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探析

2023-05-03刘永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意识形态高质量发展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出版业的主题,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是现实所需,也是科技出版单位内在发展的要求。文章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在分析整合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质量发展层面的相关政策,明确了科技出版的概念和作用,并对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要求、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必经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三个方面分析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从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三个科技出版的本质属性上分析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应地提出在意识形态属性上要坚守阵地、在文化产业属性上要优质服务、在科技创新属性上要创新引领的建议;提出将坚持“一个领导”、致力“两个优化”、实现“三个创新”作为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就是科技出版单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致力于内容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选题优化和质量优化,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文章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科技出版的本质属性,针对科技出版的现实情况及目标要求,分析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旨在为科技出版单位和科技出版工作者轉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意识形态;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200-04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出版工作作为文化产业,肩负着特定的职责和使命,实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出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科技出版是出版产业的核心领域之一,在展示科技成果、传播科学新知、弘扬科技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科技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路径,是确保现代化建设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1]。《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主要从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影响力四个方面对高质量发展作出界定,即要分别做到更好、更高、更强、更大[2]。

(一)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要求

我国科技出版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著名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医学典籍《本草纲目》等一系列图书的出版,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3],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出版登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侯德榜的《纯碱制造》、黄家驷的《外科学》等一批重要科技著作的出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事关国家科技创新和文化安全的事业,科技出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出台了多种措施扶持科技出版,国家出版基金对科技图书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4]。一批科技出版社聚焦科技前沿,出版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以及产业变革的提速升级,科技创新速度也在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并迭代演进,由此催生了新的业态、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科技出版作为重要产业门类,必须紧跟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出版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同时,随着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社会对科技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提供更高水平的供给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科技文化产品的更高的需求,科技出版社责无旁贷。

(二)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必经之路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出版业就提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明确要求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此后,将社会效益居于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逐渐成为我国相关政策文件中的常态化要求,但在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刚性规范,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时有出现。

2018年12月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最终要落实到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和影响上。这样的价值和影响主要体现为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并促进科技进步,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等[5]。

《办法》4个一级评分指标中,“出版质量”排在第一位,它的权重也最大,说明其具有极端重要性。《办法》规定“出版质量”指标得分为满分的,社会效益部分按满分计,这实则从操作层面又增大了“出版质量”指标的权重。《办法》又将“出版质量”一级指标细化为“内容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两个二级指标,共设定50基准分,如果出版物出现严重的政治导向问题,造成恶劣影响,这50基准分直接归零,并且认定社会效益考核不合格[6]。

以上分析表明,出版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而出版质量中最重要的是内容质量,出版物的内容不能出现政治导向问题,不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知识性差错,不能出现价值取向问题。因此,科技出版必须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必经之路。

(三)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目前,全国共有出版社580余家,其中科技类出版社约150家,约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26%[7]。科技出版在全国出版事业中不可或缺,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实然举措,出版行业要在不断深入理解“双循环”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行业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的基础优势和前沿方向,提前谋划和创新布局。

从国内视角来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上升,补充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从国际视角来看,包括科技出版在内的中国出版还难以进入西方的主流阅读视野,全球范围的持续关注者、稳定阅读者还不够多。同时,众多跨国出版机构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科技创新进展,有些领域已经开始下场争夺优秀的科技出版资源。科技出版单位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好展示中国科技成果、传播中国科技文化的社会责任,推动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科技出版从业人员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及时翻译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

科技出版作为知识服务型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三重本质属性。

(一)意识形态属性上:坚守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战略部署给所有从事意识形态相关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8]。文化传播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承载方式,而出版物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出版作为文化具体的传播方式之一,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正所谓“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科技出版物除了承载科技知识外,还蕴含着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科学伦理,这些毫无疑问会涉及意识形态范畴。

科技出版一般不会直接阐述政治理论观点,所以科技图书中出现大篇幅、整体性的不良政治内容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也会存在敏感性及政治性的风险点,如果不予以把关并进行处置,很可能带来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科技出版工作者要全面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出版物内容在涉及政治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国家主权问题等问题时,要严格同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确保政治方向正确。科技出版人员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不断提升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本领。

(二)文化产业属性上:优质服务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与生俱来带有文化产业的属性。纵观出版活动的历史与发展,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型的融合出版,尽管外在形态不同,但有着相同的内在本质:都通过文字、音视频、影像等方式传播思想、传递知识。所以说,出版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出版业是负责生产知识的文化行业,具有本质上的文化属性。

出版物既是一种文化产品,更是一种可以流通的商品,生产出版物这种商品的出版单位是一种经济实体。而正是出版活动中的“商品”和“经济实体”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出版业又具有产业属性。

“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出版行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而科技出版的关键功能是向科研人员及大众传播科技知识,提供知识服务。对科技出版而言,这一功能决定了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是科技出版单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出版单位在出版和服务用户方面有着良好的内容基础和市场基础,因此,应紧抓数字经济大发展的契机,充分依托数字技术,加快由传统出版向新型知识服务转型。而从目前知识服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知识服务的主战场集中在专业出版与教育出版,因此科技出版单位更应把握机遇,加快知识服务转型,不断延伸知识服务产业链,提升知识服务水平[9]。

(三)科学技术属性上:创新引领

科技出版主要以科学技术知识为生产和加工对象,毫无疑问,其天然地具有科学技术属性。反映创新成果是科技出版的本质功能之一。一方面,科技出版是科技活动的重要部分,具备先天性的科技创新特征。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发展为科技出版提供了内容生产的“原材料”,是科技出版安身立命并得以持续发展的土壤[10]。没有科技创新这个土壤,科技出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大科技出版工作者要深刻领会科技出版的使命和任务,紧抓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契机,自觉树立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意识,充分认识科技出版的創新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激励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科技出版欲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遵循出版行业的一般规律,更要采取新举措。

