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价值感知对山地户外运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2023-03-10路锋辉祝菁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山地人际

路锋辉 祝菁

(长安大学体育系 陕西 西安 710064)

1、引言

2005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山地户外运动列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攀岩与下降、舟渡和泅渡、山地自行车、漂流、溯溪、探洞、沙漠穿越、登山健身等。山地户外运动以其独特的运动价值和特色,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参与。无论是勇于拼搏的挑战者,还是乐于闲适的体验者,都能够在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中找到合适的选择。山地户外运动凭借其独特的锤炼品质、增进交流、适应社会的价值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青睐,尤其是青少年参与群体。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凸显山地户外运动的价值,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呢?同时,网络化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升学压力和体质情况堪忧等多重影响下,山地户外运动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功能如何进一步挖掘、扩大呢?关注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持续参与(即锻炼坚持性)无疑是回答上述问题的重要内容。

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关于锻炼坚持性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主要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视角下展开的。例如,健康信念理论、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为生态学理论等,这些理论对锻炼坚持针对性不强,直接应用显得比较生硬。尤其,在当前青少年活动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的背景下,面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如何进行选择以获取更大的价值呢?经济学中的价值感知理论则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参考。Zeithaml在1988年首先从客户角度提出了感知价值理论,即客户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该理论强调通过了解顾客情况,与顾客持续互动并识别顾客感知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而得知顾客购买时是如何考虑得失进行选择的。换言之,青少年体育参与过程中价值感知,尤其对项目体验性价值的感知,对其持续参与应该是具有影响的。这里所谓的青少年体育价值感知主要是指青少年在获知项目参与得利情况与所付成本进行权衡后的综合评价。若涉及到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则是指青少年对体育项目参与 “付出”和“收获”的综合性比较评价。

由于经济学不仅强调稀缺和有限,同样强调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互动。那么,除了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价值感知可能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选择情况外,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互动对其持续参与的影响同样是不能够忽视的。尤其青少年群体在主动社会适应的情境下,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锤炼品质、适应环境之功能应该是更加能够得到彰显的。所谓主动社会适应是指青少年群体主动适应人际和自然环境的过程状态,强调青少年群体积极的主动的社会化表现。

鉴于此,本研究以价值感知理论为基础,以探求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持续参与为研究目的。即通过项目价值感知和主动社会适应分析对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2、文献整理与研究假设

2.1、锻炼坚持性

锻炼坚持性是指锻炼者为达到锻炼目的而不断克服困难,并在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即长期持续、自愿地参与有规律的身体锻炼的心理特征。一般认为,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过去和现在的个人因素;过去和现在的环境因素;体育活动自身因素。可见,锻炼坚持性的内涵是丰富的,既包含行为表现,又包含心理特征;其影响因素是宽泛的,众多因素的情况又是复杂的。故此,本文选用“持续参与”概念表达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锻炼坚持性,以便将参与者的情况缩小在行为表现的范畴进行观察。通过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情况强调参与者的锻炼活动行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进行测量。另外,锻炼坚持性在文化价值倾向上表现出一种体育参与的“沉重感”,参与者克服某种、某些困难就意味着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因此,坚持性背后潜在着对参与者意志薄弱的假设,或是对参与者意志差异情况的忽视,同时又暗自提高了体育参与的门槛和体育价值释放的高标要求。这种价值倾向既不符合“重在参与”的现代体育精神,又偏离于“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加之,山地户外运动崇尚自然、注重社会化属性的特殊项目价值。故此,本文应用“持续参与”概念替代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锻炼坚持性。

