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整联读觅诗意 师生共创诉别情
——例谈小学毕业课程之送别诗教学

2023-04-05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马金香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统整读诗古诗词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马金香 肖 啸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是凝聚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灵魂。古诗词教学肩负着让学生“厚植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古诗词学习对学生思维发展、言语实践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明确定位,主题统整联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选,彰显新变化、新导向。一是古诗词数量大幅度增加,多达一百余首;二是诗词内容更为浅显易懂,意存高远、韵律和谐,凸显儿童化、生活化,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佳作典范。从统编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编排体例来看,古诗词主要以两种方式编排:一是作为单元中的课文出现,与其他讲读课文共同体现单元人文主题,紧扣语文要素开展言语训练,并且依据不同年级,指向不同目标,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层级性;二是以补充资料出现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或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厚植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之后的主题为“难忘小学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中的“依依惜别”板块,编排了“古诗词诵读”,集中呈现了10首古诗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以语文学习任务群呈现课程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古诗词诵读与学生毕业离校的生活真实情境交相辉映,同时为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部分内容具有特定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定位为“读读背背、诗词积累、衔接过渡”。“古诗词诵读”板块的教学活动可灵活安排,如采取课外自读和课内赏读结合、主题统整对比赏读、内容穿插分散诵读等形式。

笔者所在学校研发的南华诗词会“天天读诗”课程,秉持儿童立场,围绕“胸怀天下家国情,放眼世界凌云志”的主题,策划共计14季,每季20期,合计280首古诗,课程对象涉及2400多名师生,跨越小学6年的学习旅程。三年来,学生经过“每日一诗”古典文化浸润,积累了大量古诗词,诵读过自然山水、儿童情趣、亲情友情等主题的诗歌。在临近毕业的特殊时刻,如何将古诗词文化与离别之情有机融合,开发出“厚植传统文化之根,学生创意表达之果”的课程?

南华诗词会团队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将古诗词诵读融入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开展读诗、赏诗、写诗、赠诗系列活动。学生在古诗的诵读、吟咏中了解古人设酒饯别、折柳相送的送别文化,对比鉴赏劝慰惜别和豪情壮别背后的深情厚谊。学生涵养诗心、读写互动,达到了写诗抒意、赠诗传情的效果。同时,这种诗词主题统整联读的方式,也为小学毕业特色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

二、寻意而学,品悟送别文化

(一)聚焦意象:见眼前景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节语文课,在学生离别的真实情境中,以共学送别诗的独特方式告别,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离别氛围,自然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上课伊始,教师创设“古诗对对碰”趣味活动,让学生在看图猜诗中,回顾三年来南华诗词会诵读过的诗歌主题——咏物诗、田园诗、山水诗、思乡诗,自然引出送别诗主题。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诵读声琅琅,离别诗意流淌。

中华古诗词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借眼前所赏之景、所见之物,抒发内心情感、志向。意象成为诗词中的重要载体,形成独特的意象文化。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借长亭、古道、酒、柳等意象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在解诗题、知诗人后,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读好节奏、读好韵律的基础上,将重点落在对“柳”和“酒”两种意象的探究上,引导学生寻找诗中出现的景物,追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描绘画面后,教师补充资料,展示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舞蹈视频《折柳寄情》,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古人“以柳送别”的文化内涵。柳与“留”谐音,古人以柳相送,表达“挽留”之意。同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柳枝易活,友人在他乡生根发芽,这是对亲友的美好祝愿。此时,拓展诵读含“柳”诗句,在学生深情的诵读声中,折柳送别的文化潜入他们心间。

诗人设酒送别,“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文化在古典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维聚焦到两人酒席饯别的场景,好友两人举杯劝酒,一斟一饮,一劝一更,酒早已不是外物之象,更蕴含着离别、祝福、友谊等深远意蕴。通过递进式步步引读,学生透过“更”字看到了“折柳”“劝酒”中蕴含的真挚情谊,领略到了独具东方韵味的送别方式。

(二)体味意境:寄心中情

叶嘉莹提出“兴发感动”诗词鉴赏理念,这是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通过诵读入境,学生知情会意。教师先让学生关注诗中的地名,圈画出“渭城”“阳关”“安西”三个地名。接着,在一幅唐朝疆域图中直观地标示出三个地名的位置。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的介绍,一条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的离别之路逐渐显现。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教师饱含深情地渲染,学生一遍遍地诵读经典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阳关”路的荒凉与艰险,道出了诗人王维对朋友元二西行的担心、牵挂与不舍。教师成功地一步步将学生带入依依惜别、临行劝慰的情境中。

接着,教师适时引出《别董大》,让学生自学诗中之景、诗中之情。待学生找到“黄云”“白日”“大雁”“冬雪”等景物,再适时地、有层次地将其分批引入课堂,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加以渲染,让学生反复诵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出韵味和情感。

随后,教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教师运用互文共赏的策略,使学生领悟到同样是描写景物,但是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同。在两首送别诗的对比鉴赏中,组诗之间的同与异被凸显和放大,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依依惜别和《别董大》的豪情壮别,达到更深层次的鉴赏创造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意蕴:品诗中人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最终都指向“人”。教师根据这两首诗,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诗歌的形式和王维、元二、高适、董大四位诗人跨时空相遇。师生在“统整联读”“联结对比”中诵读诗歌,通过一个个意象,进入悠远意境,最后得诗之真味、见真之诗人。

通过拓展大量的送别诗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景语”中暗含的“情语”以及古典诗词中“以柳送别”“以酒饯别”的送别文化,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情之深、意之切。联系学生生活,在毕业离别之际学生自然生发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留恋、惜别之情。古今诗词衔接学习,课堂诗意盎然,由读诗到赏诗,学生情感一点点积累迸发,写诗便水到渠成了。

三、读写互动,追寻诗我合一

读诗知人,知人读诗,反观自身,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诗我合一。在毕业离别的真实情境中,师生诵读一组送别诗,了解古人以歌相送、设宴相送、赠诗相送等多元的送别文化,感受友情的珍贵。学生在撰写临别赠言时,既迁移运用学过的送别诗句,又诠释诗以言志的本质,表达了对老师、同学、学校深深的留恋之情。

“悠悠送别情”送别组诗教学,由一首诗引出一组送别诗,师生现场诗词创作既是对诗词学习的总结,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下,南华诗词会团队教师在毕业季真实情境中,持续开展读诗、赏诗、写诗、赠诗系列活动,形成毕业课程的一大亮点,更是诗词教学的创新实践!

猜你喜欢

统整读诗古诗词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踏青古诗词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