(一)坚持“一个领导”,确保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正确

科技出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效益优先。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及时推出反映科技创新成果的原创著作,要以培育全民科学素养为目标,加强高质量科普图书的策划出版。

(二)致力“三个创新”,确保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新时代、新需求呼唤新产品、新内容。科技出版应当从内容创新、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发力。

1.内容创新

内容是出版乃至科技出版最核心的要素,实现内容创新是科技出版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优质的内容是科技出版最具竞争力也最能形成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展示创新成果是科技出版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科技出版工作者要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瞄准科技创新前沿,聚焦科技强国建设主战场,策划出版有助于我国科学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对科技发展能起到支撑引领性作用的前沿类原创性著作[11]。科技出版工作者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对解决我国重大科技关切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展予以高度关注,要不断拓宽视野,时刻对可能引发本领域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和使能/赋能技术,以及融合发展技术保持高度敏感,及时跟进策划可能引发变革式发展的高水平学术著作。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出版也要积极关注、紧密跟踪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充当主力军作用的核心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经验和成果[12]。

2.产品创新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可出现多种耦合效应的巨型生态网络,身处社会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具有社会性特征,其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对知识的渴求程度等都不相同。社会生态网络的复杂性和人的社会性特征的差异化,导致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当前,新兴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日趋多元化,这为科技出版带来了挑战。而创新产品形态,则是迎接这一挑战,更好满足人们需求的关键手段。如同样的内容可以开发不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读者[13];同样的内容又可通过数字出版技术的赋能,实现融合出版,更好满足特定读者的需求。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从传统单一的“读纸”向“读纸”与“读屏”共存转变,科技出版要适应方式的转变,及时进行产品创新,推出一系列“纸数融合”新产品。此外,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在科技出版领域的融合应用,也拓展了产品创新的边界。

3.业务模式创新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时代,出版业态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引发了业务模式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对科技出版工作者至关重要。

一是编辑工作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单一的纸质图书选题策划和生产模式已经与出版业态的变化不相适应,一定要向以内容为中心,以实现多维度产品开发为目标的策划与开发模式上转变,即从提供图书向提供产品和知识服务转变。二是生产流程的模式创新。传统出版是以编辑为核心的“编印发”独立运行的模式,在融合发展背景下,“编印发”三者逐渐一体化,所以必须对原来的业务模式进行整合创新,以便实现内容的一次加工多次跨媒介分发。三是营销模式的创新。其核心是由传统的以特定人员与展销、宣传、推介为主的营销向全员参与、全过程体现、全媒体呈现的营销与服务转变。这不仅需要营销理念的转变,更需要营销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也需要善于选择并熟练运用能被人们接受的信息传递路径和方式。

(三)实现“两个优化”,确保精品化战略有效落地

1.选题优化

当今时代,科技出版社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更具压力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对外传播形势、更为严格的行业减量提质发展政策。选题优化成了实现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实然之措。科技出版社应根据自身的行业背景和专业优势,按照专业化、精品化的发展思路[14],在培育精品上下功夫。梳理自身的核心产品领域,重新思考自身的选题结构,要摆脱靠数量求增长的传统思维,避免盲目多元化,要善于、敢于砍掉低效益的产品。不断提升单书效益,进一步巩固自身核心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品牌优势,不断提升选题效益,实现减数量增效益。

2.质量优化

近年来,国家对出版物质量的检查及对质量问题的惩处力度不断加大。新形势下,科技出版必须以内容为根本,以制度为支撑,以人力为保障,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做好全流程的质量优化。需要构建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科学处理质量与数量、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出版企业要将质量优化、细化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质量意识深入每名员工的内心,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取得良好的质量优化效果。此外,也要充分运用技术赋能的思路,及时跟进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发挥其在质量优化中的优势。

(四)做到“一个为本”,确保基础保障的稳固支撑

人才是基础保障,编辑是出版工作的核心[15],优秀编辑是出版企业最具竞争力的资源,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培养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

一要强化专业基础训练,培养专业型编辑。编辑作为内容质量的把控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二要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培养创新型编辑。融合出版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必须顺应潮流,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手段、新业态,熟练利用数字编辑等新技术对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三要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产品经理型编辑是现今出版行业急需的人才,编辑不仅要了解纸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更需要从提供知识服务产品的角度熟练进行研发和推广。可通过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融合出版项目的实施,培养复合型编辑。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科技出版的主题。科技出版单位和科技出版从业人员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紧密依靠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持续推进精品化战略,促进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科技强国、出版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54.

[2]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22(3):8-20.

[3] 陈晓磊.地方科学技术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J].出版广角,2022(20):75-78,83.

[4] 许洁.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出版发展趋势及研究思考[J].编辑之友,2022(4):20-27.

[5] 王日俊.社会效益考评导向下青年编辑应具备的素养[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8):65-67,71.

[6] 陳晓娟.新时期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解读[J].记者观察,2021(33):139-141.

[7] 郭建强.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J].出版参考,2021(10):37-39.

[8] 张养志.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1-4.

[9] 郭亚军,刚榕隈,黄圣洁.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出版知识服务主要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1):3-8.

[10] 刘华.科技出版要努力做到“五自觉”[J].出版参考,2022(8):27-29.

[11] 刘耕.科技出版赋能科技创新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0):197-199.

[12] 王琴.科技出版如何服务于科技强国战略[J].出版与印刷,2021(2):46-50.

[13] 于殿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出版高质量发展[J].出版参考,2019(1):4-12.

[14] 王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与路径[J].中国出版,2021(13):40-44.

[15] 刘永超.重点科技专著出版发展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18,1(24):153,155.

作者简介 刘永超,副编审,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科技图书出版。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意识形态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