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和外敷噻吗洛尔治疗后的复发因素

2023-03-23尤丽吐孜许合热提于婧婷杨雅淇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6期
关键词:噻吗病症洛尔

尤丽吐孜•许合热提 周 胜 于婧婷 杨雅淇 陈 静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发现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1-3]。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4]。其依据良恶性程度,可分为良性血管瘤:主要包括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又称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等;交界性血管瘤:包括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网状血管内皮瘤、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卡波西肉瘤等;恶性血管瘤:包括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5-6]。依据病症深浅程度可分为浅表型血管瘤、深部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其内皮表达部分胎盘生物学标志物,如GLUT-1、LewisYantigen、merosin、FcyreceptorI等。其中,GLUT-1被证实在血管瘤内皮细胞中可全程持续高表达直至消退,而在其他良性血管性肿瘤和血管畸形中不表达,因此也称为胎盘起源假说[7-8]。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皮肤颜色、形态改变以及皮肤隆起,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其症状也有所区别,如婴幼儿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皮肤形态、颜色改变;交界性或恶性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界限不清的紫色或红色斑块,较表浅的血管瘤还可导致皮革样硬结化皮肤改变,伴有紫癜,瘀斑、疼痛[9]。且其还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①破溃、感染。血管瘤较为柔软,因此有发生破溃的可能,破溃后患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②心功能衰竭。少数体积较大的先天性血管瘤,可因病灶内动静脉瘘造成的动静脉分流而造成心功能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③腹水、肠梗阻、黄疸。一些深部的血管瘤也可导致患者出现某些并发症,如腹腔肿瘤可能会造成腹水、肠梗阻、黄疸等并发症[10]。因此,对婴幼儿血管瘤患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十分重要。本文研究了对其使用口服普萘洛尔和外敷噻吗洛尔治疗后的复发因素,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的120例血管瘤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入院时的病症特征及照片进行整理并对以下数据进行记录:性别,年龄,血管瘤出现部位(头颈部、四肢、躯干、外生殖器或会阴部),血管瘤类型(浅表型血管瘤、深部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血管瘤分布特点(节段型、非节段型),起始治疗年龄,治疗时间;另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就诊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的120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1~9个月,平均年龄(4.31±1.52)个月,浅表型52例,深部型26例,混合型42例。两组患儿家长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按照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对血管肿瘤及血管畸形的分类方法诊断为血管瘤;患儿的血管瘤生长过快者;血管瘤病症生长部位特殊并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或对相邻器官功能造成影响;血管瘤生长于显露部位,对患儿容貌造成损害;合并溃疡且疼痛明显者;年龄>1个月。

排除标准:合并发热、腹泻者;存在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心脏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者;存在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过敏或禁忌证者。

患儿的临床资料完整,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所有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且均采用口服普萘洛尔和外敷噻吗洛尔治疗。普萘洛尔(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840)口服治疗,年龄≤6个月剂量采用1 mg/(kg•d),年龄>6个月剂量采用2 mg/(kg•d),药物于早晚饭后服用;噻吗洛尔(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078)外敷治疗,将药液滴在湿纱布上,并覆盖在病症处,随后通过保鲜膜封包,湿敷时间1 h/次,每间隔12 h进行1次湿敷。两组患儿口服用药1 h后,需对其血压、血糖、心率进行测量,并对其用药期间的睡眠习惯、精神状态、饮食及腹泻情况进行观察,还需对其用药后皮损颜色、性质、大小等进行观察。根据相关指标变化,决定患儿是否出院。出院后仍需进行药物治疗。

1.2.2 观察组预防复发方法

1.2.2.1 预防和避免破溃 血管瘤患儿经过治疗后,要预防和避免患部溃烂。血管瘤治疗后的皮肤处于恢复期,比治疗前更加脆弱,容易塌陷。因此,需要注意保护患部皮肤。特别是婴儿较活跃,没有自控力,治疗后,血管瘤处可能会发痒,患儿出于好奇,很容易触摸和抓挠患处。因此,家长要定期给患儿修剪指甲,并注意患儿的行为,防止患儿抓挠患处,避免患处溃烂。一旦患处出现溃疡、出血,甚至感染,很容易导致血管瘤复发。

1.2.2.2 注意饮食和卫生 注意患儿日常饮食、清洁和卫生。饮食应均衡,合理搭配营养,最好清淡,尽量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火锅、烧烤、重盐等食物不要吃。合理搭配饮食,均衡摄入营养,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患处恢复。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胃,增加血管的负担,咸的食物也不利于患处的恢复,且会增加复发的风险。注意患处的日常卫生也很重要。保持清洁可以更好地避免细菌入侵,降低复发风险。

1.2.2.3 做好日常护理 良好的护理对血管瘤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轻视治疗后的护理,或护理不科学、护理不当,容易影响患儿更好的康复,从而增加血管瘤复发的风险。血管瘤治疗后,家庭护理必须严格遵循医师的建议,合理科学的进行日常护理,更好地降低复发风险,促进患儿的有效康复。