2.2、个人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经过相关文献整理、发现:个人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动机方面。动机作为引发动作行为的心理动力,对于锻炼坚持性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姜晓珍(2003)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位次分别是保持身体健康、掌握技能技巧、兴趣爱好、娱乐消遣、解除疲劳。Ryan等人的研究表明: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其内在动机越强,就越能坚持锻炼。在区分内外动机的基础上,陈善平(2008)等提出:激发锻炼内部动机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锻炼的外部动机太强可能抑制学生的内容动机,不利于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内部动机是指参与一项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带来的满足,外部动机是指因为外部的压力、奖励和回报而参加活动。动机的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通过其他变量发挥作用。刘微娜(2011)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自我突破、能力、自主选择和个人投入)对运动坚持性的预测作用,并验证了运动氛围的中介作用。方敏(2012)的研究表明:锻炼计划、自我效能在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关系中起到中介和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成果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心理学为理论支撑,探讨动机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且大部分成果为实证类研究。通过动机,或进一步借助中介变量(锻炼计划、自我效能等)对锻炼坚持性的考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参与过程视角上呈现单向性,容易忽视项目参与效果或运动体验收获对动机的反向影响。那么,在观察持续性、循环性的行为过程中,通过价值感知概念的引入,是否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运动参与后的效果或体验对动机的强化或者削弱呢?或者价值感知本身的对项目持续参与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呢?价值感知作为经济学概念,是指付出(成本)和收获(效益)之间的综合性比较和评价。在购买行为上顾客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感知决定购买与否。同理,体育运动的持续参与在“成本与效益”视角上,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购买”呢?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结合山地户外运动的项目特征,将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价值感知界定为青少年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参与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项目功能感知、线路景观感知和项目成本感知。

同时提出,研究假设H1a: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功能价值感知正向影响持续参与;H1b: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线路景观价值感知正向影响持续参与;H1c: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成本价值感知正向影响持续参与。

2.3、环境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研究范畴不断扩大,由心理学逐渐发展到社会学范畴。关注群体、团队等环境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且研究成果丰硕。选取代表性的成果整理如下:Bruner和Spink的研究表明:增强凝聚力的团队建设,不仅能够显著增强青少年的锻炼坚持性,而且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更高。Spink和Carron对大学生和俱乐部成员的系列研究发现,社交凝聚力是区分锻炼坚持者与退出者的重要因素,任务凝聚力可以预测大学生的锻炼坚持性。国内学者潘秀刚(2010)等论证了群体锻炼中的人际交往对个体锻炼坚持性的积极作用。王深等的研究也指出,善于帮助成员坚持锻炼、热心负责、提供指导与团队建设的领导行为,能够直接促进成员的锻炼坚持性。张欢和董宝林指出:通过丰富群体锻炼活动来提升友谊质量、激发自主动机,是提升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主要涉及到群体、团队、社交、人际互动等内容。如果从青少年社会化视角去审视,则主要反映出了社会适应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或状态,反映了个体与外界的和谐与平衡。在适应功能上,个体从“适应不良”到“适应良好”连续过程中的特定位置就是主动社会适应的动态表现。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过程中的主动社会适应主要表现为人际适应以及人际以外的环境适应。

故提出,研究假设H2a: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参与中人际适应正向影响持续参与;H2b: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参与中环境适应正向影响持续参与;H3a: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功能价值感知正向影响人际适应;H3b: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线路景观价值感知正向影响人际适应;H3c: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成本价值感知正向影响人际适应;H4a: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功能价值感知正向影响环境适应;H4b: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线路景观价值感知正向影响环境适应;H4c: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成本价值感知正向影响环境适应。

2.4、体育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体育因素对锻炼坚持性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总结如下:Oldrudge认为,如果不考虑医学限制、动机水平或损伤情况等因素,锻炼强度似乎与坚持性没有关联。杨剑(2014)等指出:锻炼时间不仅可对运动承诺产生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锻炼满足感和社会支持中介变量对运动承诺产生间接作用。关于中介变量的研究还涉及到运动氛围(人际关联、自然关联和信息获取)(刘微娜,2011),锻炼计划(方敏,2012)等。由于社会支持和人际关联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非常密切,故,将主动社会适应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对运动项目的持续参与是具有理论支撑的。

综上所述,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体育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项目不同会存在差异的,目前研究中涉及到了篮球、网球、乒乓球和户外运动等项目。因为不同体育项目不仅包含着环境和氛围的差异,也体现了参与者的动机水平和参与效果,更包括运动损伤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故,项目差异带来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本研究选定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探究青少年的锻炼坚持性。即通过青少年对山地户外运动的价值感知和主动社会适应分析对持续参与的影响。

结合上述情况,提出研究假设H5:青少年在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过程中,项目价值感知影响持续参与,且青少年主动社会适应起中介作用。

