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一线教师如何备课

2023-03-23朱念日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备课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

朱念日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育教学进行了顶层设计,也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落实新课程理念,需要新备课。新备课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学生主体、思政一体化、“教—学—评”一致性等基本原则,突破教材分析、教材编写及本门课程内容等局限,积极探索大单元备课、跨学科集体备课。

关键词:新课程;备课;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颁布,为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依据,也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这种新要求、新挑战,归根到底是一线教师如何全面、准确、高效地在教学中落实《标准》。新备课应当是第一步。

一、开展新备课的必要性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是教学常规之一,有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之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一般包括备教学目标、备学情教材、备教学重难点、备教学方法、编写教学进度和课时(单元)计划及教案等。这种备课有其可取之处,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标准》颁布之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基于《标准》要求,探索新的备课方案。

《标准》从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以及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加以界定,确立了标准。可以说,《标准》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合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顶层设计。有了顶层设计,《标准》的落实就成為关键。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标准》的效用必定大打折扣。换言之,实施新课程需要新教学,实施新教学则需要有基于《标准》的新备课。

二、新备课应当坚持的原则

1.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原则

《标准》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导向,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这些素养和修养对应的就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原则,转变备知识讲授的传统备课模式,把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原则贯穿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大概念、大单元、议题式、跨学科教学设计及学习过程和目标评价等备课各个环节。

2. 坚持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主体。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是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关注的要素。《标准》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因此,一线教师在备课中要坚持学生主体原则,从备如何教的传统备课模式中走出来,转而注重备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

3. 坚持思政一体化原则

《标准》指出,在教材编写上要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要求建构内容,强化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习内容各有侧重,实现教材内容的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义务教育课程共有四个学段,1 ~ 2年级为第一学段,3 ~ 4年级为第二学段,5 ~ 6年级为第三学段,7 ~ 9年级为第四学段。每个学段都有相应的学段目标,这是学生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的重要依据。同时,前一个学段为后一个学段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后一个学段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前一个学段的基础上。四个学段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坚持思政一体化备课,教师要增强宏观视野,站在全局进行备课,明确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全面、准确理解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厘清不同学段目标的区别与联系,知道学生“有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于“道德修养”,《标准》确定的四个学段目标如表1所示,教师在第四学段的备课中要清楚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健康生活、卫生习惯,对于这部分内容只需唤醒、关联即可,而把备课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感受生命的意义。

4. 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是《标准》的一大亮点和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评”很重要。评价具有诊断、激励和改善等功能,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和改进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一方面,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还要关注“评什么”“如何评”,即在教与学的各个活动环节中要有相应的“评价”设计。将“评价”设计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是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实践性、社会化、生活化等特征。在备课中,教师对评价的设计还可以突破以口头或书面为主的固有模式,增加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性、实践性评价设计及家校、社会联动评价等多主体评价设计,以实现“双减”要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

三、新备课需要有新突破

教师实施新备课除了必须坚持上述基本原则之外,还需要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1. 突破传统备课理念,全面、精准进行学情分析

教师要突破以“教”为主的传统备课理念,转向以“学”为主的新备课理念,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备学生的“学”之上。坚持以“学”为主的备课理念,需要全面、精准地进行学情分析。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只有深入分析学情,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态度现状等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基础点和障碍点是什么,才能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设定适宜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才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进行学情分析要有目的、有计划,力争做到系统、全面、客观,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更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将失去学情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一般而言,学情分析,可以通过谈话交流、日常观察、研究书面材料、调查分析、考评测试等方式进行。

2. 突破教材分析理念,打通教材与课程标准联系

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与处理教材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实施新备课方案、进行备课研课、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标准》把“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放在第三部分“课程目标”,把“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放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把“学业质量描述”放在第五部分,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既需要有宏观视野,也需要有微观聚焦,既要突破教材分析理念,深入分析教材,也需要研透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学业质量等要求,建立起教材与《标准》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教材)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

例如,在对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进行分析时,可以把教材内容与分布于《标准》不同部分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段目标、学业质量要求整合在一起,如表2所示。如此便打通了《标准》与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增强教师对教材与《标准》的驾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

3. 突破教材编写局限,进行议题式大单元备课

《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提供了35个议题式“教学提示”,这些议题式“教学提示”是操作性的教学要求,为将内容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提供指导,为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提供参考,一线教师在备课中应予以高度重视。但某些议题式“教学提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例如,《标准》第四学段“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教学提示2”是:以“社会中的我”为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理解社会上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这一议题的学习点包括了“自我认识”“个人与他人(同学、父母长辈、老师等)”“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分布于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跨度大,综合性强,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勇于突破教材编写的局限,以议题统合分布于教材各处的学习点,进行议题式大单元备课。

4. 突破课程局限,进行跨学科集体备课

为了促进课程综合化实施、增强课程实践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标准》要求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克服以往在备课中“闭门造车”的现象,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突破本门课程的局限,选取适合跨学科教学的学习点或议题,进行跨学科集体备课。例如,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与生物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与历史学科都存在一定关联,都可以尝试进行跨学科集体备课。

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拟定学习项目,举行全科集体备课。例如,举行“岳阳楼研学项目”教学备课,各学科在集体跨学科备课中可以围绕“岳阳楼”挖掘本学科的教学素材,如表3所示。

根据《标准》要求,一线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实施新备课方案,发挥主观能动性,凝聚集体智慧,提升教研能力,加强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认真研读、领会《标准》精神,更新备课理念,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学生主体、思政一体化、“教—学—评”一致性等基本原则,全面、精准地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把握时代脉搏,结合热点时事,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积极探索议题式大单元备课、跨学科集体备课,勇于突破,勤于实践,高效落实《标准》要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余文森,龙安邦. 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6).

猜你喜欢

备课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