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
——多元主体协同驱动视角

2023-03-22王晓萍WANGXiaoping翁夏燕WENGXiayan周海波ZHOUHaibo

价值工程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碳制造业绿色

王晓萍WANG Xiao-ping;翁夏燕WENG Xia-yan;周海波ZHOU Hai-bo

(①宁波财经学院,宁波 315100;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③浙江工商大学MBA 教育中心,杭州 310018;④浙江工商大学国际商务研究院,杭州 310018)

0 引言

全球生态恶化、气候变化异常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是地球村人民共同面临的重大安全挑战。保护地球环境、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健康共同体需要全球各国携手共进,一同努力。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高度重视全球环境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了“3060”的宏伟目标,承诺中国将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030 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方面的坚定态度,也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将努力朝着与碳排放彻底脱钩方向前进的重大决心。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1 年全球第一,工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仍然存在,其长期以来“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生态体系、资源、环境的可承载空间不断被突破,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制造业绿色转型不仅是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我国构建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指的是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售后等产品全生命周期阶段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绿色低碳化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优[2]。绿色创新具有环境和技术外溢的“双重外部性”。环境负外部性和技术正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创新成本与收益不匹配,进而导致理性经济主体自主进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欠缺[3]。因此,借助政府环境规制、市场绿色需求、媒体舆论监督、绿色金融机构等外部组织力量来引导、助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拟深入探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政府-市场-媒体-金融组织”多元主体协同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列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基于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

1 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优势迅速嵌入进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制造环节,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廉价低质亦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核心标签。这种研发、营销“两头”在外的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制造业不断壮大,但其劣根性逐渐凸显,极大地遏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制造业作为我国的强国之基,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直接关乎着我国的国计民生,但其也是我国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重灾区”。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中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环节,使得我国制造业“三高一低”问题突出,对环境、生态、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4]。当全球突发新冠疫情、对外贸易摩擦、贸易制裁频繁发生时,我国制造业面临了严重的“卡脖子”困境,长期以来实施的对外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与此同时,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资源承载能力不断受限、我国土地红利与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并消失,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异常艰难。

为了不断优化制造业发展方式,党和国家不断探索、调整并优化顶层战略设计,旨在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自从“十五”规划以来,我国不断将“绿色”理念注入进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转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基本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由此可以看出,“自主科技创新、绿色创新发展”是当前我国制造业突破“卡脖子”困境,推动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重要路径。然而,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并不顺畅,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1.1 “高碳-低端化”双重锁定阻滞了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长期以来的GVC 低端嵌入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锁定”困境:“低端化”与“高碳化”并存[5][6]。我国传统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相比较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碳锁定程度较低,但是其在GVC 低端锁定的程度较高,创造的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弱。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在GVC 上的相对位置较高,但是其“大而不强”,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并不高,而且其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较大,“碳锁定”程度较高。GVC 低端锁定会进一步增强底部企业间的“逐底竞争”,进而导致产业资源要素的投入更加倾向于“利碳化”配置。资源密集型产业“碳锁定”则会因碳基市场逻辑而抑制其绿色创新积极性与资源要素的优化,进而逆向强化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锁定效应。因此,“高能源消耗的碳锁定”与“价值链低端锁定”效应相互交错,已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将资源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制造业的绿色创新发展。

1.2 企业主体缺乏绿色创新意识与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业企业绿色化发展是绿色经济建设的内核,也是推进我国社会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7]。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大多数是以“经济收益-成本”为导向开展经营活动,对环境效益关注较少,其绿色创新意识普遍薄弱。新时期,尽管绿色转型不断被提及,但是企业绿色化转型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给予支持。一方面,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自主创新短板,前期缺乏核心技术积累,更多地是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生产制造,对外存在较强的技术依赖性,因而会直接影响其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绿色价值理念尚未全面普及,绿色制造价值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普遍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即基于惯性保持现状,不愿采取超前的绿色战略进行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绿色创新意识的觉醒。

1.3 国内绿色消费市场尚未成型

需求拉动生产,企业绿色创新需要绿色消费市场为支撑。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与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还会对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绿色产品由于融入了绿色成本,价格往往会比传统产品高,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购买绿色产品的能力有限。现阶段的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时仍会更看重产品质量与价格,绿色消费所带来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无法充分展现,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以及绿色价值的认识不足,均会影响其绿色消费的积极性。

1.4 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环境规制理论指出,政府的环境规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市场机制不足而导致的绿色创新失灵问题,约束经济主体的污染行为,进而有效缓解环境负外部性[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着与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不相符的规章制度,比如环境规制政策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偏差等,都会极大地削弱企业主体的绿色创新积极性,减少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此外,由于绿色转型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性长期工程,而地方政府是以短期政绩为考核标准的,这就会导致其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环境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弹性空间,进而影响对企业绿色发展的督促力度。