本文研究假设的相应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3、研究方法

3.1、问卷设计及优化

为了对研究假设进行定量检验,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问卷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统计特征、山地户外运动参与情况和筛选项。以“在最近一个月内是否不少于两次山地户外运动活动”为筛选条件,不符合条件者被视为无效问卷。第二部分为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价值感知的测量,包括功能、景观、成本价值等三个维度;第三部分为主动社会适应测量,包括人际关系、组织环境等两个维度;第四部分为持续参与测量,一个维度。价值感知、社会适应和持续参与建构类型问卷均为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

虽然问卷设计参考已有研究的量表,但仍可能存在因环境不同造成的差异,故,在正式发放问卷前进行预调研,通过小规模的问卷发放获取数据分析问卷质量。本文依托2019年中国大学生攀岩北区赛(西安),对参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和调研,获取问卷52份,应用SPSS25对问卷主体部分进行信、效度检验,发现虽然Cronbach’s α 值大于 0.7,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发现景观价值JG4题项(0.447)、成本价值CB3题项(0.435)因子载荷均低于最低标准0.5,故删除题项JG4、CB3,调整后的题项及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题项设计及来源

3.2、数据采集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问卷应用“问卷星”调查平台对青少年群体展开调查。采集时间为2019年11-12月,共收回问卷368份,经整理剔除无效问卷,获取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88.32%。Bentler和Chow曾指出样本数应为观察变量的10倍以上。因此本研究的样本量达到研究需要。在32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77人(54.5%),女生148人(45.5%);受试年龄范围 17-24 岁,平均年龄 19.8 岁(SD=1.73);受试者的项目包括:山地徒步234人(72%),登山越野92人(28.3%),自行车 147人(45.2%),攀岩岩降 36人(11.1%),漂流溯溪 18人(5.5),野外生存(穿越宿营)30 人(9.2),拓展项目 33 人(10.2%),冰雪运动 25人(7.7%)。

4、结果与分析

4.1、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通过SPSS 25.0和AMOS 25.0对325份有效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问卷的信度由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和组合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本研究中的各变量测度值均大于0.8,在临界值0.7以上,即通过检验。

表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n=325)

问卷的内容效度,由于问卷主体题项改编于已有文献成果,因而具有内容效度。建构效度主要通过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进行检验。聚合效度主要测量指标是因子载荷和平均方差抽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结果表明(见表 2),因子载荷均大于0.6,AVE值均大于0.5,符合要求。此外,各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该变量的AVE值平方根,表明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结果显示(见表3),区分效度符合要求。

表3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n=325)

4.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通过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可见社会适应的两个变量之间未见相关显著性。另外,功能价值感知和景观价值感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两者的含义确实明显不同,代表着不同的两种价值感知和体认。因此,鉴于青少年价值感知和景观感知的特殊性以及社会适应变量的明显区别,故本研究采用并行多重中介模型,检验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在价值感知促进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持续参与的中介效果。结构方程初步拟合并不理想,经过增加功能价值感知题项GN1和持续参与题项CX2残差之间的路径进行修正,结构方程拟合较好,拟合后两题项残差的相关系数为0.635(P<0.001),各项拟合指数分别为 CMIN/DF=2.598,RMSEA=0.07,NFI=0.916,CFI=0.946,IFI=0.947,TLI=0.933。由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见表4)可知。

表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n=325)

4.3、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社会适应 (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Mackinnon的方法,应用Amos 25.0程序中的Bootstrap,通过对间接效果置信区间的估计来检验中介效应。采用重复随机抽样的方法在325个样本中抽取2000个样本,并构建95%的置信区间,结合P值进行检验(区间不包括0,且概率P值小于0.05,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从分析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路径A3中介效应显著,故研究假设H5成立。在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价值感知影响持续参与的过程中,青少年主动社会适应(人际适应)起中介作用,因价值感知对持续参与路径效应不具有显著性(见表4),结合中介效应的结果,可知本研究中人际适应在成本价值感知促进持续参与过程中发挥的是完全中介作用。

表5 结构方程模型中介分析结果(n=325)

5、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价值感知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价值感知(功能、景观、成本)在主动社会适应(人际、环境)作用下对持续参与的影响。其中,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成本价值感知通过主动社会适应中的人际适应对持续参与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人际适应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5.1、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价值感知对持续参与的影响不明显

