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素材,凸显主题

2023-03-13丁黎英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酥饼余香缙云

丁黎英

范本呈现

朋友来家小住。第二天晨起准备早餐,朋友卷起袖子说,鸡蛋我来煎。朋友算是个美食家,我也就不客气让他露一手。

大火将铁锅烧热,改小火,再倒入油。朋友说,这样煎的鸡蛋不粘锅。

油香四溢,朋友忽然笑吟吟地说,我能猜出你们昨天吃的菜。

怎么可能?说出来听听?

朋友眯着眼睛,吸气。说,有芹菜。

我点点头。昨晚还真做了一道芹菜炒肉丝。是香芹,脆而香。

朋友又说,是不是还有葱爆鱼?

简直神了。这是妻子最喜欢的一道菜,也是我常做的一道菜。

朋友闭着眼睛,缓缓地吸气,轻轻摇晃着脑袋,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前一两天你们还应该吃过羊肉。

我笑问他,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朋友笑着说,不是猜,是闻出来的,准确地说,是你家的这只铁锅告诉我的。

我有点难为情地说,每烧一道菜我都洗过的,而且洗得很干净很彻底。我解释说,除了卫生外,还怕串味。

朋友乐啦,你洗得再干净也没用,因为锅会留下余香。

锅留余香,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在朋友的引导下,我也闭上眼睛,尝试着嗅嗅看。从铁锅里冒出的热气,丝丝缕缕飘散在空中,细辨,果然有隐隐的芹菜香,再辨,確有葱香,还有一股淡淡的鱼香。那气味仿佛是层层叠叠的,一层比一层淡,一层比一层缥缈,它们纠缠在一起,升腾、翻转、飘散,若隐若现,似有还无。

朋友一边煎着鸡蛋,一边继续跟我说话。他说,从一口锅里,你大致能看出一家人的生活。殷实的人家,锅往往也是滋润的,油润、饱满、亮泽,这样的锅往火上一架,烧热了就会弥漫出极丰富的气味来。锅里积攒的各种食物的香气蹿腾而出,如层峦叠嶂,如春花烂漫。但它们是有质感的,也是有层次的,你拂一缕热气过来细闻,就能辨别出隐藏在其中的食物的香味。日子清苦的人家,或喜欢清淡口味的人家,那锅也往往是淡薄的,清亮、淡雅、单调,多的是蔬菜的清香,而少有荤菜的重味。

朋友说,一个不常开火的人家,那锅,就像久未润泽的沙地,枯而干涩,当它偶尔被加热使用,你几乎嗅不到食材的香气,只剩下生铁的味道。偶尔渗入铁锅中的食物的香味,早被铁锈覆盖了,氧化了。那不是生活应有的滋味。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饭店里的锅。他们承载了太多的食材,一层一层地叠加,一层一层地覆盖,日积月累,混杂,厚积,油腻,你能闻到的,与饭店的排烟口冒出的浓烈气味一样,让人有点腻烦,有点意乱。厨师一般都用钢丝球洗锅,希望能把锅洗得彻底些,但他永远洗不掉锅里大杂烩的气息。

朋友煎好了鸡蛋,笑着说,现在你的锅里留下了蛋香。无论你怎么洗,当你做下一道菜时,你都能闻到它的香味。

朋友又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锅留余香。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口锅,你炒过什么菜,你走过什么样的路,就会留下什么样的人生滋味,经久不散。

(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月5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开门见山叙事。

记叙文的开头常从叙事开始,这种“开门见山”式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叙事,干脆利落地写出文章要写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

2.语言流畅贴切。

流畅,是因为基本上都用短句,叙事之句短,对话描写也短,读来一气呵成;贴切是指完全符合叙述主体的身份、性格等。本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两点。句子错落有致,既长短相间,又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使情绪张弛有度,给人轻松灵动之感。

3.结尾升华主旨。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称“豹尾”,认为“一加点染,全篇生辉”。本文取材于平凡小事,在娓娓叙述中得出道理。一口不起眼的铁锅,因有了烟火气的浸润而饱满亮泽,散发出有质感、有层次的香气。正如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愿付出,日子就会像枯而干涩的沙地,没半点滋味,只有用心经营,日子才会像锅里的菜,色香味俱全。而我们曾经遇见的人,走过的路,都会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留下各种滋味,经久不散。

学以致用

霉干菜里滋味长

王誉霏

生于绍兴、长于诸暨的我,从小便陶醉在霉干菜那悠悠的清香里。

小时候住在绍兴外婆家。春日的午后,阳光明媚,按照习惯,家家户户门口都铺上一张张布,或者在码头干净处,把一株株雪里蕻整整齐齐地叠放起来。放眼望去,沿河一带的人家,一排排雪里蕻如待检阅的士兵一般排列在家门口,场面蔚为壮观。

晒干后的霉干菜呈酱褐色,有独特的菜干香味。这时候,每一条巷子,每一户人家,每一寸空气里,飘出来的都是酸酸的味道,沁人心脾,直抵灵魂深处。

外婆说,霉干菜是“救命的东西”——虽然它黑不溜秋、粗糙难看,但身板坚韧、保存期长,最是下饭。干完活的农人回到家饥肠辘辘,最想吃的就是霉干菜炒饭,浑身的疲惫都在一碗炒饭里得以释怀。

我以为霉干菜是我们家乡特有的食材,别处应该没有的。

可我想错了。霉干菜在东阳又被叫做“博士菜”,据说是因为东阳学子早年贫穷,靠着吃霉干菜下饭维持生活。吃着这种带有淡淡苦涩霉味的干菜,东阳一地走出900多名博士。可“博士菜”又绝非东阳特色,可以说整个浙江皆是如此。爷爷说,老一辈们外出打工,往往就带一个饭盒,饭上盖着干瘪的霉干菜,连油星都不见一点,蒸一蒸就是一顿午饭。

长大后的我吃到了用霉干菜做成的金华酥饼和缙云烧饼。

金华酥饼趁热咬开,肥膘粒粒,晶莹剔透,入口还有白糖带来的浓郁甜味;霉干菜则被浸润得乌黑发亮,特有的干菜香扑面而来,伴随着酥皮的烟火气,一并冲击着口腔和鼻腔。缙云烧饼和金华酥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把霉干菜的“鲜甜”发挥到了极致,咬一口,酥脆鲜香,实在难以抵挡它的诱惑。

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浙江游子来说,霉干菜则是来自家乡的亲切问候。只需要加热片刻,故乡的记忆就会飘荡出来,当舌尖轻轻触碰,你的记忆瞬间把你带回故乡,好像闻到了梅雨季节特有的潮湿气息。

霉干菜早已成为了一种乡愁,里面包裹着故乡的滋味。

【浙江诸暨市海亮初级中学】

点评

全文以“霉干菜”为线索,层次清晰,选材独特,立意新颖。作者从四个方面道出了记忆中的家乡味:老家的霉干菜、东阳的博士菜、金华的酥饼、缙云的烧饼,说尽了浙江独有的霉干菜味道。最后议论抒情,结尾紧扣题目,做到了卒章显志,升华了主旨,写出了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同时,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在平凡的霉干菜身上,寄寓了对家乡父老乡亲的赞美与热爱。

猜你喜欢

酥饼余香缙云
“缙云烧饼”火了
建湖藕粉圆:甜润爽口 余香不绝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三月节令本草之香椿 春来食春菜 齿颊绕余香
做精特色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汉堡店里的数学问题
《一盒酥饼》点评
《一盒酥饼》点评
讨厌的“酥饼”
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