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学习支架助力家乡人物志写作

2023-03-21陈魏俊

中学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邵飘萍人物志家乡

■ 赵 霞 陈魏俊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其中,“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要求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家乡文化博大丰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课标、时代背景、地域特色、学情等要素。新课标倡导立德树人,继承、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也是时代主旋律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等文件倡导开发“充分体现北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相关的地方课程教材”。从学情上看,学生在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写作方面存在选材俗滥、人物形象扁平化、详略失当等问题,人物志具有选材典型、人物形象丰富、详略适当等特点。撰写红色英雄人物志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又可以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综合以上多种因素,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设定为:选取一位与北京红色资源相关的英雄人物,查阅历史文献,采访相关人物,了解红色英雄人物的生平经历、社会贡献,为其撰写一篇不少于700 字的人物志,题目自拟。

学生对人物志略有了解,但写作经验比较匮乏,很多学生把人物志简单地等同于写人记事类记叙文。在对红色英雄人物的了解上,存在知之甚少、符号化、扁平化等问题。针对这一学情,教师需要适时搭设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深入调查探究,从初步了解人物事迹走向深度挖掘精神内涵。整个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查阅文献,整合资源——调查访谈,梳理事迹——写作实践,深挖精神。教师在每个阶段都提供合宜的学习支架,助力学生扫除障碍点,力求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一、选谁写:多方搜集资料,整合相关资源

本次写作要求是选取一位与北京红色资源相关的英雄人物,为其撰写人物志,很多学生不了解“红色资源”的概念,导致人物选取失当。为此,教师补充了“红色资源”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并提供了北京红色教育基地名录等资料。学生借助以上学习支架,可以初步确定北京红色资源的范围。之后,借助采访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搜集并分类整理与红色资源相关的英雄人物。分类标准不一,可以按照历史阶段分类,也可以依据职业进行分组。下图为教师提供的红色英雄人物梳理表支架。

表1 学习支架:红色英雄人物梳理表

二、写什么:深入调查访谈,梳理相关事迹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资料相对丰富的红色英雄人物作为人物志的撰写对象。确定写作对象后,需要实地考察其生活、工作的地方,访谈相关人物。但很多学生缺乏访谈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访谈视频、访谈文章等,引导学生了解访谈技巧。例如,针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可提供如下支架,引导学生思考访谈目的与访谈对象的关系。

表2 学习支架:访谈对象的选择

明确访谈对象后,需要根据访谈对象和目的设计问题。在访谈问题设计中,学生出现了访谈问题不聚焦、与访谈对象不匹配、缺乏逻辑关系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供访谈样例等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归纳访谈问题设计注意事项。如访谈问题应具体明确,避虚就实;问题的顺序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具有逻辑关系;应考虑访谈对象的职业、年龄、与英雄人物的关系等。为帮助学生了解访谈对象与访谈问题的关系,教师在访谈对象的选择这一支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访谈问题的侧重点”一栏。下图为师生交流后填写的表格。

表3 学习支架:访谈对象的选择与访谈问题的设计

续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练习帮助学生切身感受如何设计访谈问题。以下是学生针对“三·一八”惨案研究人员设计的访谈问题:问题1,“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同领域的人们对这一事件分别有怎样的评价?问题2,“三·一八”惨案有哪些历史意义?问题3,“三·一八”惨案对于学生运动有怎样的启发和教训?了解了如何选择访谈对象、设计访谈问题,教师再提供访谈记录表帮助学生梳理访谈流程,记录访谈要点,为后面的人物志写作提供素材积累。

表4 学习支架:访谈记录表

三、如何写:开展写作实践,感受英雄精神

搜集大量资料之后,学生需要根据人物志的写作要求对资料进行整合,尝试进行片段写作,教师提供了如下写作框架,引导学生思考典型事件与核心性格、时代风貌之间的关系。

表5 学习支架:写作框架

续表

1.如何选择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品格

在片段写作中,部分学生的习作出现了事迹不典型、人物形象单薄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如何选取典型事件一直是个难题。为帮助学生明确典型事件选择标准,教师提供了《周亚夫军细柳》(初中已学)《陈涉世家》《“铁肩辣手”——著名报人邵飘萍的革命生涯》(王晓华)《李大钊传》(高占祥)《佟麟阁全传》(谢远保)等作品。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归纳选择标准。

