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27份分析

2023-05-05周红冯军夏杰邓银刘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万古霉素输液药品

周红,冯军,夏杰,邓银,刘磊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ADR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ADR,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ADR是临床工作者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且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出,药物的种类及剂型越来越多,加之部分药物上市前临床研究具有某些局限性,使发生率低于1%及未能发现需长期服用方可出现的不良反应[2-3]。在临床应用中,ADR逐渐显示出来,从而引起患者不适,甚至造成医疗纠纷,因此药物上市应用于临床后,ADR及安全性评价尤为重要[4]。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集的227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27份ADR报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基本情况、ADR严重程度、给药途径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报告份数≥7份的药物分布、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和严重ADR转归情况。

2 结 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7份ADR报告中,男122例,女105例,男∶女≈1.16∶1,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年龄2个月~90岁,>65岁发生率最高,占比49.34%,见表1。

表1 ADR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例)

2.2 ADR严重程度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ADR严重程度评价结果显示,227例ADR中新的严重2例(0.88%),严重13例(5.73%),新的一般20例(8.81%),一般192例(84.58%)。

2.3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类 静脉滴注给药ADR发生率最高,占比80.62%;其次为口服给药,占比9.69%,见表2。

表2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4 引起ADR的药物分类情况 涉及16类药品。按药品分类进行统计,抗感染药物占比最高为37.44%;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占比为10.13%,见表3。

2.5 ADR报告≥7份的药物分布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8份,占总数的7.93%;其次是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3份,占5.73%,见表4。

2.6 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主要表现为皮疹和瘙痒;其次是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见表5。

表3 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情况

表4 ADR报告份数≥7份药物分布 (n=227)

表5 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2.7 严重ADR的表现及转归 15例严重ADR,发生严重ADR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8例,占53.33%)、抗肿瘤(3例,占20.00%)、诊断辅助药物(2例,占13.33%)、心血管类药(1例,占6.67%)、止痛药(1例,占6.67%);静脉滴注给药发生率最高(10例,占66.67%),其次是口服(2例,占13.33%);严重ADR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肝功受损等;所有严重ADR转归,均好转或治愈,见表6。

3 讨 论

3.1 ADR患者性别与年龄 表1结果显示,ADR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6∶1,与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略有差异,可能与地区人口男女比例和医院近年来接诊患者构成比等有关[5]。从年龄构成可以看出,ADR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65岁老年患者占49.34%,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各系统器官功能降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多存在多种药物合并使用情况,且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排泄速度减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增加ADR发生的风险[6]。为减少老年患者ADR,用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详细询问用药记录、药物过敏史及既往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减少用药种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适宜于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案[7]。

3.2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 由表3可知,我院静脉滴注用药导致的ADR最多,原因:(1)静脉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管,易将不溶性微粒、热源、细菌等异物带入体内,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途径高[8-9];(2)我国静脉输液治疗因缺乏监管制度、临床对静脉输液使用指征掌握不严、患者对静脉输液治疗存在认识误区主动要求输液等因素导致临床静脉输液治疗存在过度使用[10]。因此,如何规范静脉输液使用指征、减少静脉输注用药是降低静脉输液导致的ADR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各医疗机构可采取对医护人员、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安全用药相关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关监管制度等措施,减少静脉输液的使用,做到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

3.3 引起ADR药品情况 抗菌药物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由表4可知 ,我院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与国家近5年ADR监测报告一致[11]。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抗菌药物的种类也不断更新,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及耐药菌的出现,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势在必行[10]。感染性疾病涉及各个系统,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加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易发生过敏反应,易被临床及患者识别,因此导致抗感染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最多,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是减少抗感染药物ADR的关键[12]。因此,临床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按照抗菌药物相关使用原则严格执行,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制定用药方案,制定合理的用药疗程及轮换用药,以预防耐药性等,从而减少ADR。中药注射剂是指饮片经浸提、纯化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临用前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是我国传统中药与现代制药技术相结合的新剂型[13]。中药注射液剂,因制备工艺复杂、不溶性微粒等因素易导致中药注射制剂发生ADR,综合性医院西医在无中医辨证的情况下,开具中药注射剂常与西药联合使用的情况较常见,也是导致中药注射制剂发生ADR的另一因素。加强中药注射剂规范化管理与使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及细则,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是提高临床合理使用中药、ADR的重要方法[14]。

表6 严重ADR表现及转归

3.4 ADR累及器官及系统 从表6可知,ADR的临床表现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主要表现是皮疹和瘙痒,可能是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有关,且皮肤的不良损害也是ADR发生最直接、最易发现的表现;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多与口服制剂是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口服制剂药物的最主要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因此,ADR发生较多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3.5 万古霉素新的ADR分析 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所致的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脑膜炎等。根据其说明书记载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肾功能损害,对血液毒性也主要表现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未记载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国内外文献报道[15-16]。万古霉素可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约为2%或更高,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由免疫系统介导或骨髓的直接导致,其发病晚,通常停药后2~5 d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恢复正常,因此,临床在使用万古霉素过程中出现无法用疾病解释的白细胞减少时,需警惕万古霉素相关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因素存在相关性,临床用药前应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应加强用药监护,保证安全用药;对于易产生ADR的药物,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途径,减少疗程;对于给药方式的选择,应减少注射给药。不良反应监测可及时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警惕,避免ADR的再发生,开展ADR的监测工作,对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ADR发生原因,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大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万古霉素输液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颈枕输液袋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