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持儿童研究”的行知密码

2023-04-12秦祥涛

江苏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

【摘 要】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有自由开展研究学习的需要。教师要不断认识和深化儿童作为研究者的课堂教学优势,以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为依托,建构支持儿童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助力儿童获得研究的快乐,从而形成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品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研究;教学做合一;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9-0034-03

【作者简介】秦祥涛,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

随着教育领域对教育本质的不断探索,当下教育潮流开始不断反思课堂中儿童研究天性和能力被忽视的现状。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处于一种未成熟的状态,而未成熟状态也意味着有生长的可能性。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由开展研究学习的需要。儿童研究是有潜力与自身需求的,儿童的未成熟性也決定了其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教师应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以行知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为依托,建构支持儿童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助力儿童获得研究的快乐,从而形成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品格。

一、“支持儿童研究”的行知解读

1.学生观:儿童是能动的学习主体

陶行知七十多年前就曾提出“小孩不小”,但儿童常常处于“被忽略的位置”。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儿童研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越来越成为一种教育共识。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这源于儿童的天性,源于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不断追问的探索精神。陶行知眼里的儿童是怎样的呢?他认为,儿童要有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具备依据事实作出判断的素养;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能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考分来决定学习什么。支持儿童研究,就是要充分肯定儿童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把学习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

2.教学观:支持儿童研究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因而,教师教学工作的意义在于不断发展和完善儿童。“支持儿童研究”既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是课堂教学策略的进一步升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应以“师道尊严”的理念压制学生学习,而应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与儿童一起进行课堂学习研究。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支持儿童研究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科特质,创设符合儿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境,予以儿童研究最大的学习环境支持,如聚焦课堂中儿童研究的七个关键词——自控学习、个别差异、学习动机、思维过程、合作活动、多重体验、自我表现。

3.教学做合一:支持儿童研究的理论指南

所谓“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把“教学做合一”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上来,即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学习的意义。教与学,被定格在“做”上,即儿童研究的深度实践。陶行知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笔者看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应不停地“做”,不停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当中来,这不仅能够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能把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组成师生和谐交流的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不断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

二、“支持儿童研究”的行知课堂建构

1.儿童主体建构:让儿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儿童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想象力十足,是鲜活的个体,有着对生活和学习的独特经验。儿童研究是一种儿童作为主体参与的探究式、创造性、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儿童主体建构时要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体验、情感。“支持儿童研究”就是要始终把儿童置于学习的首要位置,把研究当作教学的第一任务。建构以儿童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是适合儿童需要的,同时又能发展儿童的学习与研究。这和陶行知“解放儿童”的思想(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是一致的。儿童研究是一种真正以儿童为出发点的教与学,而我们的落脚点应是不断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研究兴趣和探究习惯。

2.学习环境建构:构建儿童展开主体性活动的学习环境

一方面,丰富学习场景资源。要使儿童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有了研究主题、研究任务即可,还需要教师长期在班级中进行儿童研究的规划与训练,如学习小组的建立,包括小组人数、任务分工、成果呈现形式等,这都需要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学习场景资源。另一方面,构建支持儿童研究的学习生态系统。儿童研究是通过教授或体验的方式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从教与学两个层面,构建支持儿童研究持续得以开展的学习生态系统,在学科内容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激励儿童在课堂中生发“我要学”的动力,并引导其在任务情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3.教与学关系建构:与儿童一起研究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习场,是滋养和孕育学生学习能力的能量场,也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的艺术场。好的教学关系的建构,能够让学生自发地对课堂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要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更要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参与学习过程,和学生一起读、一起写、一起演、一起思、一起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之情。在陶行知看来,“知行合一”是构建良好教学关系的关键要素。教师是儿童研究的引路人,也是儿童在研究小组中的最佳伙伴,师生应在教与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学习体验的辩证统一。

三、“支持兒童研究”的行知实践

1.项目式学习,重塑课堂学习主体

项目式学习强调儿童的研究“要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课堂中儿童研究项目中的小项目可以基于课堂认知的重难点,也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要通过一定主题引领下的“问题串”,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搭建“脚手架”,拓展儿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与伙伴开展合作学习,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促进其整合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2.开放式对话,重构课堂教学新样态

一方面,要让师生对话的状态“看得见”。在教师提前备课、学生有丰富学习经验的前提下,师生就某个学习文本进行思维碰撞,会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形成的是学习力的核心,有助于学生积极发现、主动创造。教学对话所追求的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视域融合”。

另一方面,要让伙伴对话的品质“留得下”。伙伴对话是促进儿童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具有思维激发作用和学习认知共享作用。然而,在伙伴对话过程中,对话主题是否集中,对话个体是否积极参与等,都是实践儿童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促进儿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于一个研究点,让学生畅所欲言,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要点。此外,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搭建有效的对话支架。这样,学生在伙伴对话中形成的伙伴智慧与即时发现,都可以“留得下”,以供他们在成果展示时进行反馈和交流。儿童经过这样高效的伙伴对话的反复练习,就会不断形成善于发现、善于建构的反思性对话人格。

3.成果化制度,重筑儿童学习新体系

有研究自然要有成果,儿童研究最终要指向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一个相对固定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与分享。这种成果既可以是研究报告、学习心得,也可以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朗读能力、对话能力、观察能力、语感等的提升。有了一系列在儿童研究实践下生成的学习成果,语文课堂便会充满活力,并能延伸学生的课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无论是项目式学习、开放式对话,还是最终的成果展示,都是支持儿童研究的具体表现,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更加自由地释放语文课堂的活力,尊重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时间真正还给儿童。

教育是一门艺术,好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当下,更要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不断发展儿童、成就儿童。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那么,以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理念为依托建构支持儿童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前提,创新独特的课堂模式,充分尊重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助力儿童伴随时代的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创造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