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03-23贺雨佳李世辉

学习与探索 2023年1期
关键词:卫生系统伤病员医疗卫生

贺雨佳,李世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方医务人员身处连续作战、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仍旧倾心赴救的精神支撑,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方医疗卫生队伍顺利完成卫生工作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新时代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医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是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党的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开展。

(一)“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培养方针

中国共产党创建卫生工作之后开始着手创办学校,培育自己的医生。毛泽东向红军总军医处处长贺诚指示:“业务技术不可不学,但是不能放松政治思想教育,我们要培养红色医生。”[1]69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正式开学,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确定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医疗卫生队伍的政治素质,对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和学员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作出严格规定。1930年7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布《关于招收医务人员的事项》,指出“有革命性而带慈爱心”[2]20是招收实习生的必备条件之一。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发布第三期军医学生招生通知,要求“具有阶级觉悟的工农分子绝无反动嫌疑且能以红色军医为其终身事业之青年”[3]14方可报考,同时还规定报名学员必须通过政治测验。1947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发布《各级卫生部门战时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卫生技术干部必须“政治坚定,思想作风正派”[4]。中国共产党对医疗卫生队伍的政治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是红色医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和必备品质。

对于政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教育医疗卫生队伍要坚持政治与技术并重。1943年6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颁布《关于卫生部门政治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指出卫生部门同时存在重视技术忽视政治、强调政治忽视技术的现象,要求加强管理教育,杜绝这两类倾向[5]69。1949年6月,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军区卫生部宣教会上指出,“一个医生没有正确的阶级立场,不为政治服务,纵然有好的技术,对人民的贡献,仍然是极微小的”[6]10,强调政治教育与业务技术同样重要。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政治和技术具有同等重要性,要求医疗卫生队伍必须将政治与技术相结合,以高度的革命觉悟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革命事业。

(二)“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指导思想

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关于优待伤病兵的问题,《决议》指出蛟洋医院对伤病兵的待遇不良,“以致伤病兵看医院如牢狱,不愿留在后方”。同时,《决议》对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要求,规定“对于医生应注意督促他们看病详细一点,不要马马虎虎”[7]。古田会议决议将关爱伤病员的思想纳入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军队歧视和虐待伤病员的风气。1933年初,中央红色医院成立。毛泽东在视察医院时指出,“医院的工作,应该一切为了伤病员”,医护人员应像对待亲兄弟姐妹一般,“要爱护他们,体贴他们”[8]113。同年8月,红军总政治部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医院政治机关工作暂行条例》,要求“采取政治上一切措施,保障伤病人员伤病的迅速痊愈和提高伤病人员的政治情绪”,注意“预防和消灭一切违反伤病人员利益的行为”[2]246。根据中央军委的相关指示和要求,红军总卫生部向全军卫生系统提出“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口号,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行为准则。

卫生系统经常开展以“一切为了伤病员”为主题的教育,引导其树立爱伤观念,克服困难倾力救治伤病员。例如1946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政治部发布《关于目前紧急工作任务的指示》,要求加强各卫生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在进行教育中应当灌输‘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口号给每个工作人员,以这个口号为尺度去测量全院的和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和思想”,“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去治疗伤病员,以同生死共福祸的同志关系去体贴伤病员的疾苦”[9]。而且,中央领导常亲自到医院慰问伤病员,在思想和生活上关心他们,这对医务人员产生了强有力的示范作用。“一切为了伤病员”是区别人民军队与一切旧式军队的重要标志,亦是提高部队健康水平、保障军队战斗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三)“为全体军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941年11月,毛泽东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十周年展览会上对师生们讲道:“抗日有许多种工作,学医治疗伤病员就是其中的一种工作。做学生的要好好学习,学好了要全心全意为全体军民服务。”[3]641944年6月,毛泽东为延安卫生展览会题词:“为全体军民服务。”[10]17“为全体军民服务”是我军卫生工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包含两个具体要求:在战伤救治方面,竭尽全力保证伤病员治疗救护;在治病防病方面,为维护军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军队健康,毛泽东提出“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健康”[11]64的思想。针对军队因病减员的情况,他指出要向红军战士宣传卫生常识,进行卫生防病的教育。

对于人民健康,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央红色医院创立时,毛泽东对医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办好医院,首先要有一个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除了给红军和政府工作人员看病外,也要给老百姓看病。”[8]111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的医生“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12]1082。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规定:“各区、乡政府要设立公共看病所,由政府聘请公共医生,不收医费。”[2]14苏维埃政府关心民众健康,同时还开展全面卫生防病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基本保障。1944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通过的《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指出,“必须动员一切部队机关中的西医,除为部队机关服务外,兼为群众服务,尽量给老百姓看病或住院治疗,并于必要时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6]35,医药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己为群众鞠躬尽瘁的精神,以求边区大量疾病死亡现象能够迅速减轻和消灭”[6]37。根据边区政府要求,医疗卫生部门深入宣传卫生知识,组织卫生运动,密切联系群众,以高度热情为民众服务。毛泽东的“为全体军民服务”思想,规定了“一切为伤病员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行救死扶伤、倡导预防为主”的工作方法,为党的卫生事业指明基本方向。

