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频·同向·同行: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共促的理路

2023-04-16徐春喜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价值观核心

徐春喜

(沈阳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0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 “明明德” 是明大德,明社会主义之德,明新时代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既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又要保有中华民族爱国的气节与风骨。诚然,大学生群体正处于 “拔节孕穗期” ,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担当时代责任等方面,需要持续给予正确引导、砥节砺行和精心栽培。价值观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爱国主义则能够最大程度上凝聚起致力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有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间的协同共促,对强化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相通:协同共促的逻辑起点

价值观是隐藏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 “内在的尺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成员普遍持有的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爱国主义则是内化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底线。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是否具有融通性,是实现协同共促的前提性问题。

(一)理论维度融通性

首先,结构上的融通性。作为中国精神的内核,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 “爱国” 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首要价值元素,体现了公民道德本质属性和基本准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逻辑体系中居于衔接点地位,发挥的是贯穿三个层面的功能。 “爱国” 的价值目标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 “爱国” 的价值取向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 “爱国” 的价值准则领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其次,机理上的融通性。无论是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遵循的都是 “知—信—行” 的构建模式。大学生普遍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朴素的爱国情怀, “知” 的重点应放在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知识体系建构方面可以互为内容,相互印证,同时 “要理顺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融合和转换”[3]。 “信” 的前提是 “认同” 。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承担的是价值 “基色调” 角色,对国家的认同担负的是价值 “主色调” 功能,没有 “基色调” ,则 “主色调” 不彰不显;失去 “主色调” ,则 “基色调” 沦为无的之矢。对大学生教育培养效果在于 “行” 的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能够将爱国主义规范在理性范围内;爱国主义则能够提升大学生鉴别错误价值观,特别是防范和抵御 “普世价值” 的能力。最后,语境上的融通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语境相同、价值指向一致,均是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作为青春最闪亮的品格,为中国梦的实现汇聚人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而 “充分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普遍价值共识,激起人们思想共鸣,使核心价值观更容易地注入人的心灵,并以柔性的方式进行长效深度地社会治理”[4]。由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价值氛围。

(二)历史维度融通性

马克思认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因为社会性质不同,爱国主义和特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内涵和外延上均有所不同。然而,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状态中的 “上层建筑” ,爱国主义和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却都是在 “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 中发展出来的,具有历史维度上的融通性。首先,在中国传统社会,就统治者而言,他们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利益,将 “爱国” 与 “忠君” 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统治者利用权力资源调节人们的思想,辅之以 “仁义礼智信” 等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调控社会价值体系及社会秩序,使社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由此,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于中国大地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将爱国主义与 “救亡图存” “翻身解放” 的革命价值观密切融合,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任务。这一时期,爱国主义唤醒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救亡图存” “翻身解放” 的革命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普遍价值共识,汇聚起民意人心,焕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最后,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际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威胁以及国内 “一穷二白” 的经济现状,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价值基础、以改革创新为价值遵循,带领全国人民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我们所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结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纵观中国社会发展史,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紧紧融合在一起。

(三)实践维度融通性

在不同社会的发展时期,爱国主义和该社会的核心价值会有着不同内涵,而 “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6]。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立足于新时代,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首先,从历史方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的教育必然要求将爱国主义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与言行中,而一个人的思想与言行,更多地受其所持有、所认同的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爱国情与强国志、报国行结合起来,就要同时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爱国主义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和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约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次,从当代国际环境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潮更加多元,价值观领域 “没有硝烟的战争” 愈加残酷,这都对国家主权、社会治理、人们思想产生深层影响。 “爱国主义道德的正义性和美德属性,使得爱国主义道德处于道义上的制高点,天然地具有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7]在历史大变革时期,只有凝聚青年一代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加笃定地实现化 “危” 为 “机” 。大学生既要讲爱国主义,又要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要胸怀全人类之共同价值。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提供了外在动因。

二、同向:协同共促的价值旨归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通性是建立在二者的本质一致性和逻辑同构性之上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8]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共促的价值旨归在于强化初心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初心使命意识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应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共识,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奋斗的方向与价值。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增长的 “富起来” 时期,相较于前辈,他们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鲜明,文化上更加自信,由此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然而,他们又是成长于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的时代,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容易消解历史的厚重感,自由的价值选择或许更易带来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的苦难有共情而难有共鸣,他们乐于向前看,而往往忽略检视来时的路。基于这种学习生活实践背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较为明显地凸显出来,一是怀有近乎天然的爱国主义,二是价值观具有明显不稳定性,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停留于理性认同而缺乏深层次的情感认同。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包含着对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历时态价值追求的正向肯定和呼应,也包含着对现时态及未时态社会理想状态的期待和求索。爱国主义是青年大学生初心使命的核心命题,而核心价值观则可在价值观层面对初心使命进行涵化。

