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炙热”医学院:在回望历史中走向未来

2023-04-24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23年7期
关键词:郑州大学齐鲁医学院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在历史纷扰中发展的医学院,或合并,或独立,也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近年来,除了“附属医院”挂牌热,还有一个热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了建设医学院的行列,一时间,“医学院”炙手可热。

作为医学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如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大学进一步发力医学领域,相继宣布成立医学部。

当下,医学院正成为顶尖大学的“标配”。截至目前,我国首批42所“双一流”高校中,除了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其他高校基本都有或正在筹建医学院部。

无疑,医学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医学院热的原因,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华西医院原宣传部部长廖志林认为,从需求侧来看,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中国老龄化健康服务需求将会井喷爆发式地增长。从供给侧来看,医学专业对大学发展有强劲助力,大学也有全方位发展的积极和冲动。

合并浪潮中的医学院

虽然我国多所高校积极布局建设医学院/部,如果追根溯源,其医学院系的办学基础各有不同,合并、自建和共建是3种主要的途径。

其中,以合并为主的医学院多源于世纪之交的那场大学合并“浪潮”。在那场合并潮中,原机械部、农业部、化工部等国家部委,船舶、兵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总公司”所属的200余所高校几乎全部划转至教育部和地方管辖。根据资料统计,自1990年至2006年,全国经合并组建并被认可的高校,有424所。其中,全国共完成涉及医学院校的合并64次,合并各级各类医学院校77所,达到了合并医学院校“高峰期”。

尤其是在2000年前后,也就是冲刺“985工程”“211工程”评选的关键时期,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医科类院校中,有9所不约而同地选择并入“985”高校,如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并入复旦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并入山东大学等;其中,没有参与合并的2所分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医学界地位超然,一直是独立法人单位,与清华大学有合作办学但是并未与其合并,至今为止仍是部属院校(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而中国医科大学则为保住“招牌”,拒绝合并,最终划转至辽宁省管辖。

除上述原卫生部直属的医科类院校外,也有不少医科类院校选择与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合并。例如: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走出了一条综合性大学建设高水平医学院的“交医道路”。1999年,浙江医科大学在与浙江大学并校发展的第二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优势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一流医学院校。此外,还有武汉大学合并湖北医科大学和兰州大学合并兰州医学院。

从业界许多排行榜也可以看出,这些医学院虽然历经合并,其口碑和声誉都并未受到影响,相反,在生源质量、资金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却依托高校发展大幅提升。而另一方面,这些综合性大学也借机得以补齐了自己在医学学科方面的空白或短板。

自建共建 艰难跋涉

除了合并医学院校外,通过自力更生、统筹校内资源自建医学院/部,也是高校发展医科的方式之一。其中,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南开大学这4所高校在2010年以前便布局自建医学院。而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在2010年后才开始自建医学院。

在大学合并浪潮中,有的大学错失合并的历史机会,有的苦于没有医学院合并,有的想合并却惨遭拒绝……因缺失医学院的支撑,一些高校在后续的发展中,或多或少在与同层次高校竞争中常常处于下风。这些高校和医学院之间分分合合的故事也多在坊间流传。

历史的烟云终将过去,留下了一段医学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这些历史性的抉择给予后人或启示,或教训。

从整体来看,曾经的部属医科院校如今依旧是医学类院校的顶梁柱,而自建医学院之难,即使是清华、南大、中科大这样的顶级名校依旧是艰难跋涉的历程。由此可见,医学的传承、历史、文化积淀在医学院发展中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高校通过与医学院校和医院合作或共建的方式建设医学院/部。如东北大学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大连东软控股有限公司等共同建设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强强联合,共同组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共建“医工学院”。厦门大学与成都医学院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对于“共建”医学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校在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同时,某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如,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受到削弱,医学教育的独特性被忽视,资源投入不足。“如何提升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的主要热点与难点之一。”

高松表示,近年来,多所综合性大学对医学院(部)机制改革、构建央地共建模式等进行了探索。根据这些学校的初步反馈,通过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既能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整体优势,又能通过共建托管的机制优势,尊重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为医学教育争取更多办学资源,并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融合,是推动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因此,他呼吁,以服务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地方政府等形成合力,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全面提升高水平医学教育质量。

由于合并的目的是做大综合大学,并非做强医学院校,一些医学院在合并之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合并综合征”,受制于各种因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掉队”和退步。

“新式拆分”的催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或是一个轮回,20世纪90年代,独立发展了50年的医学院校身不由己地卷入高校合并潮中,此后“合并”带来红利不断滋养着部分高校的整体发展,但是一部分医学院也因合并带来的弊端发展并不如意。于是,20年后,他们重新“拆分”,走上“自主办学”之路。

在大学合并潮中,不少医科大学被压缩为二级学院,或成为综合性高校的“医学部”。“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是业界知名的5大天团,其中,仅有“北协和”保有独立办学权。

由于合并的目的是做大综合大学,并非做强医学院校,一些医学院在合并之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合并综合征”,受制于各种因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掉队”和退步。

