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特色学科培育专业学术期刊的路径探析

2023-03-17王瑞霞曹婷婷

传播与版权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业

王瑞霞 曹婷婷

[摘要]文章分析食用菌学科及其专业学术期刊《食用菌学报》的特色,阐述依托特色学科提升专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措施。文章提出专业学术期刊应依托特色学科,明确办刊定位;组建高水平、责任心强且稳定的编辑队伍;稳固并积极拓展新的作者群体;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推动编委会国际化;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多管齐下,扩大宣传,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

[关键词]特色学科;《食用菌学报》;专业学术期刊发展;专业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完善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期刊布局,重视发展工程技术、科学普及、通俗理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等类别期刊”。期刊从创办之初就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服务、传播和引领的作用[1],期刊伴随着学科的创建与发展而生,而期刊又可以推动学科建设,引领学科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3]。

学术期刊分为综合学术期刊和专业学术期刊,专业学术期刊指专门刊载某一行业或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专业学术期刊中的突出者往往是本学科研究的“引路人”[4]。特色学科所对应的专业学术期刊,由于涉及的学科都是较小众的学科,因此其作者范围和读者范围都比较窄,是专业学术期刊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

与特色学科相对应的专业学术期刊,虽然作者范围和读者范围都比较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但在其学科领域内,其学术权威性、理论和实践指导性较强[5];特色学科虽然比较小众,但是专业性比较强,在学术上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6]。专业学术期刊虽然读者范围较窄,但受众市场稳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都是其忠实读者,并且读者范围窄利于精准传播,其定位更有针对性[7]。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食用菌列入优势特色产业,我国食用菌产业正处于新的发展机遇期,作为其专业学术期刊的《食用菌学报》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促进学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学科

(一)食用菌的作用

食用菌指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在公开文献中,该词最早见于1901年在上海出版的《农学报》的译文中[8]。食用菌富含优质蛋白质,承担着耕地外供给优质食物[9]、牧场外生产蛋白质的双重任务,可以成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力军”,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食用菌可改善未病、已病、健康人群体质[11]。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经食用菌转化后的剩余废弃物(即菌糠),既可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又可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肥料直接还田[12]。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13],这是对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的高度肯定。

(二)食用菌学科的形成

食用菌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14]。196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成立食用菌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以食用菌为名成立的专业研究机构,此举不仅拉开了我国食用菌学科后来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序幕,也促成了“食用菌”一词的广泛使用[15]。2020年,教育部批准在吉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分别设立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我国食用菌学科建设历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15]。

我国食用菌的栽培品种从20世纪70年代的5种增加到2020年的80余种[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栽培方式不断创新,如香菇的栽培方式从段木栽培到代料栽培再到工厂化栽培[17],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5.8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40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我国食用菌学科伴随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形成了符合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实际的学科雏形。

二、《食用菌学报》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没有特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源[18]。《食用菌学报》于1994年创刊,近年来期刊工作人员不断探索提高期刊影響力的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19-20]。

《食用菌学报》2008年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首次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5年首次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食用菌学报》被评为“中国农林核心期刊”(2020版)(A类),全文被美国EBSCO数据库、日本JST数据库、英国CABI数据库收录,并3次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2021、2022)。《食用菌学报》作为有关食用菌学术论文的重要载体,在创新引领、人才培养、学术规范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创新引领

《食用菌学报》编辑部积极向食用菌产业内的相关专家约稿,使《食用菌学报》能刊登更多反映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和发展战略等有创新性的优质文章。《食用菌学报》的主办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不仅拥有“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还是国际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的依托单位。因此,《食用菌学报》可以实时了解国家对食用菌产业提出的要求,并据此开展相关选题策划,及时跟进所在科研机构的重要项目进展,也可以积极与相关实验室保持紧密联系,传播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发挥期刊正确思想导向作用,促进科研成果不断推陈出新。《食用菌学报》通过发表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论文,在保持期刊长久生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学术期刊的引领创新作用。

(二)人才培养

专业学术期刊是一所没有边界的学府,可以辅助特色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而特色学科也能为专业学术期刊提供人才资源。《食用菌学报》大约有二分之一的作者都是在校研究生[19],虽然作者群体范围较窄,但《食用菌学报》编辑部注重培养作者,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和足够的尊重,如慎重处理每一篇退稿,做到退稿不退人,或在对论文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加强对作者的了解。这些都将为今后不断发展的食用菌产业输送更多青年才俊。

