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历史观的内涵、价值与微观实践路径

2023-03-08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继平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观殖民微观

◎李 欣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王继平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一、大历史观的内涵

历史观是人们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大历史观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化,其提出有三个来源:

一是大卫·克里斯蒂安提出的“大历史”(Big History)观。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领域,大历史观是20世纪90年代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兴起,它将关注历史的视野从布罗代尔提出的长时段拓展到人类、生命、地球乃至宇宙的尺度,时间跨度上从100亿到200亿年的体量里研究历史,并且强调跨学科视野。[1]

二是历史学家黄仁宇提出的历史研究思维“大历史观”,他认为要“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中去”[2],从宏观和总体上把握历史,注重历史过程中内部的因果逻辑与特性。此外,他选择从历史内在联系的技术角度而不是道德和文化角度来看待历史,对于马克思主义从阶级斗争和社会形态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方式,黄仁宇是持批判态度的。[3]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的“大历史观”。这一观念的提出与新时代的发展走向有密切关系,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大历史观不仅是空间与时间范畴的广大,更是在思想内涵、历史沉淀、分析层次、历史规律层面的“大”,它是一种全面、系统、开放看待具体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4]

本文所提及的“大历史观”是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为基石,汲取大卫“大历史”观中的宏大时间尺度、黄仁宇重视内在因果联系的历史研究角度及马克思全面系统整体的理论思维,注重时间长度、空间广度、思维深度、视野宽度、历史厚度、立意高度的历史观念。

二、大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大历史观作为宏大的看待历史的视角及思维方式,有其独特性与价值归属。在中学历史教学当中以大历史俯瞰具体历史,有着高屋建瓴、事半功倍的效果,彰显历史孕育时代新人的功用。

1.呼应课程改革要求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基于新时代发展特色及需求,课程改革持续深化,2020年以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刊行使用,教材体量大的特点要求师生共同“进化”。大历史观海纳百川、高屋建瓴的高阔视角有助于师生在宏观层面完成大历史的教学,从大单元、大时空、大视野俯瞰《中外历史纲要》,以此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要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在坚持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回顾我党百年奋斗历程,教师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此能够更加精准把握与理解我党的教育方针。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师能够更深刻认识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基于新时代的需求与特色,把握其思想内涵;学生也能够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以全面、整体和开放的理论思维看待历史、学习历史,在大历史观的滋养下成长为服务于人民、国家的世界型人才。

2.聚焦学生关键能力 激活核心素养培养

大历史观以其贯通古今中外的大历史视野与大历史思维体现历史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特征,由此激发学生关键能力,激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大历史观所体现的大时间、大空间观念,重视空间上中外的横向联系、时间上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学生需要学会在历史时序上、空间位置上了解历史发生的时空及其变化,掌握一定的时空定位能力,以达到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针对于大历史观中的思维深度、视野宽度,这要求学生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由此学生从大历史观看待、分析、理解历史时需要动用多重思维和能力,如批判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元认知能力等。同时学生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通史视野及跨学科视野,以此方能够宏观把握历史,总览全局,融通五大核心素养协同涵养历史底蕴。大历史观注重历史厚度、立意高度,则需要学生具有多重史实的积累,深厚的读史功力,能够在客观、全面、深入本质的大历史观下提升大综合的文科素养,以达到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目的。

3.宏观把握时代变迁 彰显历史育人旨归

迈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出现引领教学转型的新样态,历史教育应利用大历史观这一视角发挥孕育时代新人的功用。微观上,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发展,使得历史资料资源变得容易获取,研究范式发生转变。宏观上的范式转型推动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由此推动历史教育教学的范式转型。基于原有照本宣科、满堂灌式教学已不再适用于现今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转型、加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历史要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教育价值,回归育人的功用。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掌握关键能力,塑造必备品格,以大历史观的宏观映照下,学会基于新情境、新形势、新视角、新方法分析历史事件,把握历史本质的方式,这方能够顺应时代的变迁,以培养新时代的具备创造力、批判力、生命力的人才。

大历史观指引下,历史教学面对新情境、新问题,从宏观广阔的视野,真正实现历史教育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此落实孕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大历史观指向的素质教育,是国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应对全球多元文化及新时代急剧变化冲击的有力思想武器。