2 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1 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要努力探索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保护环境的协同增效[9]。制造业绿色转型是推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恶化相脱钩的动态过程。长久以来,我国传统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总体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缺乏发展效益与质量,对环境生态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在2021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52.4 亿吨标准煤,比2020 年增长5.2%,而且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倍,约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 倍。为了尽快实现“3060”双碳目标,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制造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已迫在眉睫。

2.2 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爬坡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高质量发展是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以“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为标准的经济发展质量的最优状态与高级形态[10][11]。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强调了发展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而且还强调要“更加公平”和“更加可持续”,因此,要始终关注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协调适配[12]。绿色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亦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工业绿色化转型就是要向“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利用率提高、生态环境向好、污染物有效处理、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方向迈进,这对于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2.3 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突破“高碳-低端化”桎梏的必由之路

在以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产品结构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为辅,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普遍偏少,这就导致我国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底部位置[13]。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不仅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依附于国外企业,在国际贸易规则与产业标准的制定上不具有话语权,而且还付出了沉重的社会、环境与资源代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与人民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害。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要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数字化、绿色化技术驱动产业发展,增加其附加值,增强其科技竞争力,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引擎。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而且还能通过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来提高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

3 多元主体协同驱动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

基于生态系统观视角,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会受到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会基于综合性的“收益-成本”考虑,实施不同的策略性行为。本研究认为“政府环境规制-市场绿色需求-媒体舆论监督-绿色金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一个内在耦合的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政-市-媒-金”多元主体对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首先,政府的环境规制会对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绿色创新存在有环境负外部性和技术创新知识的外溢风险性,企业在不受罚的情况下往往不会主动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其内在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波特假说”提出,设计合理的环境政策能够显著激发企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因为环境规制产生的制度压力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增加环保技术投资,提高内部的绿色创新管理活动[14]。其次,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与绿色需求会对企业的绿色创新产生牵引作用。依托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挖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潜能,可以为企业的绿色创新产品提供去处,激发企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进而推动我国绿色产品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15]。再次,数字化时代,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媒体舆论在当今对于社会消费趋向、人文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其能够有效促使企业正向回应社会所关注的环境问题,督促其重视并提高绿色环保投资,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绿色诉求[16]。最后,创新往往意味着高风险、高投入,在企业的绿色科技创新过程中,资金是基础。绿色金融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绿色资金的调配使用,引起企业对绿色创新活动的高度重视,驱动其开展相应的绿色科技研发,加强绿色环境整治,倒逼其追求绿色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其绿色形象。另一方面,绿色金融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缓解因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资金与风险压力,提高创新的成功率,进而增强企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与主动性。

4 加快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球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与中国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不期而遇。为了更加高效地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以企业为核心的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政-市-媒-金”对核心主体企业的绿色创新驱动力。

在政府层面,政府政策作为看得见的手,能够有效弥补因市场机制失灵而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双碳”目标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绿色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第一,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对企业行为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各类合理的环境规制、绿色发展政策,以行政、立法等手段,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贯彻进制造业的整体发展中,同时要为企业搭建绿色发展平台,协助其获取有利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鼓励其绿色低碳发展。第二,政府应通过“绿色贷款”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合理配置绿色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制造业,充分发挥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2]。第三,政府应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步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双碳”目标[17]。

在市场层面,需求引致生产。我国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创新、生产制造、销售创造了巨大商机。我们应努力完善低碳市场交易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文化宣传,加强对消费者的绿色科普教育,以各种消费补贴、消费积分、碳积分等措施激发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积极性,培养其绿色消费观念。以消费促生产,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绿色低碳行为的实惠,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偏好来促进企业的绿色产品生产,进而推动全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

在媒体舆论方面,媒体作为法律以外的监督制度,可以通过主流舆论引导,帮助社会建立起多元化的环境治理体系[18]。数字经济时代,自媒体异军突起,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与分享者,媒体应积极引导企业减少污染,主动塑造低碳环保的企业形象。同时,媒体应加强文化宣传,倡导并鼓励全社会积极投身于绿色环保实践中,共同建设并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在金融组织方面,企业绿色转型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现如今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融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突破融资困境,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我国绿色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努力推动金融服务产品绿色多元化发展,高效配置绿色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具有绿色创新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而帮助企业提高绿色科技创新的能动性。

在企业层面,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首先应致力于净化内部的创新环境,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绿色创新意识与行为,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进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全过程。其次,企业应向绿色创新龙头企业学习,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绿色转型成功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学习并获取行业先进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人才是关键,企业应加大对绿色创新领域的资金与人才投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措施吸引并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猜你喜欢

双碳制造业绿色
绿色低碳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