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生活 抒写童真

2023-03-23胥春霞

中国教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生活教育习作教学

胥春霞

【摘 要】习作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与感知生活。“生活教育”理论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方向性的实践指引,教师关注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从习作源泉、情感因素、语言表达及评价等方面融入“生活教育”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达成“还童真”“吐真情”的习作表达最终目的。

【关键词】生活教育 习作教学 真情实感

在语文教学中,习作一直令许多教师感到棘手。一到作文辅导课,尽管教师精心备课,重点难点烂熟于心,课堂上娓娓道来,但学生写起作文来,依旧像挤牙膏,写得吃力,语言贫乏,没话说。有的无话可写,看到作文题目,脑袋里一片空白,常常肚里有货,却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倒不出来;或者即使写出来了,语言也空洞得像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甚至废话连篇。老题材或写过的题材,虽然没有生活情趣,没有新意,但尚能对付;而一旦遇到新题材,往往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也有的作文字数不少,语言华丽,却思想肤浅,不知所云,甚至还有的奉套路作文为制胜法宝,将示范文章当作考试宝典。基于上述习作的问题,笔者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鲜活的写作素材。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以美好生活为目标指向,通过教育引导生活,使教育生活成为美好生活本身。生活教育要求以生活作为教育的原始教材,通过教育打造更好的生活,它不仅将整个社会纳入“学校”范畴,还要始终以反馈社会为目的进行教学,实现“教”和“学” 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既学到“活的知识”,又有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生活教育”理论既承接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点与精华,态度鲜明地批判传统教育中的重课本、教死书、脱离实践、悬浮于社会的缺点与一些糟粕理念,又与“素质教育”相通,更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生活教育”理论,不断实践,抓住生活与学生的不解之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自主写作空间。

一、着眼习作的根本—融入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篇优秀的习作,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活水。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寻找习作的切入点,努力给学生构建“生活化”习作空间,让他们快乐倾诉、自由表达。

1. 关注家庭生活

习作要以学生的情感经历为中心,不失时机地把生活的积累活化,真正做到“手中有我,文中有我”。家庭是学生最温馨的栖息地,家庭生活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买新房搬新居,体现生活环境的变化;父母关心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孝老爱亲的美德;父母坚持学习对“我”的影响,体现了榜样的力量。这些发生在家庭的大小事,就是学生信手拈来的素材。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家庭生活就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只有贴近生活,学生笔下的文字才能真挚感人。

2. 观察自然生活

缤纷世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柔和之美,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阳刚之美;既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江南早春之美,也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寒冬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发现、体验,并流露于笔尖。

陆游诗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大自然,触摸大自然,才能掌握习作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

3. 留心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留心记录,积累最为直接和充分的写作素材。

第一,组织活动,增加体验。可以利用各种节日来组织主题活动,每一个节日或纪念日都可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如3月12日植树节,以植树活动为主题,让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到户外去踏青,去呼吸新鲜空气。在植树过程中,学生掌握植树的方法及树木的后期管理,了解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要打破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藩篱。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有意识地观察参与者的言行举止。学生在参加各项活动之后,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有感而发。

第二,指导观察,抓住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不仅仅是阅读,观察事物也是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视角,教师在写作之前就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学会观察事物的表象,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质,为接下来的写景抒情或揭示哲理做好准备。教师应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习作素材。如写《春天的校园》,教师引导学生先写出观察提纲,确定好從哪几个方面去观察。观察事物有时仅靠眼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去摸一摸、闻一闻,体会一下春天的气息。另外,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的技巧和方法,如方位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又如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之后,写起习作来才会更加胸有成竹,挥洒自如。

二、紧抓习作的灵魂—真情流露

唐代诗人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习作中有他们的真情流露,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把对生活的所思所想客观、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些触及学生灵魂、打动学生心灵的人和事,让学生不吐不快。这里的人和事是客观存在的,是非常真实的,有的是感动人心的一幕,有的是震撼心灵的一个细节。正是这一幕幕、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和细节,构成了学生习作的丰富的材料。

1. 在阅读中强调情感体验

作文的基础是阅读。教材上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是为学生提供范文和欣赏的方法,要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还需要利用语文课堂学习的阅读欣赏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有计划地阅读中外名著,阅读优秀学生习作。同学之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心得交流。例如,学习节选自梁晓声作品《母亲》的《慈母情深》这一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课后对《母亲》全书进行补充阅读,感受不经意的细节中深藏的浓浓的慈母情,进而勾连学生的生活,把这种情感引入习作创作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生活中那些流逝的瞬间付诸文字。

