田野调查实例,分析赞匾仪式文化助推坪溪村协调发展与良性运行的逻辑互嵌。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二者如何在新的时代洪流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深度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始终,如何提升角色意识,把握时代机遇等问题扑面而来。为此针对农村基层地区发展实情与面临的问题,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的穩步推进,各地区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不仅使基层地区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增加,而且丰富了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

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便是其独有的文化资源,正因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存在,才使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视角便是其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本真视角,从此视角出发看待社会治理,能较好地协调民族地区各民族、各阶层及各成员的各种利益诉求,较好地解决各方面和各层次的利益关系,为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1]。目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郑杭生认为,诸多利益之争使国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这便要求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用以增强社会凝聚力,降低社会治理的难度。

坪溪村赞匾文化解读

坪溪村简介

坐落于我国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东南部的坪溪村,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村庄。从生态层面来看,该地树木繁多、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十分适合菊苣、木瓜、大葱、秋葵、角瓜等农作物的种植。作为马底驿乡的第一大张姓村落,坪溪村地理位置优越且经济条件较好,外来人口经国道过沅陵县城再往国省道走不到十公里便能看见坪溪村。现在的坪溪村与几十年前相比,不仅经济条件提升了很多,而且环境保护相对而言较好。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外界文化的冲击,村里年轻一辈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通常是老人、妇女及儿童,每逢过年,外出务工的年轻一辈才会回家一次。坪溪村作为一个承载着童年与乡愁的村落,历经时间冲刷却依旧伫立在马底驿乡,虽说其文化随着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淡化了许多,但依旧有不少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留存至今,赞匾仪式等文化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坪溪村赞匾文化概述

1.渊源

坪溪村的赞匾与其他地区的匾额文化或者说门匾文化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坪溪村的赞匾文化具体从何时出现已然无从考证,据当地老人所述,在他年轻时便有了“匾”这种物件,只是当时制作匾的流程十分繁复,现在简化了很多,但仍保留有选材、制作、题字、风干、请神、定时、请匾、上梁、赞匾等流程,而且场面较为宏大,远近邻里都会来凑凑热闹,主人也会十分热情地接待来宾。

2.过程

首先,从匾的制作过程来看,祖辈的制作与现如今的制作不同,据笔者访谈得知,祖辈那时的匾额通常是就地取材、就地理材、就地用材。也就是说匾额的原料是周围的树木,再经过当地有名木匠的加工,等打造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请当地的教书先生或者字写得较好的老一辈在木板上提字,然后进行再加工。待到匾额历经裁剪、题字、刷漆、风干、批红等程序后,一块匾额便正式完工。

其次,从匾额入门的程序来看,匾额历经上述工序后,还不能直接进屋,要先经过风水先生的“筹算”之后,择良辰吉日方能入门。在入门之前是不能随便进行放礼炮、拉筒炮等庆祝行为的,而是应当先等匾额正式跨过门框。通常,匾额是由一家之主双手抱着,司仪与族长、寨老等德高望重的老人会站在家主两侧进行祈祷,并准备下一步工作。

再次,从匾额上墙的流程来看,在匾额正式跨过门框之后,站在门两边的仪仗人员便会拉响炮筒,庆祝匾额顺利进门。之后再由专人乘梯子将匾额挂上高墙,在此过程中,家主不能再碰匾额,且需全程跪在匾额之下。此外,挂匾额也有一定讲究,必须方方正正,不能挂歪,而且只需一枚钉子。

最后,从赞匾内容来看,所谓赞匾,就是赞美匾中的每一个字,同时需要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跪在匾的正前方。如对“华堂增辉”进行赞匾:几个老人说唱几句代表着赞匾开始,家主跪在崭新的匾前,其中左方的老人喊一句:“赞‘华’字!”右边的老人斟酌片刻,便说唱道:“华章溢彩贵阁开哎~哎!”然后家主就会给他一个红包。接着,他又会继续说:“赞‘堂’字!”左边的老人就会接着唱道:“堂前喜事尽徘徊哎~哎!”然后家主也会给他一个红包。这样的程序需进行到匾中的每一个字都被赞过,又从头开始赞,这样循环往复,进行好几遍,有的大户人家更是直接要求赞匾之人赞到自己词穷为止,才算赞匾完毕。

仪式过程中两边的老人会获得更多的红包,大户人家的家主也会认为自己能获得更多的福气。在坪溪村,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也会让老人们赞匾至少两次以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对赞匾老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向往。给赞匾老人们的红包也有大有小,8元至288元不等,数字8代表着“发”,是家主对家庭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好愿景。仪式结束后,这些老人一般会作为上宾,与家主一起喝着自家酿的米酒,拉拉家常,谈谈趣闻,饭后家主通常会派后辈将老人们送回居所,以示尊重。