2.如何借助艺术手法增强感染力

选好典型事件后,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是学生面临的另一挑战。人物志不等于人物履历、鉴定评语,在语言准确简洁之余,还应具有文学性和感染力。人物志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可恰当使用表达技巧突出个性特征,使传主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撰写红色英雄人物志时,有的学生平铺直叙,人物形象扁平;有的学生则使用夸张等手法,导致人物形象失真。这与不了解人物志与文学传记的区别,不了解人物志常见艺术手法有一定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写作范例以及学生的写作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范例了解人物志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掌握人物志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支架:写作范例。

范例1: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他慷慨激昂道:“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得到光辉胜利!”

学生写作片段:从城里到贝家花园近40 公里,从城里到北安河是土路,北安河到贝家花园是山间小道,坑坑洼洼,车辙沟深,雨雪天气更是泥泞难行,需要骑上大半天。即使送药的难度加剧,古稀之年的贝熙业依然骑着自行车,带着几十斤重的药品一次又一次地走完了这段路程,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

表6 学生归纳的典型事件选择标准

3.如何在客观实录中寄寓褒贬之情

在情感态度的传达上,人物志与一般文学作品也有很大差别。习惯了在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学生在人物志中常常也直抒胸臆,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写作样例,引导学生比较记叙文与人物志在情感抒发、观点阐发等方面的不同,了解人物志情感克制、客观叙述的特点,学习人物志中寄寓情感的方式。

学习支架:写作范例。

范例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自1909 年起,邵飘萍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大学新闻导师,并借报纸承担起“社会之师”的角色。师者,始终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另一鲜明形象。作为一介书生,他赤膊上阵,以手中的笔为剑为枪为炮,向反动军阀和帝国列强不断发起舆论冲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他硬生生把自己的柔弱之躯千锤百炼为铮铮铁骨,用自己的才气、倔强和无畏,在中国新闻史上树立起一面旗帜。(节选自王更喜《师者邵飘萍》)

范例2:冯玉祥将军获悉邵飘萍被害,顿时失声痛哭。他赞“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1928年7 月,他又对北京新闻界发表演说,说邵飘萍“主持《京报》握一枝毛锥,与拥有几十万枪支之军阀搏斗,卓绝奋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它,不屈于最凶残的军阀之刀剑枪炮,其大无畏之精神,安得不令全社会人士敬服?”(节选自旭文《邵飘萍传略》)

范例3:邵飘萍喜读历史,十分崇拜我国历史上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从少年时代起,便留心古人的行事大节。他特别仰慕岳飞、文天祥、林则徐,也常登“八咏楼”,眺望婺江,颂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激励自己。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对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节选自旭文《邵飘萍传略》)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范例1 与范例2、3 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差异较大,范例1 借助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词语,高度评价邵飘萍的精神引领作用和铮铮铁骨,范例2 和3 并没有直接评价人物。学生还从这两个范例中总结出了人物志表达情感倾向的两种形式:明示性评论(借助他人评价等)、暗示性评论(借助叙事、描写等),并将之运用于写作中。

4.如何借助写作量表尝试整篇写作

表7 学习支架:写作量表

经过以上学习阶段,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人物志的写作步骤及基本要求。这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物志写作评价标准,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再次熟悉人物志的主要特征:人物事件的典型性、人物形象的形象化、情感表达的隐性化。经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最终形成了如下写作量表,指导下一步的写作实践。

学习支架应具有适切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契合学习内容和学情。前两个学习阶段重在整合素材,梳理事迹,使用图表等学习支架更为直观便捷,写作实践阶段的学习支架多为写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模仿借鉴。但教师提供支架是外部行为,只有学生将支架内化,才能真正获得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技能。同时,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提供恰切的支架;当学生已经具备能力时,就需要撤去支架,避免出现对支架的依赖性,导致学习主动性降低。

猜你喜欢

邵飘萍人物志家乡
邵飘萍“套路”段祺瑞
人物志
邵飘萍的保证
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
夏天的家乡
邵飘萍结缘《甲寅》
家乡美等
邵飘萍之死:为钱还是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