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对策

2023-05-08王志光

传播与版权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新媒体作用

王志光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新媒体为媒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为思政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保证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和健康塑造。文章基于新媒体语境,在充分认识新媒体与红色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明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而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传播与弘扬制订科学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落实对策,以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作用;对策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创新性等特点,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内在契合点,影响大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塑造与形成。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治信念、爱国情怀及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因此,高校通过新媒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有助于其政治信仰的强化和思想水平的提升,是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时代感与效能感的有效路径[1]。

一、新媒体与红色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精神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将红色文化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新媒体渠道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可以积累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使大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此外,依托新媒体传播的红色文化资源兼具开放性和无限性,符合大学生群体知识学习的整体特性和思想需求,高校可以在新媒体传播场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引导塑造作用和价值引导作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拓宽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途径,丰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思想觉悟。

二、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一)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求知欲望

红色文化兼具科学性与先进性,与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个性特点相契合,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水平,是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革命先辈无私奉献、顽强奋斗的精神,饱含着他们为实现崇高理想的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信念。这些精神食粮无疑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与引导力。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将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新媒体传播场域,借助新媒体技术与网络传播渠道,可以从形式上改变红色文化资源的一贯传播模式,在保留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以多种模态并行的方式全面强化大学生在审美、感知、表达等多维度的感受[2]。此外,依托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辐射能力,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资源进行立体式、全维度整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红色内涵,使其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社会思潮的前沿群体,大学生具备积极的求知本能和创新欲望,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更倾向于在新媒体传播场域中获取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信息与理念。对此,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在保留其精神内涵和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将其与新时代的社会热点、群众话题、网络话语等有机融合,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性,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求知欲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内化于高校校园文化中。

(二)引领价值塑造,满足心理诉求

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和先进性,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保证校园文化的与时俱进,塑造高校的“大思政”格局。高校借助新媒体技术,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历史事件、革命先驱等素材,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为方向,对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形式化改造和定向化编辑,可以从不同维度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诉求,为其价值信仰的塑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特殊性,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追求相契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托新媒体技术传承并弘扬红色文化,是高校强化校园文化价值引领功能的有效路徑[3]。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减少外界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干扰。高校依托新媒体技术传播红色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兴趣度,使其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坚定文化自信,承担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与坚持,对一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推动作用。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梦得以铸就和实现的前提条件。在传播范围和传播效能上,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优势,然而其传播场域中也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与言论,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心态,使大学生的个人习惯与理念信仰受到影响。而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先进文化,高校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受到熏陶,树立文化自觉并坚定文化自信,使大学生在新媒体传播场域中具备去伪存真的理性鉴别能力。

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以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文化要素相结合,进而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激励大学生自觉承担新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内在思想与外在感知,使其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在获取、加工、传输、共享的过程中发挥其教育特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减少各类负面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进而使大学生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设计思路

(一)内容设计

高校要想依托新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需要积累、归纳和整理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以大学生便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内容设计,进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先进性[4]。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对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进行详细全面梳理,强化其内容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借助AI技术、三维立体技术等对红色文化的形式进行改造,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在新媒体传播场域中养成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习惯[5]。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注重红色文化的包容性与丰富性,以新媒体场域的传播逻辑,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与当下社会热点、流行方式、网络热词等有机结合,在保证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不动摇的前提下,提升红色文化的趣味性,进而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

