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息风复瘫汤治疗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临床观察

2023-03-27宋晶晶

光明中医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风证候血浆

宋晶晶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其中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中风患者的70%[1]。近些年随着卒中相关指南发布和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中风急性期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生命体征能恢复稳定,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因此相较于急性期,恢复期的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目前西医主要给予药物和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帮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减轻症状体征有益,但见效相对较慢,且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尽理想。中医对中风恢复期有丰富的认知和理解,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恢复期症状与内风上犯紧密相关,风、痰、瘀是其重要病理基础[2]。笔者依据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病机特点,自拟息风复瘫汤治疗,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山东郓城县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106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61岁。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临床研究的伦理学原则。

1.2 诊断标准结合症状体征、实验室和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辨证为风痰瘀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和感觉减退为主症,头晕目眩和痰多且黏为次症,舌脉象: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且满足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风痰瘀阻证;②已度过急性期,病情处于恢复期,病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③知晓本研究方案及目的,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禁忌者;②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疾病、脏器功能不全、严重内科疾病或精神认知障碍者;③哺乳或妊娠期妇女。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L1;100 mg×30片)100 mg/次,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福建东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043;100 mg×28片)10 mg/次,每天1次;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摆放、精细动作训练、肢体平衡训练、自主翻身和坐位训练和辅助行走训练等,训练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情况决定,由简及繁,循序渐进,每天训练60~90 min,分2~4次进行,20~30 min/次,每周训练5 d。②研究组:在上述西医治疗基础上,笔者自拟息风复瘫汤进行治疗,组方:柴胡12 g,枳实20 g,桃仁12 g,红花12 g,当归12 g,川芎12 g,赤芍12 g,胆南星12 g,石菖蒲20 g,郁金12 g,全蝎6 g,水蛭6 g,炙甘草6 g。此方1剂/d,水煎取液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4.2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下列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对 2组相关症状进行评分,其中主症采用0分、2分、4分、6分评价,次症采用0分、1分、2分、3分评价,依次表示无、轻、中和重度,各项症状得分相加为总评分。②神经功能。采用常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得分范围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③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正常值范围为5~15 μmol/L。④安全性。观察治疗期间有无明显不适或者肝肾、心电图等检查异常。

1.4.3 疗效判断标准疗效评估采用尼莫地平法:①基本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下降≥90%;②显效: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证候积分下降≥70%但<90%;③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治疗后证候积分下降≥30%但<70%;④无效:未能达到上述改善标准。基本痊愈、显效和有效相加为总有效。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研究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积分、NH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比较治疗前组间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比较

2.4 2组患者安全性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治疗后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安全性较好。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的中风患者均为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年老体弱,体内正气虚衰。中医认为,中风患者正虚则邪实内生,属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其中本虚为中风发病之本,中风之标在于实,实无外乎风、痰和瘀,痰和瘀作为津血的病理产物,二者可相互转化,形成痰瘀,痰和瘀随风上犯于脑,致脑脉痹阻,神明受累。风、痰和瘀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并贯穿中风患者病情的各个阶段,故风痰瘀阻证是此症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因此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应注重祛风、化痰和活血通络[6]。

本研究依据上述中医理论指导,自拟息风复瘫汤用于临床治疗,组方中包括柴胡、枳实、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等共13味中药,其中以柴胡、枳实为君药,可疏肝理气;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为臣药,可活血化瘀;以胆南星、石菖蒲、郁金、全蝎和水蛭为佐药,胆南星可清火化痰,石菖蒲可化湿豁痰,郁金可开郁理气,全蝎、水蛭可息风通络;炙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补脾和胃和益气通脉。全方配伍共奏行气熄风、祛痰开窍和活血通络之效[7],适合风痰瘀阻证的临床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8]的治则和疗效结果有相通之处,表明自拟息风复瘫汤用于中风恢复期治疗的效果显著,也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优势,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Hcy是目前公认为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浓度Hcy水平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且提示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其水平表达可用于此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估。有报道表明,血浆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程度呈正相关,且可用于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表明自拟息风复瘫汤用于中风恢复期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Hcy水平,促进病情转归。此外本研究还显示, 2组的安全性均较好,表明自拟息风复瘫汤并不会增加治疗不良反应。

综上可知,本研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自拟息风复瘫汤用于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治疗,不仅效果确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而且安全性也较好,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中风证候血浆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