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学生为本”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

2023-03-27田赛

电脑迷 2023年24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问题链深度学习

田赛

【摘  要】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正在进行。在新的指导思想之下,应让学生跟随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综上所述,深度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学习和普通学习,而是通过由浅入深,递进式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路径的深度学习,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习与发展相融合,让学习有逻辑、有意义。

【关键词】 深度学习;新课程;新课标;问题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明确强调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这充分显示了两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只有通过深度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深度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来构建课堂,带学生感悟历史学科的精髓。

“深度学习”源于人工智能領域。在钻研与探索中,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对深度学习做如下阐述:“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郭教授所作的定义上来看,“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题。一方面,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深挖教材、整合知识内容、构建教学主题、升华教学内核,呈现出灵动的课堂,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投入、扩展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进而掌握知识架构和涵育核心素养。

一、设定学习目标,由浅入深

学习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的标准和结果。这要求教师深挖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教学目标。设定学习目标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把握学习要点,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浅层次学习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知识的表面理解和掌握,与深度学习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浅层次学习是一种不完整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浅层次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没有这个阶段,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现象和知识,也就无法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的阶段。因此浅层次学习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局限于此。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浅层次学习,以此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引下进一步完成深度学习。据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梯度性、有层次性、有递进性,明确哪些是浅层次学习,哪些是深度学习,从而避免了课堂教学浅显平淡,也防止过于追求深度而使学生感到空洞迷茫。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依据课标要求,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如下:线层次目标是,基于史料,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基于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空间转换和时间更迭,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知道绍兴合议等主要内容。深层次目标是,辩证分析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做出合理解读,探究北宋加强专制集权与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授本课时,不仅要让学生清楚知道历史事件,掌握历史概念,同时还要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思考与探究,完成深度学习。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如下:浅层次学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构建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大事年表,了解革命的进程与成果;了解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拓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体现和历史作用。深层次学习目标是,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拓展,通过阅读史料,理解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重要思想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理念的初步实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这一教学内容,把历史史实、历史现象与思想意识领域抽象的概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大趋势。浅层次的表象认知和深层次历史发展规律理解不可分割,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二、设计教学问题,层层递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同时,离不开问题导向。尤其形成逻辑关系、循序渐进的设问,对历史教学和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设问形式有一个学术名词,叫“问题链”。华中师范大学王后雄教授将“问题链”作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问题链“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从王教授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首先,问题链设计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受用的客体;其次,问题链设计,教师以教学的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基本学情为依托,对教材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转换,加之对教学辅助材料的研读和运用,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做出预判;最后,教师对所讲的知识、运用的材料,设计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整合,呈现出一堂完整的教学设计,从而推进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的教学中,可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设计如下问题。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争论。

设问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思想如何形成?

设问2: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哪一派思想受到重视?争论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部分:秦汉至隋唐的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设问1:汉朝与秦朝相比,律令有何变化?

设问2:魏晋以后,法律与儒家思想为何联系越来越密切?

设问3:《唐律疏议》有什么特点,为何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第三部分:宋元至明清时期德治与法治向基层的延伸。

设问1:从宋朝到清朝,基层教化有何发展,产生什么积极作用?

设问2:结合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发展历程,如何理解“外儒内法”这一特征。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儒学复兴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部分史料,设计如下问题。

材料1: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三……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持,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

问题设计:“宋文化”在宋辽夏金元时期有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2: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理学自身所具备的兼容性、思想的开放性和学术的创造性等特征,成就了它成为中华文化学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乃至文学艺术的造极期。

——张涪云《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时代精神的建构》

问题设计:宋代理学为何兴起?

材料3: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還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河南程氏遗书》卷18《伊川先生语四·刘元承手编》

问题设计:理学家对“理”如何阐释?探求理的方法是什么?结合自身实际,这种方法对你有何借鉴?

材料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载集》

宋儒要竭力提倡气节。经宋儒提倡之后,士大夫的气节,确实是远胜于前代。

——吕思勉《中国通史》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辩证看待理学产生的历史影响?

问题设计是教师授课思路的集中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训练的方向指引。因此,问题设计不能过于肤浅,要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思想深度和教学过程的推进逻辑,这样才会对学生有帮助。

三、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与情感认知

在“双新”背景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课程的“教、学、评”有了新的指向和新的要求,突出强调体验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的最终目的真正落实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提升核心素养,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更强调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和历史事件本质与规律性认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充分掌握学情,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使教学从大众化转变成个性化,从知识讲解到全面育人的转变。只有深度学习,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以历史思维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并站在时空定位的高度,俯瞰历史事件,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才能对历史事件做出科学、全面的理解和评价,掌握历史发展大趋势,又能以时空要素建构历史事件的关联,进而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为深度学习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主题内容情境化”。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给学生的认知和想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史料是通向历史认知的桥梁,没有史料就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没有史料更无法创设历史情境。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运用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或者口碑史料等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到历史镜像中沉浸式学习和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辨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增强实证意识;同时能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提升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运用史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

历史学科教育的人文追求是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深度学习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相辅相成。教师应设定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指导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形成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语

教师精心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落实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思维认知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还在进行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将不断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型,提高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郑葳,刘月霞. 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 教育研究,2018,39(11):56-60.

[2] 门惠. 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学“问题链”设计探究[D]. 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2.

[3] 姚念,薛瑞栋. “主题+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课为例[J]. 教学考试,2022(17):23-26.

[4] 李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07):12-18.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问题链深度学习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