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起不确定的复杂情感(评论)

2023-04-06远人

椰城 2023年2期
关键词:亨利金色菌群

◎远人

读完李雨声这篇《金色菌群》后,我随即做的事就是将小说又反复读了几遍。

原因无他,这个短篇具有一个短篇的魅力。

小说不长,一万字出头。从平时的短篇阅读经验看,一个万字短篇大都集中讲述一个故事,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局,能像欧·亨利那样有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更好。李雨声的《金色菌群》值得读第二遍甚至多遍,最大的理由就是他去掉了一些常规的小说写法——如果小说有常规的话。在短短的篇幅内,李雨声运笔冷静,堪称不动声色地将主人公“我”从小学跨度到了大学毕业之后。时间的长度决定了他不可能像欧·亨利那样来构思自己的小说。没有短平快,这中间有什么串联的核心可以让作者做出这样的时间支撑呢?

小说名提供了答案,是“金色菌群”。但令我第一遍阅读时感到迷惑的是,“金色菌群”究竟是什么东西?从小说本身来看,“金色菌群”不过是“我”为了在小学同学面前具有尊严,虚构了自己的“探险”比其他同学的“旅游”更加高级后去寻找的某种“宝藏”。但实际上,“我”发现的“金色菌群”不过是雨后小水洼上呈现的某种色彩引起的幻觉。以“外婆”的话说,“我”看到的是水洼里“青苔的烂泥,四周围满恶臭的白沫儿”,“我”后来也承认,那不过是“微弱的阳光与混沌的水洼在某一角度合谋的光学效应,就像这个世界的诸多概念,似乎很重要,但并不存在”。

不存在的东西值得一个作者紧抓不放吗?

追求在同学中的骄傲一面,几乎是所有孩子的特性。李雨声在这方面把握得极其到位,“我”拒不承认自己的幻觉,反而强调,通过“金色菌群”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容易上当的小学同学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小说如果就此单线发展,会谈不上它的魅力,遑论最后取得成功。但作者的笔锋时时在转,甚至,我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发现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不是“我”,而是“我”的“父亲”。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父亲”出场时不动声色,给人一种微不足道的配角感受,但作者又总在小说的每个关键点出现“父亲”,哪怕“我”发现“金色菌群”不久后,父母走向了婚姻的崩溃,作者更不显山露水地谈到“父亲”的喝酒,谈到“父亲”希望儿子未来成为市长的真假难测的期待。但离婚后的“父亲”从小说中退场了,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是“父亲死于酒精中毒,据说死前还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酒疯”。

这篇小说的魅力也就在这里。作者对“父亲”时时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远不如“我”对“金街”的向往。读者在读小说的前部分时,会忍不住以为“我”与“金街”一定将发生某种激动人心的关系,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哪怕“我”后来到了“金街”,读者也不觉得“金街”有什么出类拔萃之处。能做出的判断的是,“金街”是主人公年幼时对未来某种生活的渴望。“金街”就是“我”年幼时对生活的具象化。除了“我”之外,对生活早已饱尝打击的成人代表“父亲”不会对“金街”产生难以抑制的期盼。

说“父亲”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是因为“父亲”的形象在“我”的独白中是唯一令人看到与生活血肉相连的人。作者的全篇手法也就是借助独白,来完成自己对“金色菌群”的隐喻表达。它的效果和魅力都使我第一遍读过后,感到小说非常不好定位,说它是“成长”小说不对,说它是“童年小说”更加不对。我只能姑且称它是一篇“内心独白小说”。小说从头至尾,充满的就是“我”的独白。独白需要意识流,作者也提供了意识流。所以读者很难以为作者对事件的裁剪有什么顾此失彼之处。

但小说的核心没丢。当作者看似无意地将“父亲”之死一笔带过后,作者的精心布局也就在小说的结尾中体现。“父亲”的死并没有在前面的一笔带过后走向消失。“我”在长大后发现“金街”也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索的秘密,反而是“父亲”的死,令“我”渴望发现真相——这是生活最后的底牌,死亡蕴藏着生活最后的真相。当我一次次将小说读到最后,一次次体会的,就是“父亲”所代表的生活真相使“我”既有屈从,又有反抗的渴望。“我”想起“父亲”脸上“玩世不恭的微笑”时,“我”得出的结论是“无耻,却令人羡慕”的对立情感。这也是生活时时会给人的情感。“我”最后的独白也是情感对立的“回到金街的滚滚人潮之中,回到金色菌群的怀抱”。说这一情感对立,不外乎“滚滚人潮”是现实,“金色菌群”是自童年时就不散的渴望。如果回到“我”童年宣称“金色菌群”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的话,那么“我”的行为其实就是发现了未来。这种未来使“我”与“父亲”也产生了对立。“父亲”到死都“玩世不恭”,“我”没有表明立场。这也恰恰是这篇小说的魅力生成之处。读者读到最后,始终对“我”的情感捉摸不透。但读者为什么非要对小说人物的情感有明确的认识?提供认识的是传统小说,现代小说提供的,则是一种不确定性。

总有人说,现代小说应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谈清楚什么是开放式的结尾。开放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另一种说法。不确定就是没有答案。这篇小说并未提供任何答案,“我”同时走向生活和永不说出的盼望,就意味着“我”非常清楚,生活不会对走向生活的自己提供答案。就小说而言,无答案的小说才走向开放和不确定性。生活的魅力也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这篇小说从头至尾,处处借助发散开来的叙事,表现出种种不确定性,所以它才愿意让我反复阅读。

我已经注意到了,写这篇文字时,我几次提到欧·亨利。我得承认,我并不喜欢欧·亨利的小说,哪怕他在世界小说史上留下了独树一帜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我仍然不喜欢他,说到底,“欧·亨利式的结尾”能确定欧·亨利的小说只可能是故事,李雨声提供的这篇小说才是好的小说——它唤起读者种种不确定的复杂情感。

猜你喜欢

亨利金色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金色十月
金色七夕节
找找看
金色的光
金色十年
大公鸡亨利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