(二)场景设计

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传播红色文化,需要高校教师重点关注场景的实效性,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摒弃传统的“宣讲式场景”,应用“沉浸式场景”。“沉浸式场景”的设计与应用需要依托各类新媒体技术,高校教师要从新媒体的功能和属性出发,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切入,构建多模态、多维度的感知情境和感受氛围,给予大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此外,高校校园文化的辐射面较广,大学生又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因此,高校教师应借助新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与自由性优势,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场景从“一对一”和“一对多”向“所有对所有”转变,以此确立大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较为枯燥、乏味的传播氛围,为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策略设计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托新媒体技术保证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和时效性,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基于新媒体传播逻辑重新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一方面,高校可以运用分众传播的策略推动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偏好,借助新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重点规划和传播改良,围绕不同性格、专业、爱好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传播和个性化设置,以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6]。另一方面,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保证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学习需求相契合,让大学生之间实现多渠道沟通。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选择政治觉悟高、政治素养强、价值理念正的优秀大学生作为网络意见领袖,使其全面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和新媒体传播技能,增强其在群体中的话语权,进而通过这些意见领袖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传播给其他大学生。

(四)途径设计

传统媒体在信息采写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信度与公信力较高,而新媒体也具有开放式、容量大、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势。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需要高校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结合。对此,高校一方面要关注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内容专业度,优化校园内的信息发布渠道,可以将校报、公示栏等传统信息手段与新媒体平台结合,构建APP端自动推送专题频道,并设置搜索、互动、休闲、积分兑换等功能,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自觉学习红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将校园艺术展、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通过专题网站、手机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红色文化的动态宣传,同时强化高校教师、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多维度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效能。

四、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平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

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打造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平台,将网络传播平台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广泛性充分发挥出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生动性与鲜活性,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拓展网络阵地。在具体的创建与实施中,首先,高校要引进专业化的新媒体技术研发、管理人员,结合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搭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功能健全的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平台,融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时讯、社会热点及舆论信息,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专业、校风党建等主题纳入其中,真正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設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相结合,全面营造高校红色舆论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浏览、学习。其次,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平台的页面设计需要兼顾生动性与丰富性,做到图文并茂,音频、视频、图画多模态协同展示,将大学生喜爱的影视、动漫等内容与红色文化素材相结合,配合时代特征较强的图案、音乐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内化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后,高校还可以依托“智慧校园”建设的便利,在大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中融入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元素,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共享。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内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形式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为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开拓创新提供了便利,是保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重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创新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教育融合载体,及时转化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主客体关系,确立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求知欲和自我认同感。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其融入现有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相关课程体系,再依据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及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进行拓展,配合多样化的教育传播手段。例如,高校可以将目前热度较高的《长津湖》《生死承诺》等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内化[7]。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电影、广播等手段,在教学时播放关于红色文化的微视频、音频,以更加直观、立体的方式让大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精神。

(三)利用实践活动为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创造机遇,开展多样化校园实践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实践、公益服務、假期社会实践等,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思想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高校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校园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效能和教育效果,并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全方位融合,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借助云数据、AI、VR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等作为主要载体,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红色故事与红色历史中畅游,切实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保证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与健康塑造。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呈现不同模态和形式的红色文化经典,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全方位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此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高校还要注意拓展其覆盖范围,进一步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讲、小组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应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高校教学课堂,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

(四)利用第二课堂实现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想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就要对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应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辐射与渗透作用,深化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融合程度,全面构建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在实践中,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组建红色文化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定期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对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在网上征求大学生群体的建议与意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诉求和个性特征,重视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校园网站、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广泛宣传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社团的优势与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壮大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效能[8]。此外,高校也可以借助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纪念日,以红色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红色文化社团的组织与号召下开展校园红色文化节,借助VR、AI、云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以“线上+

线下”的方式开展红色电影播放、红色作品点评、校园典型人物评选等活动,使大学生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能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强化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和内化,使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感化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结论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以新媒体传播场域为媒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从中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价值取向,使其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敖雪洋.基于红色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思路与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21):91-92,95.

[2]张文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以赣南红色文化为例[J].文化产业,2022(31):147-149.

[3]王奕.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8):84-85,88.

[4]史琪,高建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8):89-91.

[5]帖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2(09):165-167.

[6]周哲,孙娟娟.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做好高校思政教育[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6):136-137,140.

[7]王昊昱.红色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问题与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08):10-12.

[8]李秋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传播兵团红色文化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02):5-9.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新媒体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