1.2.2.4 定期复查复诊 许多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复诊,事实上,一些血管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发,而是由于之前的治疗不彻底,而再次生长。表面上的一些血管瘤已经治愈,因此患者停止了治疗,认为治愈了,没有继续复查重新诊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未经治疗的区域发展,重新生长,看起来血管瘤又回来了。因此,在血管瘤治疗后的复查,尤其是治疗后,还要遵循医师的建议定期复查和复查,以便医师确认是否真的完全治愈。

1.2.3 停药指征 ①通过口服普萘洛尔和外敷噻吗洛尔治疗后病症萎缩、消退,质地变软:浅表型血管瘤患儿治疗后病症表面平坦,仅存留红色斑点或斑片;深部型血管瘤患儿治疗后病症由纤维脂肪组织替代,伴或未伴有红色斑块。②病症增殖期基本结束(年龄9个月~1周岁);服药时间达4~6个月,病症稳定、消退趋势不明显。③原本处于增殖期的患儿经治疗后依旧持续生长;原本处于增殖晚期的患儿经治疗后仍不消退。

1.3 观察指标

1.3.1 对照组一般资料 对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血管瘤出现部位(头颈部、四肢、躯干、外生殖器或会阴部)、血管瘤类型(浅表型血管瘤、深部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血管瘤分布特点(节段型、非节段型)、是否合并溃疡、入院前是否接受过激光或药物局部注射等治疗方法。

1.3.2 对照组复发情况 对对照组的治疗后复发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小复发:停药后病症颜色轻度加深,伴或未伴有体积轻度增加,但无须再次治疗,病症可自行消退;大复发:停药后病症再次进入增殖期,且体积明显增加,颜色加深,伴或未伴有溃疡形成,其需再次进行治疗。

1.3.3 两组治疗后血清指标 于患儿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抽取其静脉血,通过ELISA法检测对两组患儿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进行对比。

1.3.4 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 于患儿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采用彩超对两组瘤体内血管阻力系数、血流峰值进行对比。

1.3.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不良反应包括湿疹、腹泻、哮喘发作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湿疹例数+腹泻例数+哮喘发作例数)/总例数×100%。

1.3.6 两组复发情况 对两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包括小复发、大复发。复发率=(小复发例数+大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 1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

2.2 对照组复发情况分析 1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引发患儿病症复发的因素有女性患儿、起始治疗年龄≤16周、深部型与混合型血管瘤、非节段型血管瘤、治疗时间≤6个月,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复发情况分析

2.3 两组治疗后血清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血清指标水平的对比()

2.4 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血管阻力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流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2.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6 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对比[n(%)]

3 讨论

血管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激光治疗。医师会需根据血管瘤的类型、部位、深浅及年龄等因素来决定治疗方式[11]。其中,药物治疗的用药包括以下几种。β受体阻滞剂类:如盐酸普萘洛尔片、噻吗洛尔凝胶等,将药物外涂于瘤体表面,持续用药3~6个月或至瘤体颜色完全消退[12];皮质类固醇药物:适用于无法使用受体阻滞剂或治疗后无效果的患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早期、局部、明显凸起的血管瘤[13];抗肿瘤药物:口服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时使用,如博莱霉素和平阳霉素等[14]。但部分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可能出现复发,因此找出引起复发的因素并展开相应措施减少复发十分重要。

普萘洛尔为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用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等。其为非选择性竞争抑制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心脏上的β1、β2受体,拮抗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作用,降低心脏的收缩力与收缩速度,通过减慢传导系统的传导速度,使心脏对运动和刺激反应减弱,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运动耐量。其还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这主要与本品的膜稳定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膜Ca2+转运有关。因此其可诱导血管瘤患儿血管收缩,下调VEGF、MMP水平[15-17]。噻吗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没有明显的内源性拟交感活性和局部麻醉作用,对心肌无直接抑制作用。其是通过减少一氧化氮的释放、收缩血管、下调VEGF和MMP-9的表达等,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诱导血管细胞凋亡,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18-22]。但本研究中,对照组患儿经过口服普萘洛尔和外敷噻吗洛尔治疗后,存在9例复发患儿,经过调查分析,可能与女性患儿、起始治疗年龄≤16周、深部型与混合型血管瘤、非节段型血管瘤、治疗时间≤6个月因素有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针对观察组采取同一方案治疗期间,同时采取相应预防复发措施,如预防和避免破溃、注意饮食和卫生、做好日常护理、定期复查复诊等措施。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口服普萘洛尔和外敷噻吗洛尔治疗期间,应同时采取预防血管瘤复发措施,可有效降低其血清指标,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在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治疗期间,应同时采取相应预防复发措施,从而提升疗效,减少复发。

猜你喜欢

噻吗病症洛尔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封包联合持续加压法治疗婴儿血管瘤疗效评价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马来酸噻吗洛尔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青春期病症
普萘洛尔与甲巯咪唑对甲亢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
普萘洛尔治疗桥本病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噻吗洛尔在预防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