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与对肝功能的影响

2023-03-23李开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6期
关键词:肝功能原发性肝癌

李开明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这种病症发病隐匿,并具有较高的恶变程度,原发性肝癌病情进展迅速,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现如今在治疗的过程中多为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传统意义上通过开腹手术治疗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手术以后住院时间延长等,会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2]。而且传统的开腹手术还容易导致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这就会对患者整体的恢复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已经被逐渐的应用到了对临床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当中,腹腔镜技术可以通过腹腔镜对患者的腔内脏器探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患者的手术治疗,还能帮助患者进行病灶切除的同时保证正常的肝脏组织功能[3]。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并通过开腹手术进行对照,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均为到我院进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将74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37例。①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为26~68岁、(51.46±11.34)岁,病程范围及平均病程为11~42个月、(26.46±12.13)个月。②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为24~69岁、(52.06±11.28)岁,病程范围及平均病程为10~45个月、(27.46±12.38)个月。本研究的伦理标准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调查对象及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经过统计学软件检验一般资料,两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和出组标准

1.2.1 入组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符合原发性肝癌的标准。②所有患者通过组织病理学、细胞学检查证实原发病灶,并通过肝脏专用CT、MRI等检查方法检查以后,确认和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一致。③均为到我院入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④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存活病灶不足5个,最大的病灶存活区域直径不足6 cm。⑤患者的预计生存时间均超过3个月。⑥手术之前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HGB)≥8.0 g/L,白细胞(WBC)≥4.0×109/L,血小板计数(PLT)≥70×109/L,经过卡氏评分法(KPS)评分,均超过70分[5]。⑦患者肝功能经过Child分级在B级以上。⑧所有患者和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

1.2.2 出组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肺功能不全等病症的患者。②合并严重局部感染的患者。③合并严重远处转移的患者。④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碍或近期服用过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的患者。⑥手术治疗禁忌证的患者。⑦对症治疗之后无法达到相关标准的患者[6]。⑧存在大量的腹水和门脉主干癌栓塞患者。⑨存在严重的心、脑、肾等基础性疾病而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⑩意识障碍或严重精神类病变的患者。⑪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研究工作而退出研究患者。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通过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选择仰卧位,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择患者的右肋下缘进行切口进入患者的腹腔,切断患者的周围韧带,游离患者肝叶组织,并在第一和第二肝门部位对患者放置止血带。然后进行解剖,应用电刀进行肝脏被膜的切开,之后对肝进行标记和切线,沿着肝脏切线对周围的正常肝组织分离,并对肝肿瘤组织切除。切除的过程当中需要在病灶外维多切除1.5~2.0 cm,如遭遇血管则需要进行结扎,完整的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对肝脏创面止血。没有明显的出血之后通过生理盐水进行肝脏断面的清洗,同时在表面喷洒生物胶,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

观察组通过采用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进行治疗,采用吲哚箐绿排泄试验精准的对患者的肝功能储备能力予以评价,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肝脏进行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灶组织进行精确性定位。在手术过程中使患者选择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以后,在肚脐部位进行弧形切口,然后为患者将气腹针插入建立CO2气腹,负压应维持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之后将腹腔镜置入,探查患者腹腔的组织情况,对左肝叶肿瘤的患者,需要在左侧锁骨中线肋缘以下大约3 cm的部位进行小切口,并将其作为主操作孔;如患者的肿瘤位于右侧肝叶,需要在患者的剑突下大约3 cm部位进行切口,并将其作为主操作孔,在腹腔镜之下通过超声刀切断患者的肝镰状韧带和肝圆韧带。左侧肝叶肿瘤的患者需要将肝脏的左叶韧带和肝脏的肝胃韧带切除,右侧肝叶肿瘤的患者还需要切除右冠状韧带。在患者的第一肝门部位准确放置止血带,同时在血管造影和CT二维成像的引导之下通过应用50~100 mg的凝胶海绵微粒栓塞对患者的肝脏动脉和静脉进行切除,在栓塞完成以后能够观察到患者缺血的肝段,如果栓塞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那么需要在肿瘤边缘以外大约2 cm的部位通过超声刀进行标记线的制作。根据无肿瘤的原则在肿瘤外侧1~2 cm将周围正常的组织和肉瘤一并切除,之后将相关的病理组织送检,通过电凝止血方案对肝断面进行清洗,在没有明显的出血以后在患者的肝断面喷洒生物胶性物质,常规对患者放置引流管,逐层为患者关闭切口,结束手术后常规的患者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淋巴结清扫术:统计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量。②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腹腔积液、胆汁瘘和肺部感染等。③肝功能指标:为患者选择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AU680型号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基转氨酶(AST)等相关肝功能水平进行统计并作比较。④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满意度。量表中包括50个题目,每个题目评分为0~2分,总分为0~100分。评分在92分以上为完全满意;评分在86~91分为满意;评分在70~85分为基本满意;评分低于70分为不满意。⑤生活质量:统计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周的生活质量。采用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利用43道题目实施调查,内容功能共分为“躯体功能、角色功能、个人情绪、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5项,分项评分为0~100分,评分和生活质量成正比。

2 结果

2.1 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差异 观察组清扫淋巴结(24.45±12.03)个,对照组清扫淋巴结(18.25±6.45)个,差异明显(t=2.7629,P=0.0073)。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观察组[3例(8.11%)]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12例(32.43%)]明显更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肝功能指标差异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BIL、ALB、ALT、AST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B、ALT、AST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差异()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35例(94.59%)]的满意度比对照组[29例(78.38%)]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一种恶性肿瘤病症,这种病症的发病与患者存在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或接触黄曲霉素化学致癌物质等存在必然的联系[7]。现如今在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治疗的时候通过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传统开腹手术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病灶组织进行清除,但是因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处于肝脏失代偿期或肝脏衰竭代偿期,所以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使患者手术以后恢复面临一定的问题,还容易导致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肝功能,对整体恢复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8-12]。

最近几年腹腔镜切除术应用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可以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创伤小,而且符合无瘤的原则,能够尽可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通过手术之前的各项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肝功能储备评估等辅助方法来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治疗目标[13]。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能够看出:①观察组清扫淋巴结(24.45±12.03)个,对照组清扫淋巴结(18.25±6.45)个,差异明显(P<0.05)。②观察组[3例(8.11%)]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12例(32.43%)]明显更低,差异明显(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BIL、ALB、ALT、AST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B、ALT、AST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④观察组[35例(94.59%)]的满意度比对照组[29例(78.38%)]更高,差异显著(P<0.05)。⑤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显著(P<0.05)。结果充分地说明为患者治疗的时候,腹腔镜手术方案可以实现较高安全性下的有效清扫,大大提升了整体手术的效果,而且手术治疗之后能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肝功能。这主要是因为对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可以进行病灶的精准定位,在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基础之上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可以根据血管造影来掌握患者血流分布,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对患者肝脏组织进行观察,避免切断患者的粗大血管,这样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量,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14]。手术可以进行动脉栓塞病变的肝断面,这样就能阻断患者病变肝脏段的血流,减少了剩余肝脏部位的血液灌注损伤,有效地对患者手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产生促进作用[15]。而且腹腔镜手术还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病灶组织以外正常组织的过分切除,减轻了对患者肝脏功能的损伤,手术通过利用影像学方法能够避开患者的动静脉和胆道等重要的肝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16]。本文所得结果和葛颂、董姝英、朱亚妮、李嘉兴[17-20]在研究当中存在相同的观点,能够相互论证。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通过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治疗的效果,更为彻底的进行淋巴结清扫,提升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是理想的手术方案。

猜你喜欢

肝功能原发性肝癌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