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业运作中的突出问题及发展进路研究

2023-05-03陈珊珊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摘要: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双重驱动下,传媒业的发展总体呈现数量和质量、繁荣和危机的矛盾。传统媒体受到强烈冲击,市场进一步萎缩,纷纷进行资源整合或重组,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信息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生产主体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程度大幅提升,受众能够更加迅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传媒业转型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媒体融合实践仍停留在丰富媒介形态阶段,媒介平台准入门槛降低导致新闻价值逐渐弱化,“流量为王”运管模式大行其道,新闻价值、媒体公信力随之弱化,信息分发未能主动分析受众的高级需求等。在此背景下,直面传媒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剖析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不足,进而提出可行举措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文章以传统媒体融合转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和实践调查的研究方法,梳理归纳传媒业运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制定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内容为王”提升新闻价值、跟进智能技术突破“信息茧房”、整合资源优势拓展跨界融合等发展进路,旨在为逐步构建基于内容建设根本、依托技术创新引领、拓展多元业态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建议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业运作;全媒体传播;技术驱动;传媒变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005-03

一、引言

技术与政策可谓驱动传媒业变革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一方面,传媒业发展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媒介形态的不断演进、变迁,而其背后技术的迭代更新往往发挥核心支持作用[1]。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对内容生产者、传播机制、受众、商业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内容生产主体进一步扩大,媒介形态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传媒业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网络生态治理规定、国有文化企业“双效合一”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都驱动着传媒业发生重大变革。

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强烈冲击,大量传统报刊以及一些电视频道相继停刊停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子网络设备获取资讯,传统媒体受众流失严重[2]。面对生存发展危机,传统媒体纷纷进行资源整合或重组,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而新媒体时代,除了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用户原创内容(UGC)外,机器成为新的生产主体(MGC)[3],受众获取信息更加快捷,随之而来的则是“流量为王”运管模式大行其道,新闻价值、媒体公信力随之弱化。

由此,传媒业的发展总体呈现数量和质量、繁荣和危机的矛盾[4],逐步构建基于内容建设根本、依托技术创新引领、拓展多元业态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强化互联网思维,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着力突破,这也是当前传媒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命题和亟须探索的媒介实践。

二、媒体融合影响下传媒业态变化

(一)媒体定位与效用更加趋向社会治理

为适应不断演进的技术发展趋势,我国在媒体政策层面进行系统构建,以党为核心,全面覆盖全局、行业和地方三大维度的媒体政策体系搭建完成。据此,智能时代,媒体的定位与效用发生变化,由原先单一的信息传递转为输出内容价值,并且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由媒体把控,媒体成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的重要内容价值输出口,助力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建设,成为国家治理的单元体以及社会意义的建构者[5]。

(二)传媒业态由单一趋向多元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许多媒体逐步摆脱单一的业态,演化成媒介多元体(media manifold),并且具有连通性与多元性共存的特质[6]。从整体上看,传媒业的边界不断拓宽。在新闻领域,除了专业媒体外,诸多媒体人转换身份,自由组建记者与编辑团队甚至新闻初创机构,并以积极活跃的姿态,在内容生产方面集中发力,新闻组织形式变得愈发多元。与此同时,运营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走差异化路线令其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一些新的业务形式如订阅、付费墙、沉浸式体验等为新闻机构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三)信息技术成为传媒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在媒体融合战略,以及5G、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助力下,智能化转型成为新的突破口,各级媒体持续推动全场景的流程再造。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予以运用,媒体的算力与数据存储能力大幅提升,面对海量数据能够进行动态抓取与实时分析,同时还能精准预判用户行为以及新闻爆点,内容生产效率与精度跃上新台阶;另一方面,数据传输速率与信息传播密度均实现质的提升,内容生产方式趋向多元,更加倾向带给受众临场感与沉浸式体验,受众偏好由静态图文向动态视画转化,视频成为社会表达的核心语言及重要交流途径,受众体验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三、当前传媒业运作中最突出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不同形态、不同媒介、不同载体的内容深度融合,信息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公众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但是应当看到,当前传媒业在运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实践仍停留在相对浅层次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提出,在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助推下,传统媒体不断突破过去单一的传播渠道、内容和方式,更加趋向平台化方向[7]。尤其是《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媒体融合实践深入推进。在此情境下,传统主流媒体通过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和介质,增加不同的新媒体形态扩大影响,最典型的当数人民日报,其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不断开拓,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并已形成涵盖报、刊、网、端、微、屏等十几种载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且颇具影响[8]。但是,媒体融合应当是在技术、内容、主体、渠道平台、业务和产业资本等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融合[9]。多样的媒介形態仅仅是媒体融合的浅层次问题,最根本的应是把握媒体融合的内涵,即通过优质的内容建设更好地满足分众化的信息需求,打造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导致意识形态把控难度加大

随着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移动新媒体大量普及,并且其凭借较强的互动性与强大的社交功能等迅速俘获大量受众。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然而,自媒体更加追求传播速度与眼球效应,往往不会核实或者很难核实信息来源,导致各种虚假新闻乃至谣言层出不穷。在互联网逐渐成为用户信息流通最主要平台的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难度加大,通过多元的内容生产主体有效引导主流舆论,在全社会形成正面宣传氛围显得尤为困难。

(三)媒介平台准入门槛降低导致新闻价值逐渐弱化

当前,媒介平台准入门槛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为新闻制作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碎片化和直观的信息浏览过程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由此,传播领域新闻价值逐渐弱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媒体纷纷以受众偏好取代新闻化、专业化的价值追求,导致高质量、高思辨价值的新闻匮乏,受众也被淹没在碎片化信息中。与此同时,新闻内容本身的类型和质量并不直接和新闻吸引力挂钩,更难言创造相应的经济价值。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更高的调查报道、深度报道等高质量新闻往往受众寥寥,长此以往,媒体从经济价值考量势必淡化对真相的追寻,转而追求短平快效应。