虽然青少年价值感知未对持续参与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功能感知和持续参与的两题项残差却呈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功能感知对持续参与可能存在社会适应之外的中介变量。例如,刘微娜等提出运动动机与坚持性的中介变量——运动氛围;方敏提出青少年锻炼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自我效能和锻炼计划;王深等提出锻炼团体领导行为对成员锻炼坚持性的中介变量——锻炼自我效能感。可见,增加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于探究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价值感知对持续参与未有显著影响。也可能青少年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价值感知不足,或存在概念、知识领域的内容缺失。例如,刘苏提出参与者对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技术欠缺、对野外环境的认识肤浅、对户外运动的风险意识和控制能力不足,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的缺乏导致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逐年递增。陶宇平也提出山户外运动中的“山难”致死原因多种多样,都与缺乏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没有充分的风险意识和安全防范技术有关联。可以发现,因相关概念、知识和意识的欠缺频频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样,相关概念、知识和意识的不足怎能建立良好的价值感知呢?又怎能促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持续参与呢?故建议加强对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5.2、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价值感知对主动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复杂的

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价值感知对主动社会适应影响是复杂。其一,功能价值感知对于主动社会适应(人际和环境)未产生显著性影响。功能价值感知的不足或是未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的原因,即青少年群体因自身的认知和环境局限影响了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价值感知。另外,还存在一种可能,就项目价值功能的描述与青少年健身需求存在认知错位或理解偏差。青少年群体主要受到学校体育项目(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极少)的影响和刺激,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缺少了解和体认,难以对接健身需求,进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不明显;其二,景观价值感知对人际适应无显著影响,但是对环境适应却呈正向显著影响。这说明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本身的环境价值对青少年主动参与或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或者说对青少年而言,“去哪条线路参与才是重要。”反映出青少年群体主动社会适应过程中环境价值感知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子,是不能忽视的;其三,成本价感知对人际适应呈正向影响,但对环境适应却呈显著负向影响。说明青少年群体对成本价值感知和主动社会适应的矛盾性。对成本的感知越是详细和清晰,越能够把握和控制不同的交流场合和群体以及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故,能够促进人际适应。但是却阻碍了对环境的适应。因为“去哪条线路”参与山地户外运动,不仅仅受到经济上的限制和影响,更受到时间成本的制约。越是对此成本的感知深刻,对环境的选择越是谨慎,这反映了青少年群体预支“成本”的有限和稀缺。尤其在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快和求学阶段课业压力大的背景下,“成本”对青少年而言,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故建议,在探究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持续参与的时,“成本”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因为项目的成本价值感知影响青少年对环境的选择、时间的投入和人际的适应。如果能够适当增加青少年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相信对于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参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3、青少年主动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对其山地户外运动持续参与正向影响显著

青少年主动人际适应对山地户外运动持续参与呈显著正向影响,但环境适应对持续参与的影响却不显著。主动社会适应包括人际和环境变量,其中人际适应的主动社会化包含着人际方面的交流活动以及不同组织的参与,其中山地户外运动参与本身也包含着强烈的人际交流和组织参与,尤其当前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情况和组织形式,即领队负责,参与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更能够促进人际适应。另外,学生可以在掌握体育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内化社会规范,提高社会成熟程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际适应和持续参与是相互影响的。环境适应未能对持续参与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由青少年环境适应场景单一决定的,即青少年群体的环境适应场景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环境,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他社会环境,环境适应场景单一,缺少对复杂环境的接触和适应,进而环境适应的主动社会化未对持续参与产生影响。故建议,青少年山地户外运动参与中继续扩大人际适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多种环境的介入和适应,以实现人际和环境两方面适应共同促进持续参与的影响。

虽然本研究实证了青少年价值感知对山地户外运动的影响,发现人际适应的完全中介作用。但是调查对象为青少年群体,群体相对单一,因而研究结论不具有推广性。另外,限于问卷调查的范围和规模,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后续研究应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测试变量或细化测试题项,对于群体的平等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区分,将会增强研究的解释力。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山地人际
山地草甸
冬季户外运动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搞好人际『弱』关系
山地之旅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山地之美——雨补鲁
新西兰皇后镇的户外运动
数说户外运动行业前景
户外运动:做一个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