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探讨

2023-03-08邓文瑾周卫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肺癌康复

邓文瑾 周卫东

目前,临床上治疗肺癌的最佳方法为手术根治,但肺癌患者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手术创伤大,术后不可避免地减少肺组织容量,损伤肺功能,患者在术后容易发生肺功能下降,引发不同程度通气功能障碍,甚至并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严重影响术后康复质量[1]。肺癌患者遭受病情及手术的双重打击,多存在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压力大,影响术后耐受情况,继而影响康复质量[2]。临床研究显示[3],肺癌术后康复训练对促进肺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能够提高呼吸耐量,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康复训练是一种高效、科学、针对性强的临床干预模式,以患者的病情为基础,以患者的身心需求为出发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生理、认知等护理,并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4,5]。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12 月在本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癌手术的86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23 例;年龄42~83 岁,平均年龄(61.57±12.11)岁;手术类型:楔形切除5 例,单肺叶切除33 例,双肺叶切除5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3 例;年龄40~82 岁,平均年龄(61.34±11.76)岁;手术类型:楔形切除5 例,单肺叶切除34 例,双肺叶切除4 例。两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6]诊断标准;②经CT、组织学、病理学等检查确诊;③TNM 分期在Ⅰ~Ⅱ期;④肿瘤最大直径在0.7~2.6 cm;⑤行择期胸腔镜下手术治疗;⑥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正常;⑦术前未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⑧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TNM 分期在Ⅲ~Ⅳ期肺癌者;②存在手术禁忌者;③术前已进行放化疗者;④精神或认知障碍者;⑤近期发生全身或局部严重感染者;⑥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性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干预。包括常规病情干预、遵医嘱用药、做好管道及呼吸道管理等。观察组给予术后康复训练。①成立康复训练小组:由主治医师、护理人员、理疗师、康复师、心理医师等共同组成康复训练小组,组内成员经过系统过肺癌术后康复相关知识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经考核合格后上岗,不合格者则再次培训或更换成员[7]。小组成员个体化评估患者病情,共同讨论制定患者的康复计划。②健康教育:术后发放《肺康复指导手册》,结合呼吸功能训练视频,向患者个体化讲解肺康复知识及方法,引起患者重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制定围术期“肺康复训练个性化评估单”,讲解这一表单内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便于跟进指导[8]。③心理干预:术后给予患者个体化心理支持,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成功,促使患者放松心情。对伴有过度焦虑、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患者,可适当转移注意力,尊重其喜好,引导其看电视、阅读等,并理解患者情绪,联合家属共同给予患者心理支持[9]。心理压力较大者可给予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达到纠正患者心理状态的目的。心理医师还可通过放松训练法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④康复训练干预:术前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如呼吸功能训练、有效咳嗽等。术后第1 天指导患者在床上用脚踏训练仪做蹬自行车动作,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待患者感到胸闷、气短后停止,10~20 min/次,2~3 次/d;从术后第1 天开始进行吹气球训练,指导患者用嘴含住气球,一次性吹气球至直径达25~30 cm 为宜,反复多次,3~4 次/d[10]。每日进行人工阻力呼吸训练,以提高肺活量。术后第1~2 天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活动量。指导患者学会有氧体操,协调呼吸,必要时使用“多功能胸腔闭式引流瓶活动保护装置”,提高患者下床活动的便利性及安全性[11]。⑤病情干预:待麻醉消失后,每2 小时指导患者深呼吸10 次,拔管前取患者平卧位,以腹式呼吸为主,促进肺复张。妥善固定引流管,合理安装水封瓶,确保引流通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帮助患者取坐位,上半身前倾,吸气后闭气2 s 再咳嗽。每2 小时帮助患者叩背、排痰1 次,排痰不畅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对术后疼痛较为强烈的患者给予个体化评估,采用镇痛泵,降低疼痛感[12]。⑥营养干预: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术后饮食指导、等份食物交换表。术后6 h 给予个体化营养评估,测定人体指标及血清营养指标,评估营养风险,计算每日所需热量,讲解营养状况与术后恢复之间的关联,提高患者对营养摄入的重视程度[13]。两组均干预至出院。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术后恢复指标:记录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氧疗时间、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住院时间。②并发症:统计两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③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在患者平静状态下采用日本美能AS-407 肺功能仪测量FEV1、FVC、PEF,计算FEV1/FVC;抽取股动脉血2 ml,用血气分析仪测定SaO2。④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采用肿瘤生存质量调查表评估术前及术后3 个月的生存质量,量表内容包括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肢体功能、疼痛度、体力、精力7 个维度,每个维度最高100 分,得分与生存质量呈正比。⑤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评估,总分100 分,90~100 分为非常满意,70~89 分为满意,<7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n(%)]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FEV1、FVC、PEF、FEV1/FVC、Sa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FEV1、FVC、PEF、FEV1/FVC、S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肢体功能、疼痛度、体力、精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观察组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肢体功能、疼痛度、体力、精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5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早期手术是根治该病的最佳方法。但肺癌病情复杂,手术难度较大,需要切除大量肺组织,导致患者术后疼痛明显、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下降、肺顺应性降低等,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康复进程[14]。肺癌患者大多承受着较大心理压力,负面情绪明显,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降低患者术后耐受性,增加应激反应程度,也不利于术后恢复[15]。肺癌患者存在营养及免疫功能障碍,术后机体处于高代谢分解状态,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增加感染风险,减慢手术切口愈合速度,影响术后康复质量[16]。因此,加强肺癌患者术后干预至关重要。

肺癌术后肺功能康复是重要的康复治疗内容,也是提高患者康复质量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常规干预已不满足于单纯病情缓解,更注重对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需求的干预[17]。康复训练旨在通过改善患者的身心感受,强化基础病情干预,强调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提高干预质量,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促使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18]。

康复训练能够根据肺癌术后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绘制肺康复训练个性化评估单,给予患者个体化指导,从呼吸、增加肺活量、肢体功能锻炼等方面入手,医务人员全程陪同指导,促使患者循序渐进地恢复呼吸及肢体功能,可有效改善肺组织功能,促进通气及换气功能恢复,提高SaO2,进而提高康复质量,改善预后[19]。康复训练重视对患者生理、心理、认知的干预,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疼痛原因、康复训练方法等,可改善患者的疾病认知,取得患者理解和支持,并积极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辅助心理治疗,进行心理放松训练,减轻心理应激性刺激,提高对术后疼痛、康复训练的耐受性,有助于加快康复速度[20]。辅以营养干预能加大营养补充,减少机体对蛋白质的消耗,调整免疫功能,也有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加快康复速度。康复训练能从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各个层面实施干预,改善患者躯体、心理状况,加快术后康复速度,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提升远期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FEV1、FVC、PEF、FEV1/FVC、S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观察组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肢体功能、疼痛度、体力、精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康复训练符合现代诊疗要求,能指导患者有效康复训练,尽快恢复肺通气及换气功能,提高肺组织顺应性,改善肺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各项功能恢复有确切作用,能切实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肺癌康复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