2. 在习作指导中激发情感

在习作课的指导中,教师要巧妙地使用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要利用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故事和生活细节,和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进入写作的情境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的情境,引导学生还原生活体验,如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等,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事例来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微小的细节中感受情感。教师也可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引导学生的例子,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子”,把学生引入发现习作素材的天地,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发生事情的情感“敏感度”。

三、夯实习作的基础—积累素材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学生的思想还比较稚嫩,不太成熟,但他们也希望创作出“成功作品”,所以,应引导学生避免同质化,以独特的视角进行高于生活的个性化创作。

1. 培养学生写日记、做笔记的习惯

素材的储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记日记是一种较好的积攒“事件素材库”的方式,因为日记可长可短,可以记事,也可以抒情和议论,甚至可以摘抄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长期坚持写日记,可以锤炼学生的文字基本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日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落笔成文;可以利用现代手段,通过影像记录,拍下生活中的照片和视频;也可以利用“朋友圈”来记录。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及时进行记录,不仅能提高观察能力,还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对观察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作的兴趣和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教师在实践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紧密相连,引导他们勤做笔记,把读、想、写结合起来,如摘抄、写心得、写读后感等,引导学生将读书的收获和体验进行加工整理,积累好词佳句,开阔阅读视野,获得更为丰富的素材。有了在阅读中的独特发现,学生也就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了。

2. 尊重学生童真的表达

有了基本的“事件素材库”,还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语言素材库”。有些词语和句子在成年人看来似乎不合逻辑,但却是孩子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体验与感受,珍惜他们富有童真童趣的表达。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去肯定和喝彩,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富有真实感的语言才会更加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新鲜事物出现,必然诞生很多新词,对于这些词语我们要引导学生巧妙使用,鼓励学生将这些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增加习作语言的个性。

四、注重习作的评语—增进兴趣

“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习作教学,更应该关注对儿童习作内容的欣赏与肯定,小学生受挫能力较弱,他们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习作中,教师要在评价中去关注他们“真诚”的发现与表达,在“生活体验”上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回应,促使他们不断在生活中发现,增强表达的信心。

1. 语言激励学生的写作收获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高有低,对那些作文基本功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注意差别性,不能一刀切。学生习作有进步、有亮点,要全班表扬;对于习作的不足之处,在评语上要委婉些,并指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拥有安全感,同时,又能在教师鼓励的语言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产生写作的兴趣。写评语时,教师可以成为他们的“倾听者”—“你发现了一个精彩事例,这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可以成为他们的“啦啦队”—“这篇习作是一次跨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成为文中的“人物”—“如果我是文中的那个人,我一定要谢谢你,因为,你最懂我”;还可以走近学生—用一个漫画式的图案作为“应和”,如“大拇指”“笑脸”等。总之,贴近学生心理和童趣的语言,一定会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喜爱。

2. 语言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师评语要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学生从评语中获得修正的方向。例如,学生写平静的湖面景色时,教师可以批注“你写出了湖面的静态美,能不能再写一写风吹来时湖面的景色?这样,湖水就充满了动态美”;写活动的作文,可以批注“如果把他们活动的过程展开来写,一定更加精彩”;写景物的作文,可以批注“如果用上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景物一定更加让人喜爱”。这些批注指向具体的写作片段,对学生有明确的指导意義,可以帮助他们拓宽思路,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 语言认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评价学生习作不能仅仅在于评判,还应当懂得欣赏,应当走进学生内心,感受他们的世界。如一位农村学生在习作中提到自己有一次感冒发高烧,父亲背着他走10多里的路。气喘吁吁的父亲,没有休息一分钟,到镇卫生院时,大汗淋漓,汗水湿了父亲的衣服,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教师在评语中写道:“你的习作,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背着我看病的场景,仿佛再次听到父亲的喘息声,看到父亲满头大汗的样子,也再次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如此感同身受的评语,学生阅读后会觉得教师是他的“知音”,认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得到了认同,从而更加提高了写作的热情。

习作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长久以来教师忽视儿童的真实发现和体验,忽视儿童真实情感的表达,忽视对儿童习作表达的呼应和肯定。教师应借鉴“生活教育”理论,将写作教学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将生活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体验,获得真切、真实的感受。这样,当他们落笔成文的时候,生活的真情,儿童的纯真,才会在习作中自然流露,这样的习作才是鲜活而有生命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生活教育习作教学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作文立意的探究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