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2023-04-06李洪亮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引言

李洪亮

摘要:本文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认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者为前者奠定了现实基础;分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四个角度列举建设路径,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完善法律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宣传教育、整治乡村环境等。期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引言

在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号召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新形势下,相关工作者应严格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四角度出发,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为村民提供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与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乡村振兴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理论指导作用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战略的号召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已成为当下农业农村改革的工作重点,为相关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具体而言,乡村振兴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内容,既要追求村民富、农业强,又要追求农村美、生态美,必不可少的是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亦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实施的理论基础。乡村振兴既要振兴农业农村产业,又要为村民提供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还要为村民提供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以真正实现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1]可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应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进行,相关工作者应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统筹兼顾对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民俗环境等多种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回应广大乡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同步发展。

2.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有基础保障作用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关键在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乡村发展质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这一点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不难看出。总要求中,“生态宜居”一条便说明了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它贯穿于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振兴目标的始终,可以说唯有在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基础上,剩余的四大要求才能被落实到位。因此,相关工作者应坚持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视作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将各种先进的生态理念,引入到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要求的实现中,大力发展生态宜居型乡村经济;将先进生态理念引入到对“治理有效”要求的实现中,大力落实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先进生态理念引入到对“乡风文明”要求的实现中,大力发展生态宜居型乡村文化,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助力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存问题

1.生态治理滞后,设施不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要素众多,环保基础设施是其物质基础,对这一物质基础的建设,离不开资金、资源的支持。但当前不论是资金、科技资源还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倾斜度都很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村民自己来完成,其效果持续弱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出来的具体问题有:首先,乡村环保设施的质量很差,部分环保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满足村民及各乡镇企业处理垃圾的需求,这一点在垃圾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次,乡村环保设施建设不够健全,如多数乡镇都未建立统一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净化厂,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最后,乡村环保设施在实际运行中流于形式化。部分乡镇虽设立了垃圾中转站、污水净化厂,但这些设施在实际运行中,却往往会因村民自觉性、运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流于形式,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形同虚设,影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乡村生态知识宣传少,村民生态意识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下很多乡镇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获取经济利益,生态意识相对薄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较差。究其原因,首先,部分乡镇领导者未重视对村民的生态知识宣传,导致各种生态理念在乡镇中得不到普及,或宣传教育手段过于传统(如开会宣讲等)无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无法深化到群众的内心;其次,村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亦影响了他们对各种生态理念的认识。再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在短时间内为乡镇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不显著,村民难免会对这一工程产生懈怠心理,久而久之不再愿意主动接触生态理念、生态知识。

3.乡村生态制度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慢

在乡镇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支持。但当前乡镇管理者对这一制度的设计,尚存在许多值得改善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监督机制、保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推进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不健全,这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乡村发展长期存在滞后性,影响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看来,对这项工作的落实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对乡镇中多种综合因素的把握,依照乡村振兴总要求,将各种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到乡村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中,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优美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需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农村。以下列举几条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1.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产业:首先,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通过培育良种等手段,提升农作物的生长水平,及其对各种病虫害的抵抗力,倡导农户减少对多种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以缓解土地污染问题。种植技术方面,应加强对信息化、机械化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升土地产出率,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目标,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观念推广至农户心中。农业结构上应加强对多元化农业种植结构的推广,倡导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3]其次,应加强发展生态旅游业。要合理发掘乡村在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品牌,建设集田园风光、特色农庄、无机种植、家禽养殖于一体的乡村观光旅游模式,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弥补城乡差距: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落后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前者的扶持力度,具体包括:首先,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引进先进技术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加大政策倾斜,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不同于城市的扶持政策,督促各工作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2.大力推进生态整治工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基础

应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监督机制,保障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质量。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适应生态文明:现今乡镇中很多居民法律意识较薄弱,因此在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村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符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推进这一工作,对于村民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义务,应通过立法方式加以明确,对于一些只追求私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依法给予严厉处罚,对于环保意识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村民亦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逐步增强村民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

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加大执行力度:首先,建立村民监督干部的机制,发挥村民监督作用,督促干部加大执法力度,细化落实各项涉及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其次,建立乡民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的机制,增强乡民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乡民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生态环保法规的意识,在乡村中,逐步营造出自觉践行生态保护、自觉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带动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3.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文化建设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关键性,指的是在生态文明观念的号召下,引导村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观,以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知识宣传等方式,加深村民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一是生态道德教育,增强村民意识:有必要大力推进对村民的生态道德教育,破除传统落后观念为村民带来的影响。首先,应引导村民树立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在乡镇中盛行,这种价值观不承认自然的价值,已被证明是落后的。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承认自然的价值,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们将自然视作最亲近的朋友,主动关爱自然。在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有必要围绕这一价值观,对村民做好宣传,督促其主动爱护自然环境;其次,应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资源意识,让村民能够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中的能源、资源,建立能源节约型新农村。

二是生态知识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态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在推行乡村生態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其的生态知识宣传,将“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逐步带入农村,在全村上下营造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4]例如,可定期为村民举办与生态知识有关的座谈会、交流会,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将基本的生态知识普及到村民心中,用先进生态文明理念武装村民、引导村民;再如,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传媒渠道,为村民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将生态文明道德原则真正渗透到村民的生产、生活中,深化到村民的内心之中。

4.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法律保障、经济支持、政治制度、文化宣传皆属于“软实力”,基础设施属于“硬实力”,不可或缺。[5]相关工作者应积极落实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村镇生态环境、人居环境,逐步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优化结构布局,体现乡村特色:设计乡村布局时,设计者应统筹兼顾乡村的环保需求、乡民的审美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美丽、和谐乡村,合理划分乡村中不同的空间与功能区,对于水源保护区、绿地等生态用地应进行科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将乡村特色凸显出来,增强乡村布局的美观性。

二是完善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水平:应重点加强对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利用交通设施,缩短外界与乡村之间的距离,利用通信设施,缩短外界信息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以促进村民不断更新观念,将先进理念传播至乡镇的方方面面。交通设施建设上应重点加强对乡村公路的建设,通讯设施建设上应重点加强对网络通讯设施的建设,在村与村、村与乡、村与县之间真正实现公路链接与网络链接,利用畅通的道路,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畅通的网络,推进农村产业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帮助村民切实提高收入水平、步入美好生活。

三是整治道路环境,美化人居环境: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解决乡村环境问题、为村民创造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至关重要。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应建立统一的垃圾处理站,如县乡村三级对接的垃圾处理站,对于村民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应引导村民将其及时放入垃圾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将垃圾堆放在乡村之中。对于乡村道路上常见的禽畜粪便,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倡导村民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其次,对于乡村道路,应加强绿化建设,种植一些简单易护理的花草树木,以美化乡村面貌;最后,加强乡村厕所建设,这既能够体现对乡村环境的整改,又能够体现对村民的关怀,可谓一举多得。总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道路环境治理上应兼顾外在形象与内涵品质,才能真正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加强对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相关工作者应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角度出发,逐步完善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法律制度、监督机制,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推广,着力改变乡村的人居环境、自然环境,在全村上下营造出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年凤.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广西融安县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21(12):58-60.

[2]钱鑫.试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略[J].农村实用技术,2021(09):17-18.

[3]童欣.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6):236-238.

[4]李仁山.乡村绿色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21,12(20):29-31.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1.20.016.

[5]于静,朱世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J].时代金融,2021(15):69-71.

(作者单位:中共铁岭市委党校 辽宁铁岭 112000)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引言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