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小微企业培育路径研究

2023-04-06张洪鹏胡雪梅

江苏商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区域经济

张洪鹏,胡雪梅

(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一、研究背景

中小微企业发展是学术界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焦点,2003年郎咸平首次提出“小微企业”概念。陆岷峰认为,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量99%以上①,现下中小微企业体量庞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把握好中小微企业的“质化”和“量化”发展对社会稳定起重要作用。赵越提出,全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应当实行差异化政策②,聚焦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各异的优势资源赋能中小微企业多样化发展。李天一的研究显示,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刺激消费,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提高了28.17%和26.99%,在住宿餐饮业中的带动效果尤为明显;同时,在消费券发放期后并不存在消费的“挤出效应”③。表明宏观政策对中小微企业发展起到了调节作用,效益驱动下的公众在政策导向机制作用布展过程中,自发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平衡发展。因此,提升中国中小微企业的触达范围,促进中小微企业群体健康稳定发展,是鼓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落脚点。中小微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人员精简,组织结构简单,在市场交易中属于机制灵活发展型一类,利于应对供应链上下游不同种类的需求,转型便捷,更加适应当前新发展阶段企业经济形态。

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视角,目前中国还存在城乡差距,存在二元对立或“异化”现象④。纵观政治经济学,不难看出工农产业的发展不均衡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因而推动区域经济差距缩小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目标。时空更迭、历史演变生成的中国地理位置卓殊,形成各省市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亟待寻求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谋略,因此,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破二元不平衡结构无疑是中国经济起飞的未来目标重心。政策制度框架的制定如果不合理,同样窒碍经济发展,偏离经济运行轨道,造成各地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显著,导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扩大,极易构成滞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回顾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城乡经济循环历经“偏向”型和“依附”型,正日益向“互惠”型转变⑤。简而言之,客观上的工农业的剪刀差导致城乡关系失衡,对区域经济不平衡态势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学术界对于中小微企业和共同富裕各自都有相关论述,涉及技术导向下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因素分析、数字化改革方面的中小微企业应用、生计化视角分析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多视角观察和政策应对中国区域不平衡发展、企业创新促进平衡发展等问题⑥-⑪,但目前对于两者关联性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认为,中小微企业-共同富裕可被认作实体与经济结构的融合,两者实质都属于经济学范畴,理顺其机理发现两者含有内在契合性。从本质而言,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供给与企业个性化需求隐含了经济发展的潜在关系,区域的地理性质在时空尺度的桎梏下,势必产生不同方向的经济需求。二者并行的目的恰恰暗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建立中小微企业、有效促进经济平衡的前提和基础。

依据中国目前的新发展格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⑫。而致力于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推动中国中小微企业质量及数量的高效提升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紧要任务。现代经济制度体系同样由现代市场和现代化企业组成⑫,作为现代化的中小微企业在促进现代市场、构建现代经济制度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能,联结生产者市场和购买者市场的企业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培育中小微企业,可以有指向性地破解共同富裕不平衡困境,由此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灵活推动经济发展过。

关于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还不多,本文主要基于浙江省的现况,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视域下的中小微企业培育路径研究。

二、中小微企业与共同富裕的多维度解析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小微企业发展主体维度

区域经济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发展历史范式,在不同阶段或许有不同的发展过程,但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主体仍然围绕企业实体发展。无论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还是东方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要想国家经济繁荣稳定发展,就要加速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领域。在后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各地发展实况普遍拉大了社会的地区差距,市场自身的力量不但难以调节到均衡状态,还会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加剧这种非均衡的状态⑭。社会生产活动的动态效应,生产关系的复杂性促使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协调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活动失灵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缩小地域间的不平衡状态是各国难以避免的现象,各国政府都在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根本需求还是为了提振社会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

中国的根本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建这一伟大远景,必须要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变,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之内。中小微企业作为当前中国的大体量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经济错综复杂,环环相扣,不是简单的加总效应。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提出意味着处于新冠疫情常态化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激发中国内需,培育中小微企业成为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逆势增长的突破口。中国现代化经济的成长离不开中小微企业这一主题,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伴随着中小微企业的萌生、发展而繁荣,因此,中小微企业培育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小微企业发展逻辑维度

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市场机制的运转;要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需要建立健全完善公正的市场机制。中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促成共同富裕是显而易见的,它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是实现中国整体利益的经济表现形式之一。笔者认为,经济发展同中小微企业不可分割。实质上二者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物质生产,生产的发展进程促使经济发展,作为生产活动参与者的中小微企业使得物质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切合历史发展维度,二者在生产过程中互为依靠。营利性质的中小微企业强调的是在政体和市场制度下的企业盈利,可将它看作经济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受经济制度支配的共同富裕同样也是经济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经济历史相一致。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论著浩繁。学者柏特南的考察表明,凡是公民化程度高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高⑮,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涵义。在经济平衡发展的区域,该地的公民经济水平高,社会平等,政治氛围清廉,即公民社会化程度高。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建立合理的分享利益机制,区域协同治理,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繁荣。同其他企业一样,作为劳动组织形式的中小微企业在社会上的应用发展,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各施所长、实现区域现代化的有机整体,增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符合经济化发展的内涵及维度。中小微企业时空范围的扩大在经济活动中可看作空间经济层面的拓宽,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圈的扩展,造成社会需求的增强。继而促成社会企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经济循环,产生新的经济诉求,这一发展构成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发展途径。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小微企业发展价值维度