三、大历史观指导下历史教学的微观实践路径

观念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要有载体,微观视角中呈现的历史个体、历史知识与历史事件能够作为一个良好的载体,承载具体真实的历史情境。在大历史观的映照下,学生认识具体的事物,做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相应。

在历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意大利的微观史学,正是从历史细微之处、平凡个体着手,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所著的《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纳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所著《马丁·盖尔的归来》(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罗新所著的《漫长的余生》等。历史教学中同样也需要“放低历史的视野”,从微观切入中学历史课堂,深入历史细节,在“微观历史”的探寻下展现大历史的面貌。

由此笔者在借鉴物理学中投影仪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微观教学路径(图1)。

图1 历史教学的微观探究示意图

历史教学的微观探究设计,整个组成部分包括:知识源、教学设计系统、微观视角和大历史呈现。和投影仪工作原理类似,知识源是整个历史教学微观探究的重要来源与基础,广纳各类学科知识。通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系统,知识源中的知识重新得以排列组合。在大历史观指导及主题引领之下,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呈现当中,以微观视角作为切入点,这相当于“投影物镜”,因而微观视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能够突出历史教学的情境设置,另一方面需要对整个大历史背景进行反映。可以说,“切入点”是“大历史”的缩影。随着切入点的深入学习,结合多重相似情景,能够归纳抽象出核心概念。而由抽象的核心概念演绎生发出对大历史的面面观,由此窥见时代当中不同层面的特征以及整体的时代脉络。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教师甚至能够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在”、“未来”进行联结,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框架。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为例,图示如下:

图2 《资本主义世界殖5民体系的建立》微观探究示意图

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为例,本课的核心概念落到“殖民体系”上,使学生认识殖民体系之下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在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历史课堂选取历史事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悬念精准吸引学生注意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一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殖民城市的兴起及其背后的城市布局对帝国主义的殖民话语体系建构有着密切关系。从英属殖民城市群切入看殖民体系的建立,不失为一个小的切入点。

笔者从非洲英属殖民城市拉各斯城市景观的冲突中可以窥见殖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基于以上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城市景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为辅助学生思考与研究,教师可补充材料,学生在拉各斯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平面图、历史大事件等图片材料中深入挖掘历史信息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链。

“大历史观”的指导下治史基本思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6]在“微观历史”的探究之下,学生通过拉各斯一座城市并不足以了解英国殖民体系的全貌。教师以拉各斯一座殖民城市作为支点,尝试撬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面貌。由一座殖民城市推演开去,看各大洲英属殖民城市变化的特点,在经济、文化、人口变动、城市规划等多角度呈现英国殖民对当地的影响。由点到面,以此呈现出集合了政治、经济、宗教、人口等各个要素的“殖民体系”的建立。从“殖民体系”这一核心概念演绎开去,我们能够看见殖民体系给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随着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包含着人口、生产、资金流动、文化、环境等多个要素的变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长期的殖民使得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世界格局发生深远的变化。基于材料分析与时间轴梳理,学生能够得出明确殖民体系建立在宏观大历史层面,在长时段的历史当中对人类历史演进的影响。

殖民体系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动,在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的影响,更是对现代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现今国际通用语言、国际审美、思维方式对于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我们不曾留意,但却是深受历史影响,甚至对未来的世界格局发展走向也有深刻的影响。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历史。学史明智,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找寻到现实世界的答案:非洲之所以落后,不在于如今的非洲人“不努力”,而在于长达百年的历史中为殖民所累,已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牺牲品;中国之所以是今日之中国,正因近代在列强殖民冲击下中国顽强抵御,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推动全民族走向复兴之路。未来,我们仍将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更为辉煌的中华历史,谱写更为精彩的人类篇章。

【注释】

[1]刘耀辉:《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述略》,《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第92页。

[2][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页。

[3]张永理:《黄仁宇大历史观析论》,《历史研究》2001年第10期,第50页。

[4]孙乐强:《从唯物史观到大历史观:历史自信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1期,第3—5页。

[5]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html.

[6]周洪宇、申国昌:《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87、88页。

猜你喜欢

历史观殖民微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微观的山水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