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2023-03-18张东洁

关键词:育人思政绿色

周 燕,张东洁,路 佳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对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双碳”作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目标,被首次写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这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向世界传递承担国际责任的有力信号。实现“双碳”目标,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如此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面前,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职能,在促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责任重大,不可缺席。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教育部2022年10月印发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要把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纳入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体系。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绿色低碳发展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统筹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2]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述问题引发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薛调基于对图书馆绿色低碳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图书馆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路径、管理制度与政策路径、技术路径[3];何岸基于对天津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在提高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专门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及提升教师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专业素养水平方面的具体路径[4];董欣蔚,周利娜通过分析重庆地区“碳”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推进重庆地区绿色发展的路径[5];冯为为认为高校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应成立低碳经济科研团队,在教学中渗透低碳理念,应营造低碳、环保、绿色的校园环境,在生活中渗透绿色低碳意识[6]。基于以上研究,拟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深入分析“绿色低碳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时代价值,发掘“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多维实践路径,以期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中,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一、“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绿色低碳发展”为新时代高校育人提供了契机。高校担当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觉承担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有助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8]我们党历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生态方面的林业、水利、人口等问题做过多次调查,形成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生态保护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领域逐渐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论断。十九届六中全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1]。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这是关乎到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心怀“国之大者”,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2],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绿色低碳发展”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意义,又凸显了高校思政教育重大育人功能,推动了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传播。

(二)有助于彰显思政教育时代特征

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眼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及时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融入思政工作,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运用辩证思维,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原则,使大学生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理解“绿色低碳发展”是顺应全球低碳发展、倒逼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围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开展的诸多实践,引导大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自身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让大学生认识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重诺守信顺大势的“中国担当”,更是忠党爱国有作为的“青年担当”,激励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刻苦专研为“绿色低碳发展”做贡献。将高校思政工作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绿色低碳意识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绿色低碳发展”的实现寄予青年。气候变化是事关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安全问题。中国政府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然而,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应对。2021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其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可小觑。绿色低碳新风尚的形成,大学生群体责无旁贷。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根据“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政育人的形式,培养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学生。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发展”思政教育体系,多思政教育主体协同发力,培养大学生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去思考环保、垃圾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使他们掌握绿色低碳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认识到绿色低碳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绿色低碳意识。积极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的育人环境,在校园内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校园新风尚,增强大学生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大学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为学习、工作、生活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的价值取向[13]。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

(一)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提出“六要”嘱托,“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好老师的基本标准”[14]。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视野要广”尤为重要,是解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思潮的必然要求。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国际性问题备受关注。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正在走向共同富裕,顶着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双重压力做出“双碳承诺”,足见我国的责任与担当。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的高度,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推进理论创新,探究思政工作新路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对比,答疑解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毋庸置疑,当前备受关注的“绿色低碳发展”打开了思政教育的国际视野。

(二)扩大了思政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5]这一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接班人问题,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为此,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同合作,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政产学研创”合作。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推进企业提需求、政府配政策机制;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产业链完整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打造高校、创业学院、投资学院、产业研究院四位一体的培训、培育和服务体系,营造“人人知双碳、处处可学习、时时能提升”的氛围,凝聚绿色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广泛共识;加大对科技研究研发的支持力度;开拓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驱动的创新创业路径,鼓励支持技术、产品、模式研发,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培育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见,“绿色低碳发展”使思政教育呈现主体多元化。

(三)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前沿思想理论、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都应纳入教育范围。毋庸置疑,当前备受关注的“绿色低碳发展”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思政课教师通过客观、科学地剖析“绿色低碳发展”形势,打开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融会贯通,将“绿色”“低碳”概念意义精准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精益求精、严谨的工匠精神;通过“政产研创”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让大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形成节约用能、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6]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绿色低碳环保场景中,学生不出校园,只需利用头盔显示器、数据服等传感设备就可以获得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置身其中,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自己不满意的虚拟环境。虚拟现实技术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在实现各主体资源共享的同时,盘活了“绿色低碳发展”,增强了育人效果。

三、“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助力人才培养升级,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思政课程守正创新,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

