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石窟的守护人

2023-04-06吴净净

老年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石匠石窟

□吴净净

历时228 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在2022年7月完成“大修”。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峭壁上,2300多个洞窟像龛静静矗立,近11万尊佛像沿河次第铺开。当时已经67岁的刘建设全程参与了整个“大修”工程。17岁那年,他参加了龙门石窟奉先寺的抢险加固工程;时隔50年再次“大修”,他成了一线施工队伍中“工龄”最长的那个,“50年了,我这一辈子都留在了龙门!”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石匠”

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作为龙门石窟的“名片”,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佛龛,九尊造像各具形态、形神兼备,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代表了中国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

站在数米高的脚手架上,刘建设指着佛龛外石壁上一道细小的缝介绍,“现在我们还在搭脚手架,等搭好后,材料拉过来就开始封缝灌浆……”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做了50年。

刘建设是洛阳市伊滨区刘井村人,他们村是当地有名的“石匠村”,他的爷爷和父亲也是石匠。小时候,他跟着伙伴去龙门玩,第一次见了卢舍那大佛,“那时才六七岁,也不懂什么是‘文物’,只觉得很稀罕。”仰着脖子看,觉得大佛像山一样高,“从没想到过,将来有一天能给它做‘修复’。”

刘建设17岁那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实施保护修复工程,“石匠村”的石匠们几乎都去了,刘建设跟着父亲还有老一辈的石匠,就这样加入了龙门石窟的初次“大修”工程。他到现在都清晰记得当时奉先寺佛像的样子,“大佛的脸部有一道很深的裂纹,右臂肩膀到腿部也有裂缝,整尊大佛和背后的山体也有些分离了,还有南壁天王胸部有两块石头,大概有四吨左右也掉在底下……”当时他们在专家指导下,填补了造像本体上的空洞残缺,再通过化学灌浆、砌石加固、钢筋铆杆支撑等方式,对佛像加固维修。

刘建设当时干的活儿主要是配料、钻孔、封缝、灌浆。配料这个活儿不好干,当时用的材料有一定腐蚀性和毒性,操作时要戴上手套,但灌浆时如果渗漏,封堵时戴着手套操作“不得劲儿”,刘建设干脆把手套去掉,接触多了手上就会脱皮,露着红肉,发痒。说起这些,他感叹现在用的都是环保新材料,气味也没有以前那么刺鼻,“工作环境好多了”。

“这里的石匠就我一个了”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第一次“大修”工程到1974年结束,经过这一阶段的加固维修,有效防止了石窟围岩和造像的倒塌崩落,奉先寺群雕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刘建设也从当年的“小工”干到了“大工”。因为干活卖力实在,他和另外七八名石匠成了维修队的固定队员。1975年到1985年,他们参加了对行将崩塌的洞窟、雕刻品及危岩进行的一系列抢险加固工程。到了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实施龙门石窟综合治理工程。可以说,从17岁起,刘建设几乎年年都在龙门石窟干活,一转眼就50年了!

这些年,除了对龙门石窟的文物进行日常维护,空闲时刘建设也跟着一线保护队伍去外地修护石窟、石碑或石牌坊等,“不同地方的石窟石质不一样,咱龙门石窟是石灰岩,坚硬容易雕刻,不容易风化,而像乐山大佛是红砂岩,石质更软,下手时要轻一些……”说起这些,他忍不住叹,修复文物很考验手艺和耐性,灌浆封缝的活儿可以让其他工人来干,但寻石补石,还是需要专业的石匠,但是“现在龙门这里的石匠就我一个了”。

刘建设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的活儿很多,那时候刻碑、盖房子做门墩、过门石等都需要石匠,一直到九十年代,村里的石匠还有很多,“现在都用不到这些东西,需要石匠的地方少了,慢慢就没人做了。”只有他,一直坚持了50年。

“不守护好石窟,愧对老祖宗”

年轻时,一二百斤重的石头刘建设扛着就走,现在不行了,“你看我头发全白了,腰也有伤”,脚步再也不复当年的矫健。

人会变老,但石头似乎不会变老,“它刻的时候啥样,现在还是啥样”。看着大佛在人们的“照料”下一直那么“年轻”,刘建设感到又欣慰又自豪。在龙门石窟工作了一辈子,除了文物维修,刘建设也参与修建了龙门石窟景区的栈道、台阶等基础设施,亲眼看着景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游客参观的道路越来越方便——他能清晰地认出哪些石板、哪些台阶是他打造的。

从东山到西山,每一处都有刘建设的足迹,从卢舍那大佛到脚下的台阶,一砖一石都有他手掌的温度,他对这里有太深的感情。“在我心里,一直觉得龙门石窟的佛像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佛像,这里的2000多个洞窟像龛,每一处我都去过,大大小小都参与维修过,太熟悉了。”干活累了,他会坐在石板路边,望向流淌的伊水,眼前是来往的游人,背后是温和慈祥垂目微笑的大佛,会有一种莫名的安逸。

唯一遗憾的就是,攒了一辈子的经验,没能寻个徒弟来传授。“要是有年轻石匠愿意学,我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干。”但工程队里年纪最小的50多岁了,其他的也都60多岁了。洞窟外面的峭壁上没有植被遮挡,冬天的风呼呼吹过,冻手冻脚;夏天的太阳热辣辣晒在山石上,摸着烧手。在数十米高的脚手架上爬高下低,不是人人都能干,“出力难干,工资也不高,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一行了。”

孩子们也劝他,“这么大岁数了,别干了”。初中毕业的刘建设,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是石匠,知道这些佛像开凿起来有多难,“以前的工具不像现在这样方便,都是手工锻,他们都是一锤一錾凿出来的,凿一尊佛像很不容易,老一辈儿都开凿出来了,咱要不好好保护,愧对老祖宗们。”刘建设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在这儿一直干下去,守护着龙门石窟的文物。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石匠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民居摄影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石匠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