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饶古道坚强树

2023-04-16梁衡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古樟八达岭上饶

梁衡

在安徽与江西交界的浙岭,山路弯弯,石梯接天。山口有巨石,上书“徽饶古道”。古驿道下山进入江西婺源界,路旁有一棵古樟卓然而立。它下临一马平川,天垂野阔;北眺远山如屏,层峦起伏。这棵古樟在网上被称为“坚强树”,它像一位检阅历史的将军,自宋以来,就这样俯视大千世界,阅尽人间之变。

三年前,我第一次经过这里,一见这树即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好像天火从天而降,硬将一棵大树的树心掏空,空得只剩下一个薄壳,像一个工厂里废弃了的铁烟囱。当地为加强保护,筑了一个高台小心地将它拥立在上,四周又设了栏杆。

那天我踏上高台时,庄严之情油然而生,有一种走近英雄碑的感觉。我绕树一周,轻轻抚摸着它粗涩枯硬的树皮。树皮已经很薄,六米之围的树身,只有一个指头厚度的树皮,轻轻叩击,嗡嗡有声。它完全是借助筒状的力学原理,巧妙支撑才不会倒掉。树约三四层楼高,仰头看树梢,云卷云舒,乌啼鸟落。树下有洞,洞内足够宽敞,地上长满了茸茸的绿草,如毡如毯。我小心弯腰进去,仰面平躺在这块不规则的地毯上,透过朝天的洞口,看绿叶婆娑,白云飘过,有一种当年躺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感觉,只差飘过一首牧人的歌。

树者,书也。我想,要读懂一棵树,先得读上几本书,读懂书中的人。我灯下翻书,那一个个有志、有节、有能、有为之士,如那棵坚强树一样,在历史长河的彼岸向我们默默颔首。大名鼎鼎的朱熹祖籍婺源,是个主战派、硬骨头。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个哲学家、文化人,写过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树下读史,才知道那活水之源即是他正义的胸怀。

当历史的脚步刚刚迈过中国近代史的门槛时,有一个人出现在树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铁路工程第一人——詹天佑。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他大胆启用本国人才,并创造性地把工程变学校,一开工即招收练习生,同步教学培养。为测工程最难的八达岭隧道,他攀岩踏雪,餐风饮露。从青龙桥到八达岭地势最陡一段,他不用通常的“大回环”,而用“人”字形,两个车头,前拉后推,巧妙解决难题。京张铁路的成功,使他名扬中外,先后出任了中国众多重要铁路的总工程师,并代表中方在远东铁路会议上与列强唇枪舌剑,为国家争主权。他洁身自好,要求学生和子弟“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今年我又三访坚强树,发现虽斗转星移,这里的人们仍然守树如玉,义心不改。我在树下的高台上凭栏眺望,远山一线,白云悠悠。以这棵树为半径,方圆也就不过百公里吧,坚强之人,数之不尽;大义之举,连绵不绝。这还只说到土生土长的婺源人,如果算上北人南迁,再至上饶各县,在此生活过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如岳飞、陆游、辛弃疾;革命先烈方志敏,民主人士黄炎培,还有上饶集中营里的英雄群体,就更多了……

也许别的地方还有类似的古树,但這样身高皮薄巍然而立的坚强树不多,树下又有这么多坚强的人和事的更不多。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人文的表达,我们应该格外地珍惜它。

(选自《新湘评论》2019年第21期,有删节)

赏析

本文既有对现实的描写,又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层思考,前半部分着力叙写“坚强树”,从它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它的生存现状、它的惊险来历等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叙写与解读,再现了树的风貌,表现了树的“坚强”品格。后半部分着力叙写“坚强人”,叙写婺源名士群体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集体“坚强”品格。结尾说“我们应该格外地珍惜它”,珍惜什么?引人深思。

猜你喜欢

古樟八达岭上饶
首发集团八达岭分公司“田迎技师创新工作室”荣获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称号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北京知名品牌“八达岭”牌皮鞋的发展历史回顾
八达岭上望中国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八达岭”
上饶师范学院书法家风采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
古樟
千年古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