(二)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视为精神之 “钙” ,人若缺钙,则是 “软骨病” ,精神若缺 “钙” ,则意志不坚。大学生多数是20岁左右的青年,恰风华正茂,正拔节孕穗,价值观形成亦处于关键期,思想与心理同处可塑性与矛盾性两极张力之中,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方会坚守初心、行稳致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人民就无以经受各种艰难困苦,中国则无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理想信念的注入、确立和巩固非一日之效,更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培育与加持的过程。爱国主义是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二者呈正向正比关系。正是因为对祖国怀有的深刻情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9]也正是因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代代中国青年紧紧跟随党的步伐接续奋斗、凯歌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加需要与新时代同行的当代大学生全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想信念提供了价值引领,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价值理路,当代中国大学生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才会跳出 “小我” 的局限,才能融入祖国和人民的 “大我” ,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人的依赖关系”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和 “自由个性” 。[10]在 “人的依赖关系” 阶段,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出于生命和生理需要,自然地选择了抱团取暖共同对外的方式以期生存下去。团结对外一是为了征服大自然,二是为了抵御外族威胁,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体对团体的心理体验。传统社会中这种心理体验转化为对宗族宗法的依赖,在文化层面则体现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遇到异质文化的侵蚀侵入时,就会触发本能的、对内的维护之心与对外的抗争之意。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已经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进化成为重要且稳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11]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既是对自我异化的扬弃,更是为人民服务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没有深沉的爱国情感,就不会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预期实现。而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党和国家,摆脱 “物的依赖性” 达致 “自由个性” ,就需要以科学的价值观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百年奋斗史以及当代中国之时代问题密切相连,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增益中国人民的精神能量。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之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普遍共识,在 “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本质层面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创造条件。

三、并行:协同共促的实践路径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具有定盘星的功能,是否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评判一个大学生成才与否的基本价值准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则具有压舱石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日用不觉的价值意识,进而外显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是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懈涵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共促,可以采取理论提升、文化涵养和实践淬炼的方式,使二者双向对标,同向而行。

(一)以理论引领,提高协同共促阶位

首先,加强大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原文原理的广度与深度。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属历史范畴的概念,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坚持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内在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大学生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提高人格修养,树牢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 ,以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价值观增强作为时代新人的骨气和底气。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用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伟大成就坚定大学生的意志,激发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最后,全面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一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二要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服务者和传承者。这就要求高校努力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思促学,以学求真,以真督行,既做到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和感染大学生,又做到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端正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感化和引领大学生。

(二)以文化涵养,夯实协同共促基础

首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其中饱含着爱国主义精神财富,并在不息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没有浓烈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会延续发展至今。飞蛾扑火的以身报国、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慨当以慷的共赴国难、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过去敲响了中华文明序曲、震响了民族危亡警钟,在当代和未来也必然在党的指挥下奏响世界文明最强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的价值主题,时至今日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次,以革命文化砥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今日之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用鲜血、生命和忠诚铸就的,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2]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筑起的文化丰碑、思想长城,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得住的坚强支柱。最后,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是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延承与发展,终将引领世界文明前进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以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己任,乐于奉献、身先士卒、攻坚克难的感人事迹,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而隐藏于其中、支撑起中国人民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正是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三)以实践淬炼,强化协同共促成效

首先,创新高校党建,以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通过党建工作有效引导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产生深刻的认同,才能有效塑造大学生完整人格,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和 “四个自信” 。其次,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功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全面融入党史教育,在现有教材体系基础上加大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价值多元时代提高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心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三是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与互联网融合,以爱国主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抵御 “普世价值” 。最后,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共促长效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自觉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构建 “三全育人” 工作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制度的保障和实践的推动现实化。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既要提升党务工作教师队伍的理论底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强化专业课教师驾驭课程思政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价值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构建融合共促考核评估机制。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对高校职能部门、院系党组织、大学生等三个层面的组织领导、日常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并加强跟踪督促,狠抓落实整改,真正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共促,激发和凝聚起大学生新时代有新担当和新作为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