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3-04-01罗玉恒杨航宇

山西青年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源学分院校

罗玉恒 杨航宇 周 健

1.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2.甘肃农业大学园林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19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各类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升学和培养模式”[1]。高职扩招使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越来越大的改变,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改革的要求,若要实现扩招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并举,就必须对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及其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二是五年一贯制联合培养的中职转段学生;三是中职升学、对口、综合评价、注册生等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四是高职扩招录取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在职职工及应(往)届毕业生等扩招生,见表1[2]。随着2019 年高职扩招以来,全国各省的高职在校生学生规模也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2021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第一,为123.89 万人,2020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为117.77万人;排名第二的河南省,在2021 年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为100.55 万人,2020 年河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4.06 万人,从2020 年到2021 年广东省和河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表1 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多元化及学情分析

(二)学情的复杂化

生源背景的不同,学生在专业素质、文化基础,以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社会观、价值取向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对待学习的目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高中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升学的目标占比最大,其次才是就业;中职生学习目标就业占比最大,其次目标选择是升学;社会考生的学习目标,主要为学历提升和创业两个方面。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为引导,增强学生社会发展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4],但由于学生学习目标的不同,学习需求也就存在了较大的差异。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途径

(一)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针对这一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定向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等为培养目标,也不同于中职教育提出的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中级技术员和中级管理人员为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需要因材施教,实施弹性学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等措施,促进“岗课证赛创”融通,通过将职业岗位、项目课程、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多种职业教育元素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岗课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课创融合”的“岗课赛证创”五点融通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体系;开展在线网络教育,实行灵活、富有弹性的学分制人才培养制度;针对目前扩招学生培养,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即以“实习即招工、入企即入校”,企校双方“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开展企业与学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以脱产或半脱产方式,探索产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业与技能、成才与成长的同步提升。

(二)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全面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建立起可追溯、可查询、可弹性、可转换的现代信息化学籍管理制度。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生源结构逐渐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建立起“三结合、三递进、四联动、五耦合、六对接”的“33456”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三结合”,即政府、学校、行业、多元化的学生四主体相结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三递进”即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递进;“四联动”即是学校、政府、行业、社会四方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时联动、协同育人;“五耦合”即“岗、课、赛、证、创”五项综合育人教学模式改革之间的耦合管理机制;“六对接”即是以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的产业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对接、终身学习与职业教育的对接。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提高了生源多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如针对扩招生,将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分流培养,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因材施教,采取的措施有:一是随班就读,对录取的能够脱产学习的扩招学生,与普通入学的学生一同培养、随班就读;二是生源地组班,对不能够完全脱产的学生,按照生源地或企业组班,采用“送交上门”的方式集中授课;三是学校组班,针对生源相对分散的学生,在学院组班,集中授课;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以“互联网+”、“线上+线下”、寒暑假集中授课、送教上门等教学模式组织完成教学任务的落实安排工作,针对高职院校扩招生的特殊性,灵活实施学分制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不少、学时不减、标准不降、质量不低”。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模块的改革

针对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专业素质和文化基础的差异性,可开展对录取学生知识基础进行摸底调查,这样当入学以后,就可以根据调查实际,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在学分制课程体系内推荐选择适宜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线上网络课程。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方面,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既要考虑不同生源背景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要求,又要根据社会对职业和岗位的需求,结合学生生源背景和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做到差异化的因材施教。深化“三教”改革,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和教师专业团队建设;完善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建立起由一线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教科研人员等共同参与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经过规范化教材选用程序,优先选用各类规划教材、活页式、立体化教材,要根据行业变化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职业化典型生产案例;推进开展项目化、模块化,以及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普及行动导向、项目化、生产式、情境化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广泛运用演示、启发式、发散式、情景式、谈话式、探究式、小组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块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5]。

(四)学分制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制定各类学习成果的可认定、可积累和可转换的学分管理机制。针对当前生源结构中不同形式、阶段的学生需求,在学习期间可采取农学结合、集中与分散、半工半读、送教上门、线上与线下、保留学籍等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建立“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将学生积攒的社会服务、素质拓展、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等所取得成绩,兑换存入学生“学分银行”个人学分账户,毕业资格审核时,可将“学分银行”学分账户的学分全部转出,当获得总学分达到毕业资格要求的最低学分时,即可正常毕业。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形成学分能够灵活置换和转换的可行性、可操作的规则,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

(五)教学信息化改革

主动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以“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新要求,多途径提升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蓝墨云课堂、智慧树,以及腾讯会议、钉钉等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间教室”固定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6]。

(六)考核制度改革

综合运用笔试、面试、综合评价、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起以证代考制度,鼓励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技能竞赛,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特长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7]。考核方式决定了考核的成效,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对于基础理论性课程,采用理论考核的方法;对于操作性的实训课程,采用实操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专业综合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分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将平时学习、参加学习讨论活动情况、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考核,加大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权重。探索增值性评价在实际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改变传统评价体系将学生知识技能当作唯一评价关注点的做法,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评价优秀学生成绩出色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源多元化而需要提升后进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与幸福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评价,有效提升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开展“1+X”证书和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管理制度,探索实现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相互衔接,鼓励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和相关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经科学认定,可记入学业学分或置换相关课程的学时学分。

(七)打造新型师资队伍

当前生源结构的变化对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也有新的变化需求。一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需要拓宽师资招聘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二是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既要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在具有教师任职资格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前提下,打造既要有较高的职业化教育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化示范技能,同时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等或具有丰富企业一线生产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人才队伍。三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聘请具有实践经验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校外兼职教师、行业导师,由兼职教师、行业导师承担有关专业课或者实习、实训指导课教育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兼职教师、行业导师参加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的改革制度。

三、结语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生源结构逐渐多元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3],通过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模块的改革、学分制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教学信息化改革、考核制度改革、打造新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改革思想,适应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化的要求,更好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生源学分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