(四)“团结中西医”的价值观念

团结中西医对党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正确处理中西医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医疗卫生资源窘迫环境下的现实考量。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官兵病的很多,“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请求中央“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13]65。1933年,毛泽东向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暲指示:“目前红军医院十分困难,要中西医都用,连民间土方也要研究,不要看不起。中西医合作,洋医生要和土医生合作。”[8]111“中西医并用”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医疗卫生工作的政策性选择,并逐步由最初的应急措施转变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为“团结中西医”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驻延安。此时,陕甘宁边区“只有部队、机关中有西医,农村中只有中医,合计约有1000人;药品也是中药多而西药少,此外就都是巫神的势力范围”[6]35。根据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中西医并用”的优良传统,创办药厂发展中、西药,开办医校和训练班培养中西医。

与此同时,延安地区的中西医两派争论激烈,互不团结,严重影响着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高度重视中西医合作的问题,主张团结中西医。1940年底,毛泽东在中国医科大学纪念白求恩逝世周年大会上,向全校师生强调了团结中西医的重要意义,教导他们要团结中医,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祖国的医学作用[14]。1942年,毛泽东发出“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统一战线,为开创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5]的号召。在毛泽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团结中西医”成为党的卫生工作的基本准则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广大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价值理念。

二、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提升医疗卫生队伍的政治品质和专业素养,保证战伤救护、防病治病等卫生工作任务的完成,中国共产党根据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理念,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保障了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开展卫生系统的政治讲授工作

理论讲授是党实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最常用的形式之一,通过系统地对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有效地提升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学校设有政治课和军事课,政治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然辩证法、革命基本问题等内容,军事课包括讲授军事常识和行军、射击等军事操练。政治、军事课加强了学生的阶级觉悟,培养了组织性和纪律性,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13]15、20。全面抗战时期,医校和医院等卫生部门均设置政治课。如中国医科大学每周由政治处讲授1至2次政治课,课程内容有《中国问题》《论持久战》《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中央医院每周安排4小时的政治课,由中央干部教育部派人讲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实施对医疗卫生队伍的政治理论讲授。军委卫生部公共卫生训练班、晋绥卫生学校、华中卫生学校等医学机构均开设了政治课程。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经常为医疗卫生队伍作政治形势报告。据曾经参与过新四军卫生部政治工作的杨冷回忆:“新四军二师卫生部经常得到师首长的关心,罗炳辉师长经常来到大刘郢作报告。他以生动的事例教育卫生部工作人员在战场上要机动灵活,鼓励医务干部学习军事,准备随时参加战斗。”[16]228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医院和医校,为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作政治与形势报告,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广大医务人员。同时,党中央领导在军直机关和党校作政治和形势报告,也要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参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也增进了其对革命形势的认识。

(二)组织卫生系统的思想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格外重视对医疗卫生队伍的思想宣传,通过创办医疗卫生专业报刊,宣传党关于卫生工作的路线方针,开展对医疗卫生队伍的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健康报》《红色卫生》等。《健康报》是基于“指导红军指战员卫生防病、帮助卫生工作人员,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水平”[11]57的目的而创办的,其中包括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政策、报道卫生系统中模范典型和联系反映群众意见等内容。《红色卫生》除了刊登医疗卫生专业内容,还含有一定比例的政策思想文章,如红军卫生部部长贺诚作的《应急且转变诊疗工作》,批评了医疗卫生队伍中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的行为,强调医务人员要加强工作作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先锋医务》《医务生活》《军医杂志》等,这些均是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业务素养的指导性期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野战卫生》《华中医务杂志》等期刊,传达党和政府关于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宣传模范事迹,倡导医务人员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是医务人员必不可少的读物。党创办的医疗卫生专业期刊是宣传卫生政策、弘扬医德医风的重要阵地,不仅帮助医疗卫生队伍增强专业性,也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

除医疗卫生专业报刊,党创办的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含有医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红星报》《红色中华》《大众日报》《解放日报》等均是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扬卫生系统的先进典型、倡导优良医疗作风的重要载体。如1942年8月,《大众日报》刊登关于医疗卫生队伍中存有主观主义现象的报道,号召医务人员树立正确观念,抵制错误思想。同年11月,《解放日报》刊载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宣扬白求恩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极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这些报刊作为卫生系统中重要的媒介,对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思想觉悟和医德修养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三)推进卫生系统的作风建设工作

