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教学策略*

2023-03-08胡彦杰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奉贤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史料抗战武汉

◎胡彦杰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汪 辉 上海市奉贤中学

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等浅层学习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核心素养培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分析课程内容结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但什么是历史学科深度学习?怎样引导学生超越浅层认知,实现深度学习?本文以统编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例进行探索。

一、历史学科深度学习

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式,把握历史学科本质、思想方法,形成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

纵向演进、横向比较、时空分析,将重要史事置于宏观大历史、长时段和大空间中考量;因果联系、渐进沿革、点线建构,强调历史整体结构和逻辑体系,使课程结构化;阅读史料、辨析史料、多重互证的史料实证,科学缜密、质疑求真、审辩慎思的历史解释,引导学生体验历史研究过程,用可信史料有理有据地解释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同情了解、古今联系,涵育家国情怀。

二、历史深度学习策略

怎样才能使深度学习在历史课堂落地生根?笔者尝试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基于引领性学习主题、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将历史学习转化为驱动性任务和挑战性学习活动,并以持续性评价改进教学。

(一)设计引领性学习主题

历史课程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时序,以学习主题呈现历史进程。学习主题往往由若干相对独立、前后联系的历史时代单元或专题单元组成。通过系统性的单元内容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历史教科书的单元建构为教学提供基本路径。但教科书单元着眼于显性知识的整合,许多相关知识还处于散点状态。

这要求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课时转向单元,将历史大概念与大单元界面相融合,将宏观单元与微观课时相结合,提炼引领性学习主题,利用主题统整教学内容,理顺单元、课、子目间的纵横关系,将知识结构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碎片化教学误导师生,使其“忙得要死却碌碌无为”。

以《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例。该课隶属统编初中教材中国近代史板块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该单元包括五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该课是第三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历程,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虽然涉及到知道、了解、认识等认知水平,但正面战场的抗战与单元、与前后课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需要准确把握课标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单元主题、单元导语、课标题等,才能理顺单元知识结构。

如何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从中国近代史主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出发,聚焦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时代特征,将单元主题定为“全民族抗战”,理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课主题聚焦“正面战场”,以时空为经,从因果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视角理清子目(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间的逻辑关系,认识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本课内容主旨为:“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面对强敌日军的大举进攻,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武汉会战等多次战役,发扬血肉筑长城的抗战精神,显示全民族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制订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深度学习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和准绳。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由于五大核心素养的丰富性、过程性和单课载荷的有限性,一节课不可能落实所有核心素养。学习目标能否达成也要依托适宜的知识载体,所以必须对核心素养进行下位分解,对其分类、分层和分配。学习目标能否达成也取决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目标必须以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和表现为核心,并且可操作、可检测。

将史学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相结合,确定本课学习目标为:“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抗战的重大史实;通过解读《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主要形势图》,习得解读历史地图的思维路径,模仿在特定时空框架下解读正面战场抗战的主要进程;解读《抗战家书》、日记、照片和校训等原始史料,以人叙史,诠释评价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感受抗战的艰苦卓绝,体会并认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等抗战精神。”教学重点是武汉会战的经过和影响,难点是如何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逆向设置问题链

深度学习既要充分考虑“学会什么”,也要关注学生“何以学会”的思维方式。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起点,教学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借助问题链,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历史研究过程。

基于主旨和目标,可将《正面战场的抗战》逆向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1)为何要组织正面战场的抗战?——回顾中华民族抵御强敌日本侵略的困境;(2)如何组织正面战场的抗战?——国难之下血肉铸长城的抗战精神;(3)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捍卫民族独立、振奋盟国信心的贡献。

(四)设计挑战性学习活动

核心素养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深度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体现学习进阶性和思维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基于主旨目标的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一、创设历史情境。史料研习,可以用多类型、多视角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神入历史,对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对历史人物理解之同情。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也可以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现实情境中探索历史问题等。二、可以设计其他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并绘制历史地图、讲述历史故事、演唱抗战歌曲等。可通过下列活动去落实本课重点“武汉保卫战的进程及影响”。

1.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分析日军进攻武汉的原因

学生朗诵《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歌词,提供武汉九省通衢示意图、日军进攻武汉战略意图的史料,提问:日军为什么要进攻武汉?引导学生迁移分析历史地图的思维路径,从地理位置、战略地位视角,分析日军为何重兵进攻武汉。

材料一:攻占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从历史上看,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统治中国。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追问:武汉到了最危险关头,中华民族如何应对?

2.宏观与微观结合,以人系史,解释武汉保卫战的进程

教师出示材料《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问题的意见》、讲述纪念抗战一周年《百万大献金运动》中老人捐出棺材为武汉保卫战献金的故事,勾勒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追问:中国军队怎样保卫武汉?

教师讲述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使武汉会战成为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出示万家岭地图,讲述中国陆军如何利用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取得万家岭大捷;叙史见人、学史求通,依据照片、日记、笕桥中央航校的校训等原始史料,讲述空军烈士陈怀民的事迹,勾勒风华正茂的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故事,宏大叙事和微观刻画相结合,认识“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民族”抗战的艰苦卓绝,感悟团结御侮、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五)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

课标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还从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等水平描述学业质量。这要求我们准确刻画学业质量水平,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并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评互相促进。[1]这也要求以基于主旨目标的作业为载体,结果导向、评价先行、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我们为本课设计作业“漫画中的正面战场”:

下图为艺术家廖冰兄在1938年创作的一幅抗战漫画《他又占领一块地方了》。漫画中日军依旧在攻城掠地,但已遍体鳞伤。

1.1938年期间,造成“日军遍体鳞伤”的战役可能有哪些?

2.从该漫画可以看出作者对日军的侵略行为持何态度?作者观点能否代表当时中国民众的普遍心态?对于研究“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这一主题而言,你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3.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实力占优的日军此时遍体鳞伤”这一问题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楚;字数150字以上)

该作业基于主旨目标选择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指向不同学业质量水平的问题,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并学会了“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水平一:从漫画中提取信息,知道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史事。

水平二:从漫画中提取信息,掌握文学艺术作品的证史路径。

水平三:从时间与空间、原因与结果及中国和世界联系的视角解释正面战场的抗战。

由此,我们初步构建出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教学策略示意图,但还需持续优化。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1页。

猜你喜欢

史料抗战武汉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史料二则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