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2018-01-25○萧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李准林觉民

○萧 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他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少年时代的林觉民早早就有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觉悟,他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别号,从词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重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知书达理,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简陋,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与陈意映结婚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了个头,为了实现革命理想,林觉民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他对远离娇妻一直心怀歉意,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体会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她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后,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假扮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前的一个深夜,万籁俱寂。在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心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眼见方巾上的字越来越小,都小到如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奋笔疾书,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舞得哐当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许给予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神色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难,豪气干云。

…………

陈意映看到方巾上丈夫的手书,当即晕倒在地,她不肯相信那个豪情万丈、有血有肉的男人就这样离自己而去了。醒来后,她在心里问她的林觉民:“谁给你的特权让你就这样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爱未尽,人先去,这是世间难以抚平的痛。为了安慰陈意映,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给陈意映收养。这个女孩叫林暖苏,是一个非常乖巧可人的女孩。林暖苏的到来,让陈意映悲痛的心有了一些暖意。1911年5月19日,林觉民殉难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当陈意映听到婴儿的哭声时,忍不住涕泪横流。

两年后,陈意映终因不能忍受失去丈夫的悲痛,郁郁而终,追随林觉民去了。

林觉民长眠于黄花岗。黄花岗烈士殉难一周年之后,孙中山先生在一篇祭文之中流露了无尽的悲怆之情:“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林觉民明知“事必败、身必死”,仍义无反顾地参加广州起义,他投身光复事业,为天下人谋福祉,无私无畏,令人崇敬。林觉民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自然无法完全顾及自己的亲人;他一腔柔情,将其倾注到《禀父书》和《与妻书》中。革命正是为了包括父亲和妻儿在内的全天下的人,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反封建的历史进程才得以推动。这篇传记从正面写出了林觉民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而连敌人都为之折服的侧面烘托,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正面与侧面两方面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记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李准林觉民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薄笺一纸难舍卿
辛亥革命
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