作风建设是党的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除医疗卫生队伍中的官僚主义和奢侈浪费等作风问题,中国共产党实施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卫生系统的作风建设。对于卫生系统中存在虐待伤病员、旧军阀习气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给予严厉打击。1932年9月,《红色中华》刊登一篇名为《十二军军医处的医生充满了军阀军队的陋习》的报道,揭露“十二军军医处一名医生大摆官僚架子,辱骂和丢弃患病的军部马夫同志”的恶劣行径,指出“这位医生大概是染受白军里捧上司欺压士兵的军医习气太深,这种军阀习气在我红军里就要将他打倒”[2]110。该篇报道在红军中产生强烈反响,对转变医务人员的思想作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医院政治机关工作暂行条例》规定:“预防和消灭一切违反伤病人员利益的行为(如官僚主义地对待伤病员)”,要求“指导与进行对医院、卫生学校、卫生机构人员的检举”[2]246。针对卫生系统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党中央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同样地,对于卫生系统中奢靡浪费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坚决予以反对,教育医疗卫生队伍在工作中秉行厉行节约的准则,严禁贪污浪费。1933年,《红色中华》先后刊登《模范医生的节省热忱》《红军总医院四月份经济动员总结》《看第六医院节省运动的成绩》等报道,宣传卫生系统中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模范事迹,号召广大医疗卫生队伍勤俭节约、杜绝浪费。1940年12月,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后勤会议上强调:“对于我军卫生部门,这些贪污腐化的现象,必须有深刻的意识,除了号召节约运动、严惩贪污分子等办法,重要的还是在于教育,要在思想上消灭其根源。”[17]85依照相关指示要求,卫生部门大力宣传节约精神,加强爱护物资的教育,克服了药品药材上的浪费现象。卫生系统的作风建设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对医疗卫生队伍起到了教育和警示作用,大大改善了卫生系统中的工作作风。

(四)部署卫生系统的团结动员工作

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技术人员在革命中的力量。1948年1月,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对广大知识分子阶层,如学生、教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要慎重对待。这些人过去给资产阶级服务,现在受革命运动影响,经过教育,可以给我们做事。我们这样做了,胜利就有了保障。”[18]为扩充医疗卫生队伍,增加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想方设法动员和吸纳外来医疗技术人员。如1929年5月,鄂西游击总队攻占峰口后,动员当地一名中医来部队工作。随后打下仙桃镇,参谋长段德昌动员惠康医院的医生参军,“加强了医务技术力量”[19]。1937年秋,叶挺赴武汉,动员著名医科博士沈其震到新四军军医处工作,委任他出任军医处处长。为延揽更多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沈其震多方奔走,先后动员了宫乃泉、王聿先、齐仲桓、吴之理等成为新四军的第一批医务人员。通过党的宣传组织,中国共产党争取到大批医学界人才,凝聚了革命力量。

为更好地团结动员外来医务人员,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早在红军时期,人民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优待医务人员的政策法规,吸收医疗技术人员为革命机关服务。1931年9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发布《优待医生的条例》,表明苏区“需要红色专家——医生日必增多”,规定“苏维埃政府应分配较好的房屋给医生居住,不纳租金” ,“其子女害病,得完全免费住苏维埃医院”[5]195。即使在困难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在医疗技术人员的生活上仍给予照顾,安排他们吃小灶,发技术津贴,对其家属也有一定的关照。延安时期,中国医科大学教员的生活津贴平均每人每月约10元,有特长的临床教员高达30元,而当时总司令的生活津贴只有5元。华东部队卫生工作规定,从敌占区来解放区工作的医生按营级待遇,护士按连级待遇;对于外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物质生活上从优,每月发放津贴费。中国共产党对外来医务人员在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怀,教育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使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卫生战线的重要力量。

三、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思政工作的有效展开,不仅使医疗卫生队伍的政治素养和医德医风得到全面加强,同时也保证了党的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实施。

(一)立足前提,高度重视卫生系统思政工作

中国共产党自人民卫生事业创建之始,便高度重视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作出一系列相关指示要求,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关键位置。1931年9月,毛泽东向贺诚指示总军医处工作,他指出:“卫生工作人员的队伍要扩大,要注意加强政治思想教育。”[1]67同时强调:“要教育那里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要他们好好爱护伤病员,诚心诚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医生看病要仔细一些不要马马虎虎,态度要好,要抓好这方面的问题。”[1]68对于争取知识分子的方法,毛泽东认为,要联合一切可用的旧医生,“帮助、感化和改造他们”,对其贯彻“团结”和“批评、改造、教育”两个统一战线原则。他指出:“为了改造,先要团结。只要我们做得恰当,他们是会欢迎我们的帮助的。”[12]10121935年2月,周恩来、朱德等人发布《优待技术人员的指示》,其中指出:“近来在各部队工作的特种技术人员,屡发生逃亡落伍的事,医务技术人员发生的特别多。其中一部分由于其政治不坚定外,还由于各级首长对技术人员政治上的争取非常不够。”[20]371为着纠正这一现象,《指示》规定加强对医务技术人员的领导和教育,引导他们参加政治活动,增强其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从医,也不能脱离政治。”他认为,医生不应该只会救人,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否则就会“治好了穷人继续受剥削,治好了富人继续剥削人”,“有了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安心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才不致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10]5。毛泽东认为,必须“为人民训练医生”。他强调,新医即使技术比旧医高明,但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痛苦,也无法实现治病救人。因此,必须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观点[12]1012。对于旧医生,同样也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民服务”[12]108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医疗卫生部门的“生命线”作用,为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创造了基本条件,为卫生工作的切实推进提供重要前提。