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一重要的国家战略面前,思政课不可缺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思政课惟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才能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方面,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内容上,依托思政课全面深入阐释“绿色低碳”知识。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发挥主力军作用,根据课程特点找准“绿色低碳”知识的衔接点和切入点,将“绿色低碳”知识融入本、硕、博思政课程,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传播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低碳价值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形式上,借助生动的表达,依托翻转课堂、虚拟实验课堂,采用启发探索式、问题研究式、项目驱动式、情景体验式、疏导对话式、案例问诊式多种教学方法诠释“绿色低碳”知识,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以立体化、可视化教学方式使“绿色低碳”知识活起来。马克思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7]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着眼未来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坚持贴近世情、贴近党情、贴近国情、贴近学生的原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绿色低碳理念入脑入心,引导学生自觉用其指导学习和生活,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守好实践教学“主战场”。开展绿色低碳专题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绿色低碳实践活动,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方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通过内外联动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请进来”,邀请“政产研创”进校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绿色低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专家讲座、论坛、访谈等多种形式,对“绿色低碳”知识进行全方面深入解读,让绿色低碳理念在学生心中扎根。“走出去”,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走进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通过参观、调研、实习、志愿服务等方式,宣讲“绿色低碳”知识、宣传节能理念,让学生实际参与绿色低碳实践。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依托低碳示范区、节能环保企业等平台和机构联合创建大学生绿色低碳实践基地,实现大学生从学习绿色低碳发展知识到投身实践的有效衔接。此外,支持学生参加碳达峰碳中和科研创新项目,如“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科技大赛”等活动,培育孵化大学生绿色低碳创新成果,通过研究性项目、假期返乡实践、社会环境调研、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创新实践成果,并引导学生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未来职业选择方向,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创新力量。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拓宽育人渠道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注重培养塑造教师队伍特别是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责任意识,坚持不懈淬炼提升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让所有教师都履行好育人的职责,让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上出“思政的味道”。[15]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思政”,基础在“课程”,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绿色低碳发展”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挑战。各专业学科要锚定未来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对人才的旺盛需求,立足学科发展实际。一方面,按照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建设思路,加快能源、生态、农林、理工、建筑等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社会学、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等学科融通发展,通过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强碳中和与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培养碳核算、碳交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培育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系统协同推进,为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提供创新型人才。各专业教师只有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质,才能通过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做到同向同行,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同时,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对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变革的精益求精和严谨的工匠精神。

(三)打造低碳校园环境,营造绿色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之于大学生如盐溶于水,润物无声。作为大学校史与精神的凝结,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滋养浸润的功效[18]。让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引领校园精神,打造碳中和校园,是高校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有益补充。一方面,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成为校园的精神导向。利用校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营造浓厚的节能氛围。倡导党员学生设计制作气候变化、气象知识、环境保护的展板放置餐厅、宿舍,让师生能够利用吃饭的碎片时间,科普气候知识,关注“绿色低碳发展”;利用校园建筑、雕塑、绿化等硬件设施,打造绿色低碳校园景观,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鲜活的“语言”,以更具体、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另一方面,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低碳生活,积极打造碳中和校园。“绿色低碳发展”涉及的领域虽广,但个人消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每个人都应承担相应责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依托校团委、环保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系列绿色低碳校园实践活动,如“绿色低碳”主题演讲、节水宣传周、“光盘行动”等活动,倡导学生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可以引为借鉴的示范是,华东交通大学积极推行“光盘行动”,推出按克取餐、人脸支付服务,学生只需在首次就餐时完成账号注册,取餐前通过登记信息和扫描人脸绑定餐盘,就可实现自助打餐,有效减少了粮食浪费。可见,从日常水电消耗、衣物购买、购买外卖量及出行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低碳消费、绿色出行,降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个人微弱力量的积累,就可以凝聚成决定性力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建立双碳实践教育基地与联盟,拓展育人环境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任务,协同推进是关键,需要不同领域、行业、部门等主体坚持系统理念,一体推进、协同实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全面对接。这为新时代高等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了突破口,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可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完善政学协同、产学协同、研学协同、用学协同的育人新机制[19],与政产研创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双碳人才教育基地与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基地和联盟紧密围绕“政产学研创”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坚持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兼顾教学与科研生产、兼顾学生实训与社会培训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展示、对外培训、双创平台、科普教育”功能,加强“企业、社会、政府、高校”主体间的联系,促进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加深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有效服务社会各部门人才培养、生产培训,实现各部门同向发力、各主体同频共振、各类政策同步协调,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依托基地和联盟,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和突出“绿色低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让绿色、减碳、降碳、脱碳、低碳、零碳、负碳等理念深入人心,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对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2022年6月30日,福建寿宁县人民政府与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下党双碳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全国第一个双碳教育基地诞生。该基地为大学生完整、准确、全面理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场所,也为相关基地和联盟建设提供了借鉴。

(五)设立专题研究项目,提升育人能力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本科专业,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在国家级人才评选中,加大向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20]。高校应着眼国家应用低碳技术、提升碳汇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等人才和科技需求,聚焦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碳管理与科学工程等方向,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以学理研究带动提升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利用能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塑。思政教育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积极参与绿色低碳专项研究课题,紧跟时代前沿,关注时事政治,尤其是党和国家关于双碳的决议、政策,了解绿色低碳领域最新动态,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前沿课程,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感性认识,吸引对“绿色低碳发展”感兴趣的学生,激发他们投身“绿色低碳发展”事业和能源革命战略工作的理想信念,刻苦钻研,磨炼意志,成为有想象力、领导力、执行力、洞察力的未来能源技术领军人才,从科学的角度、专业的方向,为“绿色低碳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绿色低碳发展”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意义,着眼民族发展,立足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思政工作改革,将“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担当起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养有洞察力、想象力、执行力和领导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绿色
绿色低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