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教育路径初步探索

2023-03-24黄桂东陈梓琦钟先锋

农产品加工 2023年22期
关键词:工匠技能精神

黄桂东,陈梓琦,任 红,吕 蕾,钟先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现代工匠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1]。工匠精神并非只有企业才需具备,在高等教育体系背景下,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基本的教育责任外,更需要把培养工匠型人才的系列工作做好[2]。在不断强化培养工匠型人才目标时,国家及社会对高校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培养工匠型人才即培养其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其拥有超高的技术、一流的品质、统领的信念、高尚的情怀。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注重享受、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等现象。当前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普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探索高校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教育路径对国家、高校、学生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1 工匠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探索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教育路径,首先要理解工匠精神的定义和内涵,对其进行精准定位。提到“工匠”二字,人们最先联想到的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手工艺人,往往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已经不仅是代表具有专业技能的手工艺人,而是有了更大的范围定义。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技能某一种职业的手工业劳动者,而是代表了当前制造业甚至全行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有较高的责任感、认同感,由内而外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细致细心,肯付出时间和精力,付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是一种值得发扬、值得传承的精神动力。如今的“工匠”,已经不是一类职业的称谓,而是一类精益求精的群体的象征。标记“工匠”二字,不能仅以技艺及能力来定义,重点在于所具备的精神和态度。

所谓的“工匠精神”,顾名思义便是“工匠”身上具备的,经过时间积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以前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精致无暇的追求。对于当下的工匠精神,指的是人们对工作负责的态度,除了把产品做到最好,还会追求自己对工作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这是在原来的工匠精神上的延伸,使工匠精神从原来的产品品质追求上升到爱岗敬业及社会贡献的层面,从原来的工艺技能的细致保持上升到根据社会发展而进行钻研改进,提升其对社会的价值[3]。

2016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新型人才观,要求大力加强人才发掘、培养、凝聚、价值发挥[4]。工匠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各行业工作者,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及坚实基础。工匠型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更具有不断追求创新的能力和决心。在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工匠型人才”将会是实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稳中前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5]。

2 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意义

2.1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无论是以前工匠们对产品精致无暇的追求,还是当前追求对工作或社会的贡献与价值的人们,所具备的工匠精神,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表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拥有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和传承下去的民族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工匠精神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弘扬工匠文化,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培养工匠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发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一代一代传承,这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6]。

2.2 学生个人素质水平及实践技能的提升

培养工匠型人才,即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人素质水平及实践技能。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培养了专业技能和责任担当,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的民族观、爱岗敬业的职业观、专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严谨细致的处事作风,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社会贡献的意识[6]。在之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全方面提高个人素质水平及实践技能。

2.3 促进高校各方面的发展,提升竞争力

高校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培养工匠型人才,重点要从高校抓起。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不仅符合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在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实践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体系[7],促使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更加紧密,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8]。

2.4 推动社会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产业不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各行各业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来支撑其高质量发展,使得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必要。在当前快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节的把控、技能的提升、产品的创新,都是推动社会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7]。因此,培养工匠型人才是解决这一动力问题的关键。把高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得各行业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能够推动社会各行业高质量发展。

3 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教育路径初步探索

3.1 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注重以工匠精神为中心培养人才

为更好地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使教学体系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兼具工匠精神及掌握高技术能力的人才,需要改变现有大部分高校的传统教育观念。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普遍出现偏离办学目的、追求政绩、急功近利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9]。”因此,要注重将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中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侧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强调以知识模块为必要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将侧重于理论学习研究转变为依据能力需要制定教学方案,注重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在理论教学工作中同时进行课堂思政教育,将理论知识作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深挖课程领域内的思政元素,寻找能把思政元素自然嵌入的环节,将工匠精神贯穿教育全程。

以食品专业为例,通过讨论或辩论的形式,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例如,在“微生物学”课程上可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理论规范意识及科研精神;在“食品毒理学”课程上则可引导学生珍爱和尊重生命,将责任、诚信等理念传递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道德修养。对比积累知识,更加侧重于能力的提升;对比丰富理论,更加侧重于实践创新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比专研学术,更加注重技术的掌握;对比闭门深造,更加注重就业方面的努力;对比就业,更加注重服务行业和服务社会。

3.2 操作技能与价值取向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唯学历的思想[10]及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不够浓郁等原因,使得有些大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从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毛主席曾经指出读书和使用都是学习,且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和教育规律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将操作技能教学与价值取向教学相结合,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同时使其感受到良好的社会主义情怀。同时,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丰富实践经验,以工匠精神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求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课堂学习、基地训练的同时由教师引导,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工匠精神得以传承[12],最后在实践中检验。

以食品专业为例,在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是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催生科研成果的第一要素是则是创新,勇于创新、锲而不舍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等,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就业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实践及创新精神,成为社会需要的工匠型人才。

3.3 强化用人单位和高校紧密结合,完善校外实习基地

高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目前存在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脱节等现象。例如,部分高校食品专业的教学一般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实践培训课程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水平技能较低,很难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岗位技能。因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先后搭建了20 余家相关企业作为校外实践平台,且在政策上、资源配备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理论性课堂的有效性。

对于食品专业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的食品企业进行深度的对接,确保专业课程内容和目前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才能够对食品行业相关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帮助,使学生掌握到真正有价值的食品产业相关技能。此外,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培养工匠精神上也起到推动作用,同时确保了课程实习质量、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食品行业人员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无形当中学习到钻研,勤奋,踏实,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等工匠精神。例如,教师可进行网络和实地调查,了解社会和食品企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与需求情况;外出名校考察学习,进行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论证;学校完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职业岗位,提前适应社会,使得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都更符合食品行业的发展需要。

3.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由基础理论评分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除了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够获得高超的操作技能、专业的素养和精神内涵。人才首先要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优良品德的人,而不只是可以高效利用的人[13]。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通过率,简化学生考核的形式,对评估主题和评估内容这方面的理解并不充分,仅仅根据规定好的答案进行考核,且考核内容相对单一,只以课程基本知识为主。不仅限制了学生自身创新的多元化精神,而且导致缺乏全面的评价标准。工匠型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对于其考核评价不能只用标准性知识和技能来进行鉴定,需要对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进行创新改革[14]。因此,建立全过程考核体,在评价内容上增加开放性内容,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其发挥自己的强项,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上升空间[15],同时对学生的品德、谈吐、礼仪进行评价,对于不同的内容按比例进行总评。

以食品专业为例,如“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微生物”等实验性课程上,操作规范仅仅只是基础学习,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其原理,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懂得每一步的原因以及预测的结果。在考核过程中,并不能只考虑操作的规范程度,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将理论原理结合到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才能让其真正领悟,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

4 结语

国务院强调,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背景下,中国从传统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过程中,专业技术及技能兼备的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摇篮,对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也有更高的要求。现代工匠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工匠精神”,更要与时俱进,掌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时代变化并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及理论。因此,高校在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跟当前发展,围绕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目标。结合食品专业而言,要注重与食品企业的对接,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将理论运用到食品的相关实验操作中,侧重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领悟所学所做,由原有培养短、平、快、“螺丝钉”式人才转变为长链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专业及技术兼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工匠技能精神
高级技能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