(二)紧贴全局,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党的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即为革命的胜利而服务,制定了“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基本方针和“为全体军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34年2月,周恩来在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后方勤务部门中,如供给、卫生、兵站等部门,以为后方勤务政治机关的工作是静的工作,前线上的战事可以不问,这也是错的。……后方勤务机关的政治工作,是不能脱离前线战争的。我们要环绕在整个作战计划的周围,来实施部队的政治工作。”[20]318对于医院政治工作和前线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后方勤务机关政治工作与前线的配合,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医院政治工作,怎样使伤病员能够很快地恢复健康到前线去;后方勤务机关的政治工作,同样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20]3241941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叶季壮在《八路军的后方勤务工作》中,提出卫生工作的口号是“与两个敌人作战(民族敌人与健康敌人)”[21],体现出党的中心任务与卫生工作任务的紧密结合。

基于一切服从革命、适应革命需要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对医疗卫生队伍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等,帮助和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了前线”的思想,形成全心全意救治伤病员、保障军民健康的观念,为医疗卫生队伍献身革命、敬业报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突出主体,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连结党和人民群众的枢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次教育医疗卫生队伍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周恩来曾向贺诚指示:“领导人的地位并不能自然给他带来才能和智慧,面向群众,不断总结群众中的实际经验,是领导者丰富自己的重要途径。”[1]72

一方面,党的卫生工作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支持。1939年9月,陈毅向新四军后方医院院长崔义田指示:“因为是敌后战斗环境,多数伤员分散在群众家里,在群众掩护下进行治疗。所以,你们要特别注意做好群众工作。医务人员做群众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给群众看病,群众是欢迎的。”[22]1941年3月,罗瑞卿在《关于后勤诸部门的政治工作》中指出:“冀西有一个时期疾疫流行,民众死了很大一个数目,我们的卫生部门在那里进行什么工作没有?”[17]370他强调,“要把自己住地的居民工作,作得十分好”,如果“离开了民众的帮助,必然要感到极大的痛苦”[17]369。卫生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才能完成卫生工作的艰巨任务。

另一方面,为群众治病防病是党在卫生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延安时期,李富春在中直支书会议上指出“群众的卫生工作是每个医院、医务所的重要业务之一”,号召医务人员要学习先进模范为群众治病的精神。他强调:“医务干部做群众工作,是每一个医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革命者应拥有的品质。要做到不仅是医务工作者,而且是最好的群众工作者。”[23]按照党中央要求,卫生部门大力推动群众卫生工作,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进行免费收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卫生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医务人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四)结合形势,坚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使医疗卫生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举办常规会议。在会议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总结卫生工作经验教训、评选表彰典型模范等,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思想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如1947年4月,华中军区卫生部部长齐仲桓在医工大会作《八个月自卫战争中后方医院工作总结》的报告,指出卫生工作中存在逃避战争、工作不安心、作风不正派、技术落后等问题,要求广大卫生人员发挥创造性,提高技术水平,杜绝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保守的老经验主义,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4]。其次,组织文娱活动。如红军医院设有列宁室或俱乐部,开展包括讲战斗故事、表扬英雄模范、唱歌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新四军二师卫生部时常开展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组织医院和学校参加晚会,成立“血花”剧组演出节目[16]229。这些文娱活动的内容紧密结合党的方针政策,适应各个阶段形势发展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开展实践活动。卫生系统在不同时期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大生产运动、立功运动和卫评活动等。例如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下属各个机构,掀起开展卫评运动的热潮。通过此次活动,广大卫生人员的思想认识皆有所提高,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先进事迹不断涌现[25]。中国共产党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对医疗卫生队伍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了医疗卫生队伍思想内化与行动外化的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造就出一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队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总结中国共产党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逻辑和成功经验,是新时代下开展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继承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卫生系统伤病员医疗卫生
卫生系统韧性建设的研究进展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第三届中以大规模灾难事件卫生系统防范与应对研讨会在新疆成功举办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