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除了协和之外,其他天团成员纷纷落选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点,除同济之外,另外4大天团成员又落选基础医学,华西的口腔医学与护理学入选,而湘雅、齐鲁则是颗粒无收。

看着昔日的名校逐渐跌落,一些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十分着急,不断呼吁恢复这些医学院校的独立建制。

多年来,这些院校自身也在寻找快速发展之路,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合并带来的弊端,意图扭转医学院不断下滑的颓势,于是,“新式拆分”应运而生。

2022年3月中旬,郑州大学决定将郑州大学医学院更名为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实行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合署办公,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学科科研办公室、本科生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等,同时附属医院也纳入其管理体系。

经记者查询相关资料,该医学院起源于1928年位于开封的河南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该院系从河南大学分出,成为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隶属于中央卫生部。1958年迁至省会郑州。1962年洛阳医学院并入。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成为郑州大学医学院。纵观郑州大学医学院的历程,其实是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郑州大学医学院改名为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是一种“拆分”,或者“回归”,这也响应了当年300多位教授呼吁恢复“河南医学院”名称的呼声。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高等教育经营管理的历史长河中,沿用具有历史意义的学院名号是一个普遍规律,也是世界名校的共同做法。

其实,在郑州大学医学院更名之前,已有医学院在早前就已经完成“更名”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山东齐鲁医学院曾是全国知名的医学院之一,而在与山东大学合并后变得默默无闻了。2017年,齐鲁医学院恢复独立办学权,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改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拥有独立办学权利的学部制。“这也是加强对齐鲁医学品牌的传承和保护。”时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建军说。

此外,2021年,苏州大学医学院也更名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恢复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前的原名。

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其实这种“新式拆分”就是国外高校最常用的学部制。学部制分为有独立办学权和没有独立办学权两种形式,比如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原来不具有独立办学权,改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后给予了相对独立的办学权。

此外,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一开始就享有独立的办学权,其间也是经过多轮次沟通协调,最终北京大学借鉴了国外的学部制,合并后的北京医科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虽然名字挂上了北京大学,但是医学部享有自己完全独立的管理权。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自己享有单独的招生计划与代码,自己的毕业生就业报告单独编制,本质上还是一所独立的高校。

随着越来越多的原医学类高校回归学部制或争回独立办学权,另外两所医学院要求独立办学的呼声也较高,一所是并入四川大学的华西医科大学,202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长曹泽毅呼吁华西校友与四川大学校友共建新华西、新川大。

另一所是并入中南大学的湖南医科大学,尤其是在并入大学20余年之后,在两轮双一流学科评估中,中南大学在医学领域颗粒无收,而其他“天团”成员均进入了双一流行列,唯独南湘雅在外,这是很多原来湖南医科大学校友们所无法忍受的。

其实,对于很多医学院校来说,重新从合并的高校中彻底独立出来,无论是从办学经费,还是办学难度上来看,都会很艰难。从目前的几所所高校改革来看,以学部制或者在综合性高校的统一管理下恢复原医学院校的独立办学权,这也许不失为新形势下医学院发展的一个好办法。

热时代的冷思考

在大学合并潮后的医学院,发展究竟是更好还是更差了呢?数据可以给出答案。

原卫生部有11所直属医科大学,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这11所高校都在1981年获得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而且在当时都属于全国重点大学,但在发展过程中,除中国医科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独立办学外,其他均被合并到了综合类高校,成为其医学院或医学中心(图1)。

图1 原卫生部直属11 所高校变迁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医学院校科技值(STEM)排名中,可以看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以100分的成绩排名第1,北京大学医学部排名第2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排名第3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排名第6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排名第8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排名第9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排名第11位,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排名第14位,中国医科大学排名第16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排名第20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排名第30位(表1)。

表1 2021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

再来看2021年复旦大学版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排名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排名第2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排名第4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排名第6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排名第8位,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排名第12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排名第14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排名第15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排名第24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排名第45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排名第62位。

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少医学院、医院的排名有退步的趋势,当然医学院的发展会牵涉各种复杂多样的原因。但怀念过去的巅峰时代,原医学院校校友们的“意难平”和“无法释怀”,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在过去的管理体系之下,医学院发展曾一时辉煌,也许这正是许多人呼吁要“拿回独立办学权”的原因。

但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医学院校在大学合并浪潮后都走了“下坡路”,有些医科院校就在现行体制下,借助大学的良好平台,实现了“突围”和“超越”,合并以后实现了“双赢”的局面。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也是合并而来的,原身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如今则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旗下,这也让这所医学类大学拥有了“985”头衔,其医学成果在业界有目共睹,双方在良好的合作之下,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1+1大于2”的合作之路,在诞生了诸多国际、国内首创的重大医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若干医药卫生发展史上的奇迹。

因此,对于大学合并潮后的医学院发展,并不能一概而论。合并也好,拆分也罢,重要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时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道路。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综合型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

有人说,怀念过去,是因为现在过的“不好”。在历史纷扰中发展的医学院,或合并,或独立,也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毕竟在科学和专业范畴之外,顺势而为也是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

猜你喜欢

郑州大学齐鲁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齐鲁声音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