追溯共同富裕研究史,多数论述集中于剖析中国区域发展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等难题现况,着眼点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阐述和现实分析。也有些学者认为,区域间的差异主要来自市场的不完全和对市场的人为扭曲⑯。综上所述,多数研究明示了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共同富裕思维。中小微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对减缓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趋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小微企业的生产链、营销链、物流链等环节存在跨区域经济流动和外部性特点,有助于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缓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现状。以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始终是中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遵循,通过不同实体经济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小微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培育中小微企业发展承担着新时代格局的价值使命,将中小微企业从低质转向高质,有助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价值角度而言,中小微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动态结构之一,即中小微企业发展是经济现代化历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的最优形式。中小微企业使用当地优势资源进行转型升级,以此来刺激经济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利用中小微企业增加个体户就业程度,活跃社会经济氛围,创造更多岗位。区域经济的发展触及人才、资金、资源等多种要素,而企业是经济繁荣的载体,与大企业一样,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价值维度的帮扶下,同样可以改善社会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提升共同富裕的发展程度。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小微企业培育路径分析

(一)数字化改革完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伴随着新发展格局的产生,中国于2019年8月颁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文件⑰。该文件的出台保障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政策方面的支持,利于调适中小微企业融资弊端,弥补法规疏漏,为国内中小微企业更好地流转现金提供助力。从宏观经济来看,政府支持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在中小微企业关于数字化金融方面提供扶持,金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完善了企业个性化金融需求匹配,有助于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数字化技术依靠数据交互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动态观察与监测,较大程度地避免了中小微企业因缺少抵押物而无法贷款的尴尬境地,提高了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二者的信息对称程度,例如“互联网+过桥金融”的服务活动扩宽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⑱。中小微企业的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盘活了融资渠道,打通了消费者市场,释放了企业生产活力,企业内部现况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促成其顺畅发展⑲。数字化的出现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小微企业前进的创新机遇。完善数字化改革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样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对此政府要加强企业和互联网机构的技术联合。

(二)技术化革新中小微企业的产业结构体系

主导技术革新的研发环节是推动中小微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节点,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中小微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核心技术是延伸中小微企业产业价值链的关键部分。因此中小微企业要注重对高新技术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的倾斜力度⑳。要加大中小微企业核心技术革新力度,系统提升高新技术实力,是在经济竞争态势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根本手段。纵观国际国内,企业之争本质是核心技术之争。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链条中,生产是上游的基础产业,生产延续的关键源于技术发展。中小微企业要重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革新,采用新技术、新思维研究发展途径;政府可以积极引导高校和中小微企业合作,设立共同开发平台,激励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技术,优化产业布局。欠发达地区也要探索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㉑。为更好地培育中小微企业,要秉承这一理念。在构建中小微企业群落过程中要注意统筹规划,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刺激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中小微企业在创新环节的融资能力。另外,也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建设,解决技术性发展难题,着力在体制机制、技术管理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三)资源化整合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道路体系

各地区的地形地貌、矿产、山水等是最直观的天然资源禀赋,为谋划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各地资金、人力、土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可以根据地区的不同天然资源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积极落实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力求通过项目合作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譬如浙江省在“八八战略”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山海协作工程”,中小微企业可以在政府的牵头下整合当地资源接续经济发展,该工程极大地激发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加快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资源整合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保证,要优化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建设良好的水电设施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中小微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供前提。欠发达地区要鼓励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低扩中”。构建优质高效的生产流通渠道,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创设高质量的中小微企业生态群。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集中体现,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的具体化形式,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是提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面向新发展阶段,多维度思考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国内大循环主导的经济形态驱动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和发展,赋能社会生产有效运转,催生了经济增长新动力。当前中小微企业的长效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多途径的均衡供给和市场需求,有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得益于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可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聚焦中小微企业成长路径,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企业发展体系,形成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会将中国的共同富裕型民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陆岷峰,欧阳文杰.数据要素市场化与数据资产估值与定价的体制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1(01):43-53+168.

②赵越.基于经济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数据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09):41-5.

③李天一.消费刺激政策与中小微企业经营——基于企业经营大数据进行分析[J].经济学报,2021,8(04):87-115.

④林密.马克思视域中的城乡不平衡发展及其超越——以《资本论》为中心的再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34-42.

⑤吴振方,李萍.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生成逻辑、现实梗阻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1(10):18-26.

⑥刘睿智,王京.技术竞争导向下的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性——来自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调查数据[J].财务研究,2021(01):94-103.

⑦吴喜云.中小微企业融资标准化与机制研究——基于“互联网+过桥金融”[J].财会通讯,2021(16):152-156.

⑧陆岷峰.关于中国中小微企业健康生态培育与数字化应用研究[J/OL].兰州学刊,2022(01):1-8

⑨王晶,吕开宇.共同富裕目标下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实现路径——基于生计多样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34-44+192-193.

⑩孙志燕,侯永志.对中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多视角观察和政策应对[J].管理世界,2019,35(08):1-8.

⑪黎文靖,汪顺,陈黄悦.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增长目标偏离与企业创新[J].管理世界,2020,36(12):162-175.

⑫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18-31.

⑬张亦铭.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探微[J].商业经济研究,2021(22):121-124.

⑭孙志燕,侯永志.对中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多视角观察和政策应对[J].管理世界,2019,35(08):1-8.

⑮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J].国外社会科学,1999(01):54-58.

⑯冯志轩,李帮喜,龙治铭,张晨.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20,55(10):4-21.

⑰黄国平.数字金融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J].中国金融,2021(12):41-42.

⑱吴喜云.中小微企业融资标准化与机制研究——基于“互联网+过桥金融”[J].财会通讯,2021(16):152-156.

⑲谭平,张明.物流企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20):120-123.

⑳李国杰.经济内循环为主条件下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科学院刊,35(09):1152-1155.

㉑车俊.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J].政策瞭望,2018(06):4-6.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区域经济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分割区域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