《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不仅注重培养食用菌领域的青年学者,也着力培养青年编辑。《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不仅注重强化青年编辑的编辑技能,如提高青年编辑识别文稿中新信息的能力,增强其责任意识,还鼓励青年编辑采用科学的管理和编辑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等。同时,《食用菌学报》编辑部将党建工作与期刊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增强青年编辑的使命感[21],让青年编辑始终热爱编辑工作。

(三)学术规范

期刊的学术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审稿规范、编辑规范、著录规范、出版规范、期刊评价规范等。在《食用菌学报》编辑部,拥有博士学历和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的编辑占编辑部总人数的5/7。《食用菌学报》的编辑注重审稿质量,在学术范式和概念上严把质量关,规范稿件中的行业科技用语。

《食用菌学报》在上海市的编校质量检查中多次获得优秀奖,其编辑严格遵守国家及行业标准,积极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及学术沙龙活动,资深编辑从业年限均在15年以上,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食用菌学报》的青年编辑也注重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编辑学相关研究并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

(四)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期刊的重要使命,期刊凭借文字构成间接形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我国食用菌文化底蕴深厚,如香菇栽培方法从宋代吴三公的“砍花法”到现代的段木栽培、代料栽培等。《食用菌学报》注重对我国食用菌文化的报道,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依托特色学科提高专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途径

(一)依托特色学科,明确办刊定位

准确的办刊定位是期刊发展的指南针[22]。《食用菌学报》一直致力于刊发国内外食用菌遗传育种、种质资源、设施栽培、菇房管理、病虫害防治、生理生化及产后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产业发展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高水平综述文章。

专业学术期刊应做到与时俱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3]。《食用菌学报》编辑部除了在业界发表与食用菌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行业大家的综述文章,还积极向农经专家约稿。

(二)组建高水平、责任心强且稳定的编辑队伍

在确定主编人选后,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还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且责任心强的编辑队伍,这样才能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专业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文字编校技能,会开展学术期刊和出版相关研究,还应具备专业学术背景[24],具有比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做到时刻关注本学科前沿热点,有效获取优质稿源[25]。同时,专业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应制订符合编辑岗位特点的职称晋升评审机制,形成可以吸引人才、更可以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目前,《食用菌学报》编辑部对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辑修改、主编定稿、排版校对等每个环节都进行优化调整,安排编辑定期维护专家关系,了解专家的最新科研动态。

(三)稳固并积极拓展新的作者群体

作者队伍稳定,对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是有好处的。针对特色学科的专业领域相对较小和作者群体较窄的问题,专业学术期刊不仅要维护好现有作者群体,紧密联系现有作者,还需要不断拓展新的作者群体,向其他作者介绍期刊特色,鼓励他们积极踊跃投稿。

(四)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推动编委会国际化

《食用菌学报》编辑部注重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多年来期刊编委也起到了学术把关和提供稿源的作用。《食用菌学报》编辑部对高水平编委的来稿开通绿色通道,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同时,采用网络首发,极大地提高了论文的传播效率。在资深编委的推荐下,2018年《食用菌学报》新增食用菌领域青年编委30人,并详细了解每一位青年编委的研究方向,统计他们任职几年后的相关工作量(图1),图1数据表明青年编委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期刊的编委会中,国外编委占比一般都较高[26]。《食用菌学报》的国外编委涵盖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日本、荷兰、马来西亚的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占编委会总人数的20%。《食用菌学报》编辑部有专职的英文编辑负责与国外编委联系,及时了解国外食用菌领域的研究进展,国际化的编委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专业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

科研机构承担大量科研项目,拥有较多资源,产出较多科研成果,是期刊的重要稿源单位。《食用菌学报》依托主办单位,及时了解相关科研机构的重要项目进展及研究成果并进行约稿。同时,《食用菌学报》的编辑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学科相关重点高校如吉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如上海市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食用菌研究所等联系,主动宣传期刊特色,并与相关专家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交流,向潜在作者约稿。

综述约稿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期刊引用指标的有效方式[27],《食用菌学报》定期向国内外食用菌领域专家约综述稿,如向国际食药用菌之父张树庭教授约稿并得到热情回应,极大提升了期刊影响力。

