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思政课中的应用探索

2023-03-08胡恩泽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矛盾思政

胡恩泽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实践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矛盾研究法对于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既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各项工作高效率的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当前大学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社科方法进行思想引导思政课教学改革,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实践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点,实践不仅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2]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因此,需要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性的提升和感悟。

1.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百年教育大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思政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生活,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素养去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运用生活化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同身受,充实自己的“活教材”,以革命志士、先锋模范、道德楷模等鲜活的事例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礼,进一步培养学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感。通过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两会精神,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担当,了解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并将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和责任化为自己真正的行动。

通过把理论教育和实践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不再是照本宣科的PPT式教学,而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怀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在思想启蒙的实践中枝繁叶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建功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探索思政课教育新模式,提升思政课学生参与度

传统的思政课体系下,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造性地探索思政课教育的新模式,不仅能吸引学生参与,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上主动营造生动的、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问题导向思维和产婆术式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指引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品,以课堂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指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语言逻辑表达能力;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比赛、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演讲比赛以及道德与法治的情景剧等活动,来弥补理论上的干巴巴和纯粹的讲授,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魅力。

其次,思政课堂应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由知识灌输者向学习促进者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和思考, 针对五种不同侧重点的思政课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

总之,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从自身自发性的实践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和现实性,充分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

二、“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教师、学生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思政工作做得更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更多关注,认识高校学生的独特性和整体性,并将其与高校学生的总体特征相结合,采取一种比较统一的、集体的、高效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者还应当将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提高内部和外部因素协同发力的平衡性,既要考虑到教育活动对个体的有效性,又不能忽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唯有通过系列式的教育,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1.大力发展“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3]对于思政工作,要运用系统性原则来进行有逻辑性的顶层设计,要始终保持党委对思政工作的高度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团支部的示范作用,加强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师资力量,让整个社会都能通力合作。各部门应该在“四位一体”思政工作格局中各负其责,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源配置力度,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形成合力。高等学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不仅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还要真正做到“全过程”和“全覆盖”育人;要发挥好支部和团支部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培养出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坚守“三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原则,统筹协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学校等各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等作用。要统筹协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即:学校应该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建立合作关系;教师应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协作和交流,经常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协作的关系,互相学习教学经验;高校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注重校企合作,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积累技术经验;学生应与学校以外的有关部门开展协作,参与实训基地的培训,积累工作经验等。只有将各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发力,才能提高教育效率。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应用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大学里,思政教育也是如此,大学里的思政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多方面、多因素复杂的矛盾。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利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有关理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进行针对性的突破。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到解决之道。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及时找到并化解矛盾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所面对的成长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人生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不断地发生着。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多种变化,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来统筹和安排不同的教育课程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的效果。

新事物总是孕育于旧事物的胚胎之中,其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矛盾。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除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复杂的要素,这些都会对思政工作产生影响。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思想转化过程呈现差异性、对抗性、转换性等特点。对矛盾的普遍性的正确认识和运用,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思政课内容较为单一,教育对象的多元化,以及时代的变幻莫测等是高校必须首先面对的难题,这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教育者要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因人而异”原则

首先,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有其自身特性的科学,并且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蕴含着各种特殊的矛盾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品格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重点解决的是学生自身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4]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的广泛性、渗透性、隐秘性都比较强,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挖掘思政资源中潜在的要素,对课程进行提炼和整合,提炼出优秀的教学案例,打造精品课程,使思政教育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其次,每一个人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是思政课的一项主要方法,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每一个人的个性,在尊重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历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学科和学习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具体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矛盾正向转换

在矛盾双方彼此转化的情况下,要想把矛盾双方转化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精准把握,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对大学生思政工作进行持续的改革和调整,顺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来培育人才,“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5],促使矛盾双方进行正向的转化。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矛盾分析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促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总结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是一种切实可行和科学的指导方法,是一种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方法,在理论上为大学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指导方法。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政教育人员的思想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国家的下一代有志青年做出自己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大学思政课改革,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要以这一理论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教育者应该将专业知识、道德品质、政治立场、爱国情感等知识传授给每个大学生,让他们站在时代的大潮中,脚踏实地,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做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矛盾思政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