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其特质 情理交融

2023-04-16李徜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林觉民爱妻书信

李徜徉

入乎其内

以前,车、马、邮件都慢,咫尺天涯,人们难得一见,写信成为一种普遍的交流方式。人们把思念化作文字,把告诫写进信里,把期盼洒于路途,于是,一篇篇书信产生了,或感人肺腑,或促人警醒,或相互激励。我们阅读书信类文章时,既要了解书信的文体特质,又要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注重交流有对象

书信是用来交流的,既然是交流,就有其特定的交流对象。对象不同,话题也不同。双方是同行,可以谈工作,交换意见;双方是文友,可以谈心得,相互鼓励;双方是亲人,可以谈家事,表达思念。我们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要做到知人论世。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写信者和收信者双方的处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陈意映的书信。林觉民20岁东渡日本留学,接受先进思想,有远大志向和使命担当。陈意映幼年受家庭熏陶,喜读诗书。我们读《与妻书》,可见其夫妇在民主革命时期相互砥砺的深情。书信注重交流,作者根据交流对象选择称谓、用词、语气,有特定的语言风格。

二、语言表达有风格

根据内容的不同,书信可分为家书类、吊慰类、规劝类、绝笔类、问候类、邀约类、情书类、庆贺类、致谢、致歉类,等等,还有的具有综合性。总体上,书信有见字如面的效果,语言较为亲切自然。但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书信呈现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言辞恳切、饱含深情,或娓娓而谈、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充满寓意,或多用反语、讽刺辛辣……为能更好地表达观点、抒发感情,作者要采用合适的语言风格。如《与妻书》是家书,也是绝笔信,是林觉民与妻子诀别的书信,有致歉的性质,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三、抒写自由有观点

书信具有针对性,相当于执笔者说话,阅读者倾听。书信写什么、怎么写,完全取决于双方的认知和情感。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就表达了“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妻子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的观点。他为了让妻子谅解自己的行为,论说了就死之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不能苟且活着而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死;其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决定“率性就死不顾汝”。

四、字里行间有真情

书信比较私密,最适于感情的抒发。在信中,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可以谈人生修养,也可谈事业精进;可以谈家国大义,也可谈儿女情长。

读《与妻书》,我们能感受到林觉民写信时声泪俱下的情景。全文抒发的感情深沉复杂,有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有对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有对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其主调是爱妻之情和爱国之情。

对于爱妻之情,有直接的表达,“吾至爱汝”“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诚愿与汝相死以守”“吾爱汝至”,反反复复,一再强调,可见情真意切。文中还寓情于事,三次回忆和三个愿望,写了与妻子相处的细节和自己的此刻所想,一举一动都是情,一字一句都是泪。“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爱妻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爱国之情中又融入爱妻之情。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大我之中含有小我,情感悲戚、悲怆、悲壮,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之气。

书信作为实用类文体,有其特定的交流对象,有其适合的语言风格,它是思想交流的载体,是深厚感情的寄托。我们在阅读时,要了解写信者和收信者的背景,关注书信的语言特点,感悟作者的思想,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書》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1.从书信内容可以推测写作背景、作者处境、交流对象,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这封书信语言表达的风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信中,柳宗元针对写作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封书信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林觉民爱妻书信
钗头凤·痛悼爱妻
打分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共 筑
辛亥革命
别有用心
昨日重现
大声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