(六)多管齐下,扩大宣传

《食用菌学报》编辑部近年来采用一系列方法扩大宣传:在官网免费提供近5年期刊全文,作者可以直接下载相关研究论文;遴选优秀论文网络首发,开通绿色通道,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提升论文传播速率;在公众号“漫步菇道”上推送每期目录,让作者和读者在手机上就可以阅读到感兴趣的信息;支持食用菌相关会议如中国桑黃产业发展大会;举办期刊发展相关会议如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办公会暨青编“腾飞”计划开题报告会;采用新媒体宣传提高期刊知名度[28],如采用微信视频号宣传期刊,吸引更多同行关注;每年精心制作年历和节日贺卡赠送编委和作者;进行精准推送,如利用邮箱推送相关文章,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开展交叉学科专家审稿会,如与信息所专家共同召开关于食用菌表型组学的审稿会,进一步扩大期刊影响力。

四、结语

专业学术期刊与特色学科建设互为补充,互利共赢,相得益彰。作为我国食用菌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食用菌学报》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秉承“传播菇道,服务三农”理念,以推动食用菌学科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期刊的创新力和影响力。特色专业学术期刊不仅是特色学科的展示平台,其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还可将相关研究成果尽快推向国际[4]。《食用菌学报》致力于打造期刊旗舰,提高国内作者及相关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推进学术交流,促进食用菌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以期为其他特色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翟彬偲.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以浙江省ESI 前 1% 高校自然科学类中文学报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1(09):32-40.

[2]李明德,寇杰.新闻传播专业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基于29本新闻传播专业核心期刊的考察[J].青年记者,2022(11):17-20.

[3]高雪莲,杨慧霞,付中秋,等.专业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J].编辑学报,2014(01):71-73.

[4]卢杰,崔荣荣.专业学术期刊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用[J].传播力研究,2018(14): 92.

[5]颜燕.新时代小众专业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以《科普研究》为例[J].科技传播,2022(10):42-44.

[6]李静.数字出版环境下专业性小众学术期刊发展探究: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为例[J].中国出版,2013(15):59-62.

[7]安勇.“小众化”:期刊发展新趋势[J].经济论坛,2006(16):62-63.

[8]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9]陈洪雨,令狐昌丽,罗颖,等.食用真菌蛋白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21(06):188-198.

[10]人民资讯.“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可成国家粮食安全“生力军”[EB/OL].(2021-03-10)[2022-12-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853571059419473&wfr=spider&for=pc.

[11]张树庭.药用菌产品:保健品或/和药品[J].食用菌学报,2009(04):74-79.

[12]段力刚.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食用菌,2019(12):65-67.

[13]新华网.小木耳,大产业 习近平点赞陕西柞水木耳[EB/OL].(2020-04-21)[2022-1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21/c_1125882572.htm.

[14]王泽生,蔡丹凤,谢宝贵,等.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6(01): 119-127.

[15]鲍大鹏.基于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食用菌学科建设探讨![J].菌物研究,2020(03):139-148,136.

[16]张金霞,蔡为民,黄晨阳.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17]曲扬,章炉军,于海龙,等.不同栽培方式和菌株对香菇CO2释放量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20(03):37-44.

[18]郭俊仓,何伯雄.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04) : 256-258.

[19]王瑞霞,曹婷婷,费理文,等.小学科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方法:以《食用菌学报》为例[J].学报编辑论丛,2022(00):607-610.

[20]曹婷婷,王瑞霞,费理文.网络首发对稿件的效用分析及录用过程优化:以《食用菌学报》为例[J].学报编辑论丛,2022(00):390-397.

[21]曹婷婷,王瑞霞.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通过党史学习强化使命感的方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23):91-94.

[22]周玥,许艳超,金文苑,等.创办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路径探索:以《Food Bioscience》办刊实践为例[J].科技传播,2020(20):6-9.

[23]林海,庞乾林,阮刘青.争办一流专业期刊 服务水稻学科发展:《中国稻米》杂志办刊策略探析[C]//.编辑学报(2009年增刊).2009:189-191.

[24]李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创办路径探析:以园艺领域领军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為例[J].科技传播,2022(16):46-49.

[25]尹欢,李楠,陈文珠,等.科研人员参与期刊运营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实习编辑项目为例[J].编辑学报,2022(01):109.

[26]张慧,冉强辉,鲍芳,等.国际化编委会在英文科技期刊被SCI/SSCI收录中的作用与实践:以《运动与健康科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5):472.

[27]何卓铭,马沂,宋梅梅,等.中文学术期刊发展模式探索:以《光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8):704-709.

[28]丁洁,王晓峰,胡艳芳,等.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宣传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6): 648-653.

猜你喜欢

专业
高校新增专业浏览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威猛凌厉,专业范十足 Eliek Acoustic(EA)HT系列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集聚“专业代表” 破解“专业问题”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