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破圈”之道探究

2023-05-03安冬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破圈传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电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节目提升文化品位,自觉抵制节目低俗、炒作和娱乐无下限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仅仅依靠综艺节目已经很难再吸引受众关注,而且不利于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提升。由于受众需求的变化,电视媒体也乘势而变,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比如《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获得受众的肯定和喜爱。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形态,也很好地传播了文化,提升了受众的文化品位。文章以央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诗词的独特魅力,介绍《中国诗词大会》的推出背景,并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和节目主题入手,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特色。通过对节目竞技形式、比赛赛制、选手特点、节目节奏、舞美灯光等节目要素的详细解读,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电视节目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成功突围”的原因。电视人应该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通过大众媒介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主动弘扬健康、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文化类综艺节目;内容;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14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太原市社科联项目“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创新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GY02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且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人们也很难甄别出权威、正确的文化知识[1]。在这种形势下,电视媒体抓住受众需求,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比如《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不仅满足了受众的需要,而且丰富了电视节目形态,也很好地传播了文化,提升了受众的文化品位。

在这些节目中,推出比较早,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国诗词大会》,该节目是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节目以弘扬中华诗词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选手比赛的形式来达到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目的[2]。节目通过巧妙的设计,让选手们在节目中比拼诗词知识,通过评委专家的点评,唤醒受众学习诗词的回忆,带动了全民学诗词的热潮,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获得受众的高度赞扬。在2016年第22届上海电视节颁奖典礼上,《中国诗词大会》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奖。该节目首播收视率达1.11%,超越国内同一时间段播出的众多综艺节目,微博话题在国内微博渠道综艺榜上位列第二名[3]。该节目首次播出期间,共有120万人参与互动,第三期收视率达到1.24%。截至目前,已有4889.9万的阅读量,豆瓣影视上评分高达7.9分。

(一)内容为王,文化引导,升华主题

《中国诗词大会》用较为流行的节目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包装,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其中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得到继承与发扬,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4]。节目不只是在表面上呼应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意在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和认同感,以此增强国人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随着综艺节目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许多电视节目放弃价值本位诉求,对庄严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疏离,传统文化中的坚守、仁爱、担当等主流价值日益淡化,经济效益成了“去深度”娱乐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准。《中国诗词大会》《绿水青山看中国》《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等系列节目的成功无疑是一种“拨乱反正”,满足了受众对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诉求。一名网友在节目播出后留言:“在快速消费的时代,这样的节目不咆哮、不傻乐,就用文化的沉淀感动你,走进你心里。说是诗词的狂欢,不如说是现代人的解药。”[5]

(二)节目形式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好的内容,自然需要好的包装才能事半功倍、锦上添花。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等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6]。事实证明,尼尔·波兹曼并不是在危言耸听。2013年是中国电视季播节目的“元年”,也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一年。据央视CSM48城市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在全国8档收视率破4的电视节目中,《爸爸去哪儿》第10期、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第8期、《我是歌手》总决赛、《快乐大本营》“爸爸专场”这四档节目是真人秀或与真人秀有关的综艺节目。自此,中国或者说全球电视都已经进入了真人秀综艺全盛时期。在日益娱乐化的今天,中国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想要借助大众传播渠道焕发生命力,就要与时俱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式[7]。显然,《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益智问答、闯关打擂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综艺形式相结合的实验是成功的。

(三)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球传播

古典诗词乃是中华文化最精深粹美的部分,经过时间的沉淀,蕴含着底蕴浓厚的文化和音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批来华的英国传教士和外交官着手翻译中国古诗,他们的唐诗英译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他们的传播为我国古典诗歌进入西方文化世界打开了通道。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中,也有海外华裔和外国人,他们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到诗词文化的强大魅力,还可以身体力行地影响身边的朋友共同关注中国古典诗词,这对于中国传统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8]。

《中国诗词大会》创新节目形式,以古典诗词为内容,以益智竞答为形式,使传统文化与当代人们喜爱的电视表现风格相适应,更易于人们接受和传承。正如前文所说,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种创新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古老的诗歌散发出新的魅力。千百年来,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我国,诗词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材里的必备内容,每个经历过义务教育的人都会背上几首,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虽然是一档文化类节目,但是受众并不因太深奥或者看不懂而排斥,反而十分关注这档节目。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用一种竞技益智类的节目形式,经过巧妙的编排、剪辑、制作将这些文化内核提炼成适应当代人快速消费理念的新形式[9]。香醇美酒搭配上精致美观的包装,这种诱惑力相信是很多人都抵挡不住的。

