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分析

2023-03-23任东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6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微创

任东伟

(辽宁省绥中县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绥中 125200)

脑出血是一种脑实质内血管破裂现象,一般非外伤所引发,和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提升[1-2],临床需要引起极大重视。以往对脑出血治疗主要实施开颅手术,通过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神经压迫,进而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但手术需要取较大切口,容易引发颅脑组织损伤,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预后效果不理想[3-5]。随着微创技术发展,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微创手术治疗,顾名思义是通过较小手术切口,降低患者颅脑组织损伤,具有术中出血少,切口恢复快,预后效果好等特点。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脑出血患者分别给予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按照盲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观察组,男女比27∶17,年龄52~76岁,中位(60.36±4.45)岁,出量量32~77 mL,平均出血量(48.64±16.74)mL;出血部位:脑室18例,基底节区21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女比25∶19,年龄53~75岁,中位(59.98±5.04)岁,出血量31~75 mL,平均出血量(47.68±15.62)mL;出血部位:脑室19例,基底节区22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目的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入组标准:患者经临床、头颅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大脑出血量>30 mL或者小脑出血量>10 mL且直径>3 cm;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外伤性脑出血患者;有手术禁忌证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后,采取止血、脱水以及降低颅内压、补水补液等改善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患者保持平卧位,根据血肿范围,使用颅骨钻在额颞部或颞部取一弧形或者马蹄形切口。再使用线锯延长切口,锯骨成窗。使用铣刀采用十字切法切开硬脑膜。逐层分离脑组织以及蛛网膜后,显露血肿腔。在显微镜下,使用铣刀将血肿清除。活动性出血患者,应以双极电凝止血,或者以硬脑膜减张缝合方式止血。无出血者,可在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对于术中出现脑组织损伤情况的,还需要进行去骨瓣减压操作。手术满意后,逐层关颅。术后指导患者科学饮水,并进行脱水以及控制血压等处理。重症患者还需要开展呼吸支持。观察组实施微创手术治疗。术前采用CT进行扫描,确定血肿腔范围及深度,以便术中合理选择穿刺点及穿刺针强度。患者保持侧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起效后,使用颅骨钻在额部取一直线切口。钻孔后,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术野充分显露。保留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并将骨膜层以弧形切开,将蒂部保留,将2~3 cm骨瓣取下。采用线锯以十字切法切开硬脑膜,并进行穿刺。并根据图像指示,选择穿刺点。穿刺点一般位于出血最大层面中心处。穿刺完成后,逐层分离脑组织并定位至血肿腔,将引流管安放好。用导管连接注射器,可在需要情况下,抽取血肿液。抽吸血肿液时,液体为暗红色,可清理创口进行缝合。术后将引流管妥善固定并将引流三通与引流装置进行连接。利用颅脑CT对血肿清除情况进行观察。可经引流器注射2万U尿激酶促进血肿排出。血肿完全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以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颅脑CT复查评价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90%以上的血肿被清除,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90%;有效为上述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且80%~90%的血肿被清除,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46%~89%;无效为治疗效果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 包括手术耗时、切口长度、住院时间。

1.3.3 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失语、偏瘫、再出血。

1.3.4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以SF-36生活质量量表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3.5 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神经功能 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意识、肢体运动、感觉、语言等方面的功能进行综合评估,总评分42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种手术治疗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其中显效25例,有效17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1.82%(36/44),其中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8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耗时、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失语2例,偏瘫1例,再出血2例;对照组发生失语4例,偏瘫4例,再出血4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5/44)低于对照组的27.27%(12/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60,P=0.044<0.05)。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和NIHSS评分相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显著提升,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更大,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出血是脑科常见疾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群[6-7]。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手术风险比较高,且术后并发症较高,预后效果欠佳。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使得脑出血患者得到更为有效治疗[8-10]。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可以有效发挥清除颅内血肿,充分引流的作用,具有降低颅内压,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的效果[11-12]。

与开颅手术相比,微创手术的优势更加明显。首先,采取局部麻醉,可以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并且麻醉药物对脑部影响较小,并发症少[13-14]。其次,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极大的降低了颅内感染的概率。再次,微创手术无须逐层切开硬脑膜、蛛网膜,可以避免对脑组织和神经的损伤,极大降低了机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15-16]。最后,微创手术切口小,对机体伤害少,术后引发的并发症少,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出院[17]。对于患者来说,经济负担较轻。从临床术式的选择来看,微创手术的选择率更高,依从性更好。但尽管如此,在微创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血肿抽吸力度[18],并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对脑组织造成损伤。术后需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以保证血肿清除效果并预防再出血[19]。

本研究对照组实施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治疗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20]。表明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有效性更高,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微创手术将穿刺针插入血肿,利用引流装置借助电动驱动,将血肿粉碎后,对血肿液进行引流。由于其属于全方位对血肿部位进行液化,因此血肿清除率更高,治疗效果更好。观察组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21]。表明微创手术对机体伤害更小,由于完成引流管后即可结束手术,因此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方便,同时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创手术可有效避免脑组织和脑神经损伤,降低对肢体、语言等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均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分析原因,因为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比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因而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等指标均相比开颅手术更高,提示其在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方面优势明显。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提示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能够获得与开颅手术治疗相当的清除颅内血肿及降低颅内压效果。且微创手术对患者颅脑损伤更小,可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损伤风险。

综上所述,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以及治疗预后差等缺点,且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大,临床治疗安全性欠佳。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手术操作简单,耗时短,切口小,对脑组织和脑神经损伤较小,并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出院,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微创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