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情感价值引领的限域

2023-04-05李建设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价值历史

◎李建设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并要求在历史叙述和评判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这意味着历史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必备知识的拓展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也要着力于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涵育和引领。本人不揣浅陋,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提出历史课堂情感价值引领的几点注意事项,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主导价值为依归,防范价值偏离

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共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征,但对学校教育而言则另当别论。中学阶段学生身心正经历剧烈的变化,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处于易两极分化的可塑期,如果任由多元价值观念冲突、喧嚣,势必会使学生陷入情感价值认知的漩涡,迷失方向。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以传递社会主导价值为依归,避免学生情感价值观念的偏离。所谓社会主导价值观,就是“在一个社会中由国家(统治阶级)所倡导、推行,以国家政权为支撑占统治地位的,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1]。就历史学科教学而言,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是社会主导价值的提炼和直接体现,也是教学内容选择和课堂情感价值引领的依据和保障,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纲要(下)》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材用大量篇幅呈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变革调适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却无视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与课标的价值判断相偏离。基于上述思考,在梳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后,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环节的设计。

材料一:资本主义现在远不是从前那种资本主义了。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成了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

——戈尔巴乔夫《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2]

据材料一,戈尔巴乔夫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他的认识?

材料简短,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即资本主义通过改革逐渐向社会主义转变,两种制度有日益趋同的倾向。问题二有一定难度,需要适当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适时总结:戈尔巴乔夫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是他夸大了这些变化,抹杀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他这种错误认识引导改革走向歧途,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笔者又引入两则材料。

材料二:1973~1992年,占全美家庭总数20%的上层平均收入增长了20%,而占20%的下层其平均收入却减少了12%;在1983~1992年间,占家庭总数20%的上层,占有了增加财富的98.8%。

材料三:1973~1975年、1979~1983年爆发的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的生产下降幅度就降为15.3%和11.8%,失业率降为9.1%和10.8%,德国的生产下降幅度降为12.9%和12.2%,失业率降为5.1%和8.5%。

——上述材料均选自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3]

据材料二、三,指出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些现象?分析为何经历新变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受到老问题的困扰。

基于学生的回答,笔者总结:尽管资本主义发生一系列新变化,但是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依然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破坏经济秩序的情况时有发生。正是由于触及的主要是统治手段和方法,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变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以认知水平为起点,防止陈义过高

进入高中后,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的基础;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感兴趣的领域也比初中阶段更为广阔,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4]。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育教学的起点,也关乎历史课堂情感价值引领的途径与效果。情感价值的引领,既不能低幼化,降低课堂教学的增值,也不宜陈义甚高,给学生的理解、认同、内化造成困阻。

例如,袁世凯如何得到辛亥革命果实,初高中表述有别。《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作为子标题,而《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则表述为,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的前后差别一目了然,而这正是基于初高中学生阶段发展特点的考虑所做出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初高中教材表述的差异,遴选材料,设计问题,将初高中知识进行链接,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求索思辨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价值评判中引领学生形成审视历史的理性精神。

材料一:南省先后独立,事权不统一,秩序不安宁,暂设临时政府,专为对待独立各省,揆情度势,良非得已。孙中山亦已宣言,大局一定,即当退位。北方军队,因此怀疑,实未深悉苦衷。若不推诚布公,急求融洽之方,恐南北相持,将兆分裂,大非汉族之福,心窃痛之。

——张謇《致袁世凯电》[5]

材料二:我们对袁世凯怀着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在革命后将建立一个足够强健的政府,它能够公正地处理对外关系,并能维持国内秩序及为发展贸易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的政府将会得到我们能够给予它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胡滨《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6]

材料三:革命后的政府,由于军费开支迅速膨胀,大批的士兵招来了,如果不发饷,就会闹事,甚至兵变。事实上,这样的兵变不仅在南京频发,就是在苏州也发生了。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7]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关于袁世凯得到辛亥革命果实的表述有何不同?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赞成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在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笔者总结: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取代孙中山,大权独揽,既因自身实力,也有客观条件使然,其中包括立宪派的支持、列强的扶植、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危机等。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是内外合力作用的结果。

初中教材历史叙述融入明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高中基于史料强调理性分析。初高中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情感价值引领路径的不同。教师对课堂情感价值引领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学生情感价值的提升,实质上是由内而外的生成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转化过程,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在自我需要的驱动下通过一系列价值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建构事物的意义。

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避免凌空立论

法国历史哲学家克里斯特勒说:“历史解读的有效性并非得自于认可它的学者的权威性,亦非源于与传统观点或当前趋势的一致性,而是取决于对第一手资料,也就是过去的原始文本和文件,是否保持一致。”[8]历史课堂情感价值引领同样也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能凌空立论,对历史任情褒贬,肆意宣泄个人情绪。

《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其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既涉及知识维度,也关乎情感价值判断。为此,笔者阅读史料,遴选充满历史情节且富有趣味的社会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材料一:李欣淑幼年时,父亲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材料二:南阳街眼镜店赵某之女赵五贞,不愿嫁给柑子园开古董店的吴某。她请父母解除婚约未准,请延缓婚期也未准,于是在婚礼出嫁之日,私藏剃刀上轿,在赵女士从南阳街被抬赴柑子园吴家的路途中,赵女士用剃刀割断自己咽喉,自杀于新娘花轿中。

——选编自《大公报》(长沙版)[9]

据材料一、二,“李欣淑出走”和“赵五贞自杀”事件,分别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材料浅显,学生能够快速抓住以上两则故事从婚俗视角折射社会生活习俗新旧杂糅的特点。借助“李欣淑出走”和“赵五贞自杀”事件,在翔实的新闻报道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展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新旧杂陈的图景。新旧并存不仅体现在社会习俗方面,还表现在思想文化层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又引入以下两则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时代特点。

材料三: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鲜廉寡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10]

材料四: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林纾《致蔡孑民书》[11]

据材料三、四,指出严复与林纾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从中你能感受到这个时代怎样的文化特色?

学生通过材料,能够认识到思想文化领域也存在新旧对抗。当陈独秀等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对传统文化大加挞伐之际,严复、林纾等知识分子选择维护传统文化,批判西方文化。对比中体现迥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使学生从思想文化层面感受时代的新与旧。

情感价值引领以价值评判为前提,而价值评判又建基于历史事实,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先以史实重建为基础,在师生共同重建史实的过程中,把事实层面的问题弄清楚,情感价值的渗透、升华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综上所述,在价值多元化大行其道之际,课堂作为渗透情感价值观念的主阵地不应失守,教师作为情感价值引领者不应缺位。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情感价值的渗透与引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价值传递的同时,对价值选择时刻保持警惕和克制。历史课堂情感价值引领,应该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学生认知水平为起点,以主导价值为依归。

【注释】

[1]裴学进:《论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及其转化》,《求实》2016年第11期,第22页。

[2]徐崇温:《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区实践与理论》2002年第8期,第16页。

[3][美]莱斯特·瑟罗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4、319页。

[4]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3期,第120页。

[5]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6]路子靖:《社会转型中的制度供给与需求——民初国会失败原因再探讨》,《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第58页。

[7]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95页。

[8]郭世佑:《事实评判与价值评判之间的历史相关性分析——关于评判近人曾国藩的方法论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119页。

[9]天籁:《随意录》,《大公报》(长沙版)1919年11月15日,第六版。

[10][美]史华慈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231页。

[11]刘卫国:《新文学批评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浪潮》,《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第167页。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价值历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历史上的4月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