(一)赛制独特,选手特点突出

和其他竞技类节目相比,《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对比赛的计分规则进行了创新。选手最多可以选择回答10道题,中间任意一题出现失误,那么就不能再参加下面的答题环节。如果选手回答正确,那么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即为选手所得的分数。比赛有单人赛和争霸赛两种形式,每次比赛时,所有挑战者全部参加比赛,单人赛由单人和百人团进行比赛,得分最多者即为获胜,争霸赛是单人赛获胜者作为攻擂方和守擂者进行比赛。这样的赛制设定区别于一般的竞答益智类节目。首先,以一对百的抗衡阵容,在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悬殊、紧张的氛围,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为人少的队伍捏把汗,但因为五位选手都是从百名选手中选出的佼佼者,实力强劲,所以往往上演以少胜多的戏码,从而实现剧情反转,吸引观众。同时,每名选手最多可以回答10道题的规则设置,也让节目充满了戏剧性,张力十足。选手受到这样的限制就必须珍惜每一次机会,慎而又慎,这种紧张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个受众,同时又让大家充满期待。当然,选手的选择也是一大看点。对诗词题目对答如流的7岁小女孩尚荣,用双脚答题书写坚强意志的彭超,情智双高两度攻擂的才女陈更……这些各具特点的选手让节目具有了更多的看点。当然,节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需重视。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彭超与陈更的擂主争霸赛精彩纷呈,同时也引来观众议论。不少观众表示,节目的规则存在漏洞,节目为了弘扬“身残志坚”的精神,狂打煽情牌,偏袒彭超,致使实力不群的陈更错失擂主之位。

(二)节目环节松弛有度,节奏感十足

对于一档竞答类节目来说,节目的整体节奏必然是紧张、快速的,但是《中国诗词大会》却通过设置诗词朗诵、嘉宾导师讲解等环节,将这种紧张的节奏打散,张弛有度、快慢结合,节奏感十足[10]。每场比赛都经过精巧设计,都由一首跟节目主题相关的诗词进行开场,百人团齐声朗诵包括《将进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静夜思》《望岳》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佳作,在现场环境、声光舞美以及主持人的配合下,别有韵味。众所周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11]。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12]。在或温婉优雅或大气磅礴的乐曲配合下,朗诵者用饱含深情的嗓音诵读着抑扬顿挫、平仄押韵的古代诗歌,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美,而且体现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更是一种审美情趣提升的表现[13]。

(三)舞美灯光,营造唯美中国风

在如今户外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在演播厅利用舞美灯光营造一种完美的现场氛围是室内综艺节目的优势[14]。节目通过舞美灯光的变幻实现剧情发展的需求,为演员表演创造出适合的光线背景,构建出表演过程中剧情发展所需的空间和时间,甚至可以构建出一个完全虚拟化的表演环境[15]。这对于表现诗歌意境这一超现实的内容是非常有益的[16]。众所周知,中国的诗歌大多以表现中国山水、社會生活为主,言志抒情者也多借景抒情,所以借用舞台灯光营造唯美中国风,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能够让人们从心灵到身体都感受到中国诗歌、中国文化精髓的震撼魅力[17]。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是电视人通过大众媒介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次全新探索,体现了电视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档节目在真人秀节目扎堆、明星消费盛行、海外节目引进成风的当下综艺圈树立了一个典范,注入了一股清流。节目用受众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食粮,同时在传递一种健康、正确的主流价值观。节目也在向世界展现一种强大的力量,古老的文化、深厚的底蕴,这些都将成为今天的中国大力发展科技、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坚实基础。

当然,节目的播出也伴随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百人团选手实力参差不齐、题目难易程度不便于衡量、节目选手设计难逃煽情窠臼、赛制设置不公平等等。这些问题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诗词大会》在一点点地进步,一期比一期精彩。观众看到了节目组的诚意与用心,也渐渐能够宽容地看待这支团队,并提出善意的改进意见。这档节目让人们更加坚信:古老的文化在今天同样可以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原创综艺的发展需要受众与创作团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尹庆民,张璐,杜建邦.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取向与创新趋势研究:以《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为例[J].中国电视,2020(1):109-112.

[2] 赵红勋,王佳慧.新时代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走出去”的建构路径[J].北京文化创意,2022(6):40-46.

[3] 王维.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海外传播浅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当代电视,2022(2):60-63.

[4] 宋希.融媒体背景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焕新之道: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记者摇篮,2022(12):117-119.

[5] 赵丰怡.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J].戏剧之家,2019(15):97.

[6] 诸琦睿.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品质化发展模式探析:以《经典咏流传》《声临其境》为例[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5):87-91.

[7] 费艺丽,吴军.融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转型与超越[J].传媒论坛,2018(20):100.

[8] 胡乐浩.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成功因素探析:以2017年第一季度节目为例[J].声屏世界,2017(8):11-13.

[9] 霍英.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12):1-3.

[10] 过彤,张庆龙.《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J].传媒评论,2017(3):33-35.

[11] 黄典林.重读《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兼评斯图亚特·霍尔对传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5):58-72,127.

[12] 徐路阳,李云龙.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第五季《经典咏流传》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22):111-113,117.

[13] 杨晓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升级之路:基于《上新了·故宫》的创新分析[J].电影评介,2019(Z1):181-184.

[14] 孟宪超.央视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中国故事的创新性讲述: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数字传媒研究,2021(8):17-20.

[15] 武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为例[J].声屏世界,2022(22):9-12,22.

[16] 杨雅娟.融合传统文化 探索节目创新: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探析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路[J].数字传媒研究,2021(6):17-20.

[17] 赵高辉,望星月.一“体”两“翼”: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时尚表达路径:以《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为例[J].声屏世界,2021(20):28-30.

作者简介 安冬梅,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破圈传承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