3.意义

其一,加强人际交往。各民族内部都有独特的文化元素,日常生活中的“人”亦为符号的持有者与传播者,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族群文化或个人符号擦出的火花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魏世娲认为,文化冲突从实质上讲是由于文化的不认同造成的,因此有时文化差异并不一定会造成文化冲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相互认同[2]。当两种不同的事物发生碰撞时,双方对于对方文化的认同与否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关键所在,放眼基层社会内部,由于地缘与血缘差异较小,因此文化认同障碍较小,故而由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较偏向于积极方面——族群中的内在文化是族群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所留给人们的瑰宝,其历史悠久且极富个性与特性,是此族群内部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文化信仰。赞匾习俗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地方文化交流活动,其为交流双方搭建了共同的语义空间,而且参与者老少均有,为长辈与后辈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其二,提升文化素养。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本质是文化的,人之所以能拥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以及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便是因为有了文化素养,但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人们不断学习与感悟这个世界[3]。民族内部中的人们从出生到去世的过程都贯穿着文化记忆与文化素养,这种文化记忆与文化素养的存在使其知道什么为是非对错、什么是礼义廉耻。日常生活中,悠久的文化记忆以及后天形成的文化素养给予社会的力量是其他因素无可替代的,对于地区群众,尤其是年轻一辈而言,多参与几次这种赞匾活动便能知晓其流程,了解其渊源,知晓何谓“家国观念”、为何要进行“赞匾”,这不但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且能促进赞匾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其三,促进邻里和谐。赞匾文化就其文化本体而言是一种独特的仪式。任何仪式都离不开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且在不同文化主体交流的過程中无形之中会构筑起一个可供交谈、娱乐、分享的场域。简而言之,在村民参与赞匾仪式的过程中,话题的衍生不单单限于户主,而是多重话题的杂糅。如张三可以对李四说王五家里发生了什么趣事、赵七的儿子考上了某某大学之类的话题,进而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甚至部分人家会在赞匾完毕后将邻里矛盾展开说明,最终化解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区治理的难度。

坪溪村赞匾文化促进地区社会治理逻辑分析

信息理解

信息的本质是有意义的符号集合体,而符号的本质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表现形式。日常生活中,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符号,思维运作与表达交流依赖着符号,因而从此视角来看,人是符号的动物。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把握以及和他人的交流是通过获得不同的符号然后与其他人进行互动来实现的,并在此过程中将获得的符号与接收的符号汇聚成信息,在拥有共同语义空间的条件下实现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对于当地而言,门匾便是一个强有力的符号代表,每逢乔迁之喜,他们便会将此作为话题,身处于共同的语义空间中,聊家常、诉悲喜、谈未来。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与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元素[4]。正是因为有了符号与符号的互动,才有了社会信息的诞生,而有了社会信息以及人们对于社会信息的理解与再解读,便使大众能够了解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等,从某种角度而言便能够从文化根本上降低社会治理的难度。

沟通形式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5]。中国文明延绵至今,是全球各种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集成体,且中华文化也在人们的努力下得以传承至今。从文化传播与沟通的形式来看,中华文化之所以让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声音”,除了中华文化有其独特性之外,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呈现出的良好态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社会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通过对此五种传播类型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们的内在心理活动与外在传播行为的根本动力。从传播类型来看,坪溪村的赞匾文化应该仅停留在群体传播的范畴,其只在地区内部传播,多是几个相邻的村子进行赞匾文字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其传承具有一定稳定性与适宜性,只要地区文化载体还在,就很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民族个性

科学的个性心理观认为,由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6],因此个性也可称之为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7]。因此,对于个人来说,个性是个人心理的内在表现与其行为的外在衍生;对于民族来说,民族个性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个性,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特点,反映着这个民族生物的、地理的、社会与文化的以及历史的整体面貌[8]。

放眼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人民在繁衍生息中诞生了古老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生存甚至是日常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其视土地为神明,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便是尊重自然与开发自然的辩证统一。黄河流域孕育了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其不仅决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的领袖地位,也促进了南方地区较内敛式民族个性的诞生,这在赞匾习俗中就可见一斑,地区群众并非将自己的乔迁之喜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匾额”这一载体中,再通过一系列的流程表达出来,也许直接表达可以让一个人或者一家人感受到快乐,但经过这样繁复的过程与文化空间的构建,快乐便会广泛传递开来。

在各种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今天,中华文化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自觉的、正确的文化选择,必须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化选择与价值取舍,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进行统摄,从而更好地吸取其精华,促进文化发展。而且还要去除传统文化的糟粕,对于外来文化亦是如此,以现代的思维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些文化精髓才能够真正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设好自身的文化、引导好社会的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方能从根本上加强对社会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岳天明.文化视域中的民族地区有效治理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09):81-88.

[2]魏世娲.文化冲突问题的根源解析[J].文化学刊,2018(07):97-98.

[3]史炳军,展赫男.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2):73-75+97.

[4]田道敏.符号与社会信息[J].理论月刊,2013(10):46-49.

[5]王征国.论文化传播的三维方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95-103.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刘毅.论民族个性特征及其与文化价值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5):88-93.

猜你喜欢

匾额符号民族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我们的民族
学符号,比多少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符号的由来
匾额下的刺猬
多元民族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