(四)依赖技术分发信息无法满足受众的真正需求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发展,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的支撑下,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平台型媒体利用“相关性匹配”“热度特征”“协同过滤”等推演个人的信息偏好,进而实现信息的精准分发,为受众推荐定制化内容。然而,算法仅依靠受众一段时间或者一定情境下的信息浏览路径判断受众偏好,这种方式显然失之偏颇,投喂式的信息流灵活性不足,并不能主动读取分析受众对信息的高级需求。

四、发展进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0]。在技术革新驱动下,传媒业表现出瞬时传播、形式丰富、实时互动等突出特点,与此同时,海量信息推送、虚假言论未经核实、内容生产隐蔽导致监管困难等问题愈加棘手,由此必须在政策法规、内容质量、平台监管等多个层面有所建树,助推传媒业秉承初衷创新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传媒业融合要注重“坚守舆论阵地,用好创新引擎驱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同时准确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并创新方式方法,以此推动媒体融合走深走实[11]。

(一)出台政策法规,强化全程监管

当前,各种移动终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12]。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强,信息发布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管更难操作,信息传播失范行为乃至网络谣言、网络诈骗事件層出不穷,政府须及时出台适应当前传播环境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将网站、客户端、平台等信息服务提供方以及参与信息传播的用户纳入管理和监督对象,规范约束其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13],明确事前内容审查、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追审等相关责任,同时加大惩罚力度,强化信息生产、传播、分发的全程监管。

(二)坚持内容优先,确保新闻价值

优质内容向来是传媒业的核心资源,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石。尽管在新的技术语境下媒体在内容传递方面会采用不同的叙事逻辑,并外化为多种呈现方式,但受众依然更加渴求优质、真实、客观的内容。随着媒体生态的逐步完善,优质内容仍是传媒业立足的根基,也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最大焦点。在全民创作时代,高品质、专业化的内容有助于巩固媒体的权威地位和公信力,进而避免新闻价值的弱化或者消解。在过度强调传播速率的前提下,媒体应当始终坚守媒介精神和人文精神,秉承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内容创作,坚决抵制制作和传播虚假信息,避免“流量至上”的标准成为内容生产的唯一标尺[14]。同时,应当不断加大信息发布审核力度,严把内容质量关,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批评作用,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跟进智能技术,突破“信息茧房”

个性化智能推荐使得受众机械接收推送信息,造成思维和视野窄化,被困在“信息茧房”之中。但是,无论走何种技术创新路径,都必须以“人”为轴心进行演化,依托受众需求在场景与关系网络层面寻求发展。因此,媒体应当逐步摆脱对算法推荐技术的依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要时在内容审核和信息分类上介入人工干预,尽最大努力为受众提供多元化信息内容,弱化新闻推送信息同质化趋势。此外,数据可视化技术亦不容忽视,媒体有必要逐步组建数据新闻团队,探索可视化叙事形式的应用。最后,泛媒介体系的分发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媒体应当构建人机合作信息发布机制,充分运用城市显示屏、电子阅报栏等触屏媒体,手机等随身媒体,汽车等移动媒体,VR、AR 等沉浸媒体,实现全媒体传播,满足媒介化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四)整合资源优势,拓展跨界融合

媒体深度融合是数字化条件下的时代要求,未来传媒业的竞争必定超出传统主业的范畴,更加强调新业态、新增长点和潜力产品形态的强劲发展势头。作为拥有独特内容资源优势的媒体,必须立足实际确立发展方向,守正创新打开发展思路,通过打造“媒体+园区”如创意产业园、科创孵化园,布局会展、教育等多元产业,发展电子商务,打造文创品牌的方式[15],与更前沿的技术、更多元的产业融合,以进一步增强整体实力、活力与竞争力。

五、结语

媒体融合与智能传播是当今传媒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则为信息加速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多媒体平台的一体化、智能化并不能抹杀传媒业对新闻专业主义与优质内容的至高追求。只有始终坚持精准主旨定位、上乘内容质量、良好呈现方式、多元业态并行,才能实现传媒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从2G到5G:技术驱动下的中国传媒业变革[J].新闻大学,2020(7):51-67.

[2] 蔚钰.新闻传媒业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15):205-206.

[3] 郭全中.技术与政策驱动下处于变动中的传媒业[J].中国广播,2020(3):31-37.

[4] 党东耀,刘迎雪.智媒时代传媒业的变革与创新[J].青年记者,2020(2):37-38.

[5] 陈昌凤,黄家圣.对传媒业生态重构与深度融合的再思考[J].电视研究,2022(6):12-15.

[6] 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剑桥:政体出版社,2014:74-81.

[7] 韦路.媒体融合的定义、层面与研究议题[J].新闻记者,2019(3):32-38.

[8] 郝冠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高质量技术创新引领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22(11):28-31.

[9] 苗壮.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业态变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3):224-225.

[10]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EB/OL].人民网,http://20th.cpcnews.cn/ n101/2022/1017/c98-661.html,2022-10-17.

[11] 张怡,王琳.寻源与开流:新时代传媒业融合之守正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10):40-42.

[12] 田玲.新闻传媒业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策略分析[J].国际公关,2020(1):37.

[13] 葛方度. 5G时代传媒业的变革及影响[J].中国广播,2020(8):36-39.

[14] 陈昌凤.数据主义之于新闻传播:影响、解构与利用[J].新闻界2021(11):4-13,31.

[15] 张辉锋,翟旭瑾.中国传媒业商业模式类别及创新路径[J].中国出版,2019(6):3-6.

作者简介 陈珊珊,研究方向:新闻传媒实务。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