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算处成立的前前后后

2023-04-17聂明隽

中国社会保障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同志

■文/聂明隽

1993 年,劳动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成立月余,我即从当时的部综合计划司调过去工作,一直到2015 年转至养老保险司。回想起来,到2022 年8 月底离开部里之前,我在部社保中心工作了22 年,在养老保险司工作了7 年,其间不仅有幸参与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统一和完善等重大改革,还亲历了部社保中心的不断壮大和社保事业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在部社保中心成立30 年之际,我从诸多回忆中,整理出精算处成立前后的若干片段,与社保同仁分享。

精算处“呼之欲出”

1997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 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度统一运行之后,仍有很多难题待解,比较突出的是计发办法逐步显现出“公平有余、激励不足”,单位和个人缴费积极性都不高。此外,统一后的个人账户规模为11%,既有个人缴费部分,也有单位划入部分,属性不够清晰,功能不够明确,经办管理也存在较多困难等。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更需要科学的分析工具为手段。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世纪之交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99 年,我国60 岁以上人口有1.26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实质上是实行现收现付制,这一模式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2000 年,辽宁省开始做实个人账户,不到2 年即积累做实资金48 亿元,与此同时,当期保发放的压力逐步出现,而且吉林、黑龙江等11 个省份陆续提出做实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用科学工具和手段评估人口抚养比快速下降对基金收支的影响,分析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后对当期保发放的影响,乃至对财政支持和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影响等。传统的测算分析方法大多是基于历史的、线性的,尤其是无法结合我国参保人口结构变化与计发办法特征,难以满足深化改革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保经办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对象人数和管理资金数额都呈指数级增长态势,并形成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应用这一核心资产,需要大力扩展包括精算在内的数据应用场景。

基于上述形势,2003 年年底,时任部社保中心主任的胡晓义同志向部领导前瞻性地提出在部社保中心成立精算处的建议,得到了部领导特别是时任分管副部长刘永富同志和人事司的大力支持。

“招兵买马”壮大队伍

2004 年1 月29 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司正式批复在部社保中心增设精算处。2 月9 日,胡晓义同志在部社保中心例会上正式宣布了这一批复,并指出“成立精算处,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促进社保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确定精算处暂由基金处代管。当时我正担任基金处处长,因此有幸兼任了一段时间的精算处处长。那时,部里开展竞争上岗,想来精算处的同志很多,最终社会化服务处的胡劲松同志脱颖而出,担任精算处负责人。2005 年初,精算处又调入耿树艳同志。她曾在出国留学期间专门学习社会保险精算,专业比较对口。在当时,精算岗位是公认排名第一的“金领”职业,部里很难再找出一名精算专业人才。我在进入中心领导班子分管精算处后继续物色人才,最后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招录了刘凯同志。精算处正式组建后,精算工作很快呈现出新气象,其工作成果也越来越被重视。2010 年和2013 年又先后从信息处将霍冀民、魏建伟两位同志调整到精算处工作,精算力量进一步加强。

精算成果卓有成效

精算处成立后,精算原理和技术逐步在社保领域得到应用,以开发运用精算模型为核心,逐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助力国务院印发文件。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 号),养老保险计发办法由此定型,沿用至今。在文件制定过程中,我前期作为部社保中心基金处处长和精算处负责人,后期作为部社保中心负责人全程参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部领导多次强调要重视引入精算原理和精算假设开展制度设计、测算收支平衡;更记得从2004 年12 月中旬起,在孟昭喜、尹志远同志的带领下,我、耿树艳与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朱新海、赵春林、单文、付晓波、赵志刚等同志一起,用时1 个多月开展完善计发办法模拟测算的难忘经历;还记得在个人账户计发月数的推算过程中,对工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记账利率和平均余命开展精算假设,每一个假设指标都反复讨论、试算,最终测算结果为文件顺利出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尽管受制于当时的条件,38 号文中的计发月数没有区分不同退休年龄的不同余命,但与1997 年的26 号文相比,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体会,38 号文不仅让社会保险精算崭露头角,也可能是精算理论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第一次具体应用。

