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中多种氨基酸检测在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分析

2023-03-14谢贞珊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异亮氨酸缬氨酸亮氨酸

谢贞珊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365000

乳腺癌是女性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妇科肿瘤的第一位[1]。乳腺癌由乳腺肿块发展而来,正常情况下不感觉疼痛,为此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不重视,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多已经处于癌症期,为此加强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2]。当前乳腺癌的常规筛查方法为影像学方法,包括CT、核磁共振、超声、X线等,虽然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待提高[3-4]。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采用一些血清标志物进行筛选来判断肿瘤的发生情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肿瘤标志物的应用比较多,特别是用CEA、CA125、CA153进行诊断乳腺癌、判断病情与预测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很难区别乳腺癌与其他肿瘤[5]。现代研究表明血清中的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不仅是机体内糖脂代谢的重要原料,而且对细胞的生长和新陈代谢还具有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可参与体内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6]。为此采用氨基酸检测方法筛查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并开发无创伤、快速的乳腺癌早期筛查新技术,具有潜在的价值[7]。本文具体探讨了血清中多种氨基酸检测在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乳腺癌筛查的高危患者400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患者年龄20~70岁;患者乳腺触诊疼痛;触诊有肿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小学及其以上文化水平;筛查前1个月没有接受任何相关抗肿瘤等治疗;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无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者。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合并传染性疾病者;患有肝脏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者;使用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者。

1.2 血清氨基酸检测 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4~5 ml于不抗凝管中,4℃放置30min后,3 000r/min离心20min,取上层血清保存于-80℃冰箱。标本采集完毕后送金域公司进行集中检测,检测方法为质谱法,检测的氨基酸指标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等。

1.3 临床资料调查 调查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乳腺癌家族史、体重指数、受教育年限。同时随访记录患者的乳腺癌患病情况,重点记录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等(以随访初次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等表示,两两对比方法为t检验与χ2检验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发病情况 在400例患者中,经过随访明确诊断为乳腺癌53例,占比13.3%。

2.2 一般情况 乳腺癌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年限等与非乳腺癌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家族史占比高于非乳腺癌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3 血清多种氨基酸含量对比 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含量低于非乳腺癌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多种氨基酸含量对比

2.4 病理情况 在53例乳腺癌患者中,病理诊断为临床分期Ι期33例,Ⅱ期17例,Ⅲ期3例;组织学分化:高分化33例,中分化16例,低分化4例;淋巴结转移20例。不同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含量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血清多种氨基酸含量对比

2.5 影响因素分析 在400例患者中,以调查的资料与血清氨基酸含量作为自变量,以乳腺癌作为因变量,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为导致乳腺癌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多因素分析(n=400)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常见的疾病,当前部分地区的乳腺癌的增长速度为每年3.0%左右,而且这些患病人群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8]。乳腺癌病机理尚不清楚,早期筛查与诊断乳腺癌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00例患者中,经过随访明确诊断为乳腺癌53例,占比13.3%,表明乳腺肿块发展为乳腺癌的比例比较高。

由于乳腺肿块的血清标志物可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当前在临床上的诊断应用比较多[9]。现代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组织代谢旺盛,肿瘤细胞生长异常,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都呈现剧烈加快趋势,需要大量的底物来满足肿瘤的高代谢,特别是对氨基酸的需求比较多[10]。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可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途径转化为糖和脂,也参与核苷酸嘌呤、嘧啶的合成,从而为产生能量供机体的需要。恶性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需要大量的营养底物,可导致氨基酸会被大量摄取并消耗,从而诱发血清氨基酸的变化[11]。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含量低于非乳腺癌患者,表明乳腺癌患者多表现为血清氨基酸的低表达。当前也有研究显示,血清中的氨基酸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其器官组织特异性,如果乳腺发生了癌变,其癌变组织游离氨基酸及氨基酸代谢会发生变化[12]。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等不仅是机体合成蛋白质、胆固醇、糖类的重要物质,也可以通过营养代谢以外的通路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氨基酸代谢的异常可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3]。

调查显示,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自身的代谢紊乱而不是肿瘤本身[14]。机体内多数氨基酸来源于食物摄取,在调节蛋白质代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乳腺癌患者和非乳腺癌患者氨基酸指标的检测结果,其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尤为关键,早期发现可以提高治愈率,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含量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当前有研究显示,乳腺癌组织游离半胱氨酸含量与患者的病理特征呈负相关,丙氨酸含量差值与腋淋巴结转移呈现正相关性,丝氨酸含量与肿瘤病灶体积大小正相关,亮氨酸含量与患者生存年限呈现正相关性[16]。

临床上多数乳腺癌患者表现为厌食、免疫力下降、早饱感、虚弱无力等特征,这是由乳腺癌相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所引起的,而参与代谢的氨基酸的指标也得到广泛重视[17]。本研究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为导致乳腺癌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从机制上分析,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是维持重要器官功能的关键因素,也是谷氨酰胺合成的一个关键前体,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表达的缺乏表明机体的营养状况比较差,可表现为被肿瘤组织大量摄取并利用,可成为促癌因素,从而是乳腺癌的促发因素[18]。不过由于时间问题,本文只对乳腺癌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其他癌症对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同时未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总之,乳腺癌患者多伴随血清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的低表达,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为导致乳腺癌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筛查价值。

猜你喜欢

异亮氨酸缬氨酸亮氨酸
水产动物异亮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生物法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缬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的大肠杆菌构建及其催化体系优化
两阶段溶氧控制及FeSO4添加对谷氨酸棒杆菌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的影响
日粮中添加缬氨酸和亮氨酸对断奶仔猪的影响
缬氨酸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一次注射15N-亮氨酸示踪法检测鸡内源氨基酸损失量适宜参数的研究
脂肪酶水解L-亮氨酸异丁酯的工艺
氨三乙酸、缬氨酸、亮氨酸的三元过渡金属配合物:合成和生物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