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文本:促进阅读教学文学与文化的融合

2023-04-06

中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学性文学文本

王 倩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性文本占据较大比重,教师有意识渗透文学与文化融合意识,借助文学鉴赏,让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洗礼,无疑能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成长。语文学科教学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要利用文学鉴赏机会推出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深度阅读和思考中建立核心素养。

一、整合教材资源,渗透文学与文化融合意识

语文教材比较固定,教师在教材解读时,要从文学性和文化性诸多方面进行对接思考,主动渗透文学与文化融合机制,以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探索精神,形成个性化学习情境。教材中有不少文学性文本,教师要从文化视角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融合性学习,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文学鉴赏和文化教育环节,在主动参与阅读学习过程中内化学科认知。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这是一首现代诗,借助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学生沉浸在歌曲的磅礴气势之中。教师示范诵读,并设计诵读的背景音乐,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跟读。在学生诵读训练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要体现黄河的气势,突出中华民族团结、坚强的意志和精神。学生进入诵读训练环节,教师围绕黄河精神主题展开指导,让学生学会展示和品味,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教师利用歌曲启动教程,突出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绪。特别是诵读训练设计,体现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学生情绪表达强烈,诵读表达技巧把握到位。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存在方法短缺现象,教师利用歌曲展开调动,不仅给学生带来方法指导,还从精神层面展开指导和启示,为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创造良好条件。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利用音乐手段进行助学设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文学与文化融合品质

文本阅读教程设计时,教师要做好教材分析,对文本文学性和文化性,以及其融合情况展开专业探索,以便推出适合的阅读教程,满足学生学习要求,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阅读教学程序,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工作,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处理,推出文学鉴赏学习任务,渗透文化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多重教育,让文学和文化融合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阅读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模式,教师对相关环节做优化处理,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学生在文学和文化对接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在教学《爱莲说》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爱莲说》的相关片段,学生对电影比较陌生,观看热情很高,对作者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有了全新了解。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电影观看经历,对文本寓意展开关联思考,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结合电影情节解析文本内容,其阅读感知体验更为丰富起来。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廉政电影《爱廉说》,这无疑属于文化教育范畴,给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学生结合电影观看经历理解文本内容,自然形成关联思考,在具体解读和交互过程中,接受文化思想的教育。

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推出电影内容,带有文学和文化融合渗透意味,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多学习正面支持,学生学得轻松,其思想成长效果显著。

三、组织鉴赏活动,强化文学与文化融合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语言鉴赏学习活动,有意识渗透一些文化要素,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以丰富学生学科认知。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学情分析,针对性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文学鉴赏学习环节。特别是文化内容的渗透,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

学生对精彩语言片段展开鉴赏学习最为熟悉,但很多学生往往找不到适合的角度,鉴赏方法普遍欠缺,教师及时给予援助,传授一些鉴赏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支持。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有太多精美的片段,非常适合展开鉴赏学习,学生首先会找修辞方法的运用,然后是关注描写方式,其他再也找到切点,教师针对学生鉴赏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典型词语、句式、色彩、结构、寓意、写法等角度都可以作为鉴赏的选择,如果能够结合这篇散文的成文背景进行鉴赏也可以提升鉴赏品质。学生了解散文基本特点,教师建议发出后,学生尝试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和讨论,鉴赏学习进入新阶段。初中生鉴赏经历不少,但方法积累不多,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给学生更多学习指导,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品位。语言鉴赏属于文学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成文背景展开探究,自然带有文化属性,学生心领神会,从具体思考和对话中形成崭新学习认知和体验。

四、创新读写形式,促进文学与文化融合内化

读写结合是促进文学与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要求展开训练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读写体验活动,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读后感、仿写、续写、改写、读书笔记、课本剧创编等,都属于读写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围绕文学与文化融合主题展开训练安排,无疑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动机。创新读写训练形式,教师有更多选项,充分吸纳学生意见最为关键。

如教学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教辅材料,独立阅读文本内容,鼓励学生说说这篇散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学生阅读文本不存在什么困难,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阅读感知情况进行梳理和评价,并推出了读写任务:模仿这篇散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身边熟悉的物品,展开描写,赋予其深刻的寓意,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都有仿写经历,在阅读之后,深度发掘文本寓意,逐渐找到仿写的感觉,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仿写情况进行观察,从文化教育角度展开引导,要求学生借助文本抒发情怀。学生仿写告一段落,仿写作品集中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选活动,挑选一批优秀习作,展开重点解读展示,从文化视角进行鉴赏分析,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

教师设计仿写训练任务,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机会。仿写训练不是简单的仿作,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因为有寓意表达要求,学生要展开主题思想方面的思考,逐渐形成写作思路。文学与文化融合是自然选择,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学文化渗透内容,学生感知丰富,教师需要做出科学设计和组织,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抵达学习核心。

教师深耕文本,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程序,组织鉴赏活动,创新训练形式,都能够创造文学鉴赏和文化教育机会,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成长综合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主动渗透文学与文化融合机制,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多学习窗口,还能够锻炼学生思想和意志,让学生在文学与文化融合中接受教育,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文学性文学文本
我们需要文学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