自主开发精算模型。精算预测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到专门的精算模型。当时,手边可用的是世界银行的“PROST”模型和国际劳工组织的“PENS”模型,但两者都是国际通用模型,待遇水平只能通过替代率进行体现,很难准确评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为此,在胡劲松同志的带领下,精算处着手自主开发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精算预测模型,到2005 年10 月,模型初步开发出来,后不断修正完善。这期间的过程很艰辛,胡劲松同志负责提出精算模型的思路和框架,并主动承担了处里绝大部分工作,把时间留给刘凯同志专心钻研模型代码;耿树艳同志为完善精算模型出谋划策;刘凯同志在学校里没有学过专业的编程知识,模型编写都是到精算处后自学完成。2007 年,精算处克服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又开发了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后来的实践表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算模型是安身立命之本,这也是部社保中心精算成果越来越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建立定期精算报告制度。精算模型开发完成后,在学习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精算报告基础上,2006 年我们提交第一份企业养老保险精算报告,部领导专门听取汇报,给予较高肯定。2008 年,年度精算报告上报给国务院领导。同年,开展医疗保险精算分析,并提交了第一份医疗保险精算报告。在此基础上,2013 年,部里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保险精算工作的意见》,把精算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开展精算国际交流。精算处成立后,国内开展社会保险精算的经验十分有限,迫切需要开拓国际视野。2005 年年底,我带队赴日内瓦,与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国际劳工局同意对我国精算工作给予技术支持和必要的帮助。在日内瓦期间,我们与对方负责人迈克尔先生、沃尔夫冈先生、安妮女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7 年,我们与“中欧社会保障项目”外方专家团队进行了数次坦诚的交流,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中欧项目出资负责培训全国各地的精算人才。2007 年3 月26 日,第一期全国精算人员培训班在部能力建设中心开班,为期1 个月,全脱产培训,精算处同志和大家同学同住,专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国际劳工局专家授课。2008 年起,由中欧项目资助,刘凯、霍冀民同志先后被派到国际劳工局实习工作。中欧项目先后为我们培养了500 多名精算人才,我国的精算工作也借助中欧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成立精算工作骨干团队。精算业务开展后,各方面的精算分析需求不断增加,人手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地方也逐渐形成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精算人才队伍,但多数地方同志都是兼职开展精算工作,精算的作用发挥有限。为此,我与精算处商议,成立全国社保经办精算工作骨干团队,集中培养全国最优秀的精算力量开展工作,孟昭喜同志第一时间表示大力支持。2010 年6 月,精算骨干团队成立大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记得当时有同志提出叫“精算专家团队”“精算核心团队”,我认为团队成员都是年轻同志,要沉下身、静下心来做事,还是叫“骨干团队”较好。精算工作骨干团队成立后,集中承担重大改革决策精算支撑工作任务,修改完善精算模型,定期开展精算专题分析,不仅形成了大量的精品科研成果,也锻炼和稳定了经办系统的精算人才队伍。

“凡决策必先精算”的氛围逐步形成。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养老保险坚持精算平衡原则,社会保险精算技术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手段。2015 年10 月,部党组安排我到养老保险司工作,适逢养老保险顶层设计进入关键阶段。在推进工作进程中,我更是深感高质量数据分析对于决策的重要意义,也更加自觉地按照中央要求,携手部社保中心,在制度顶层设计、建立中央调剂制度、降低费率、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推进全国统筹等重大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精算应用。从地方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将精算成果应用到支撑政策决策、编制扩面征缴计划和基金预算、开展专项规划和专题分析等日常工作和研究工作中。如今,随着精算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凡决策必先精算”的氛围已逐步形成。

回顾养老保险精算的20 年经历,我很荣幸也很自豪在社会保险精算方面做出了一些推动和拓展工作,也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社保精算人员的努力下,精算的作用将发挥地更加充分,助力社会保险更好发挥社会稳定器和民生安全网功能,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同志
社会保险
同志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社会保险
『大元帅』与『小同志』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OVER THE RAINBOW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严良堃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