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颈CTA 联合全脑CT 灌注扫描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

2023-03-08王姿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全脑头颈缺血性

王姿丽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该疾病好发于50~60 岁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该疾病整体治疗存在难度,需要重视患者预后控制,保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评估合理性,从而适当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康复提供一定保障[1]。目前临床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常采取单一诊断方式,包括单一头颈CTA 检查或者单一全脑CT 灌注扫描检查,但上述方式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评估不够全面[2,3]。本文对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本院5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运用头颈CTA 联合全脑CT灌注扫描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提供一点建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本院5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结果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各25 例。侧支循环良好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40~80 岁,平均年龄(62.02±8.06)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7 例,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8 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 例。侧支循环不良组男16 例,女9 例;年龄40~80 岁,平均年龄(62.05±8.09)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8 例,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9 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满足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要求;均存在偏瘫、失语等症状。排除标准: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缺乏依从性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审批。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CTA 联合全脑CT 灌注扫描。准备好GE RevolutionCT 设备装置,具体扫描范围包括头颈CTA 主动脉弓往上至颅顶,全脑灌注顶骨扫描覆盖范围为16 cm,利用高压注射装置经肘正中静脉或者手背静脉处输注70 ml 碘普罗胺造影剂,注射速度应控制在4.5~5.0 ml/s,然后再输注30 ml 生理盐水。扫描操作中应设置为螺旋扫描方式,触发时间为5 s,完成6 个容积数据连续操作,间隔2 s,扫描参数为电压100 kV,电流200 mAs,将第一个容积数据扫描当作骨剪映蒙片;开始扫描15 s 后进行头颈CTA 扫描,具体参数设置应为电压100 kV,电流300~550 mA,层厚0.625 mm;开始扫描21 s 后进行9 个容积数据连续扫描,各个容积数据间隔3 s,扫描参数为电压100 kV,电流200 mAs。整体扫描时长为46 s,对扫描后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梗死灶个数以及梗死区、半暗带区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CBV、CBF、TTP、MT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梗死区和半暗带区CBV、CBF 均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TTP、MTT 均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梗死灶个数多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注:与侧支循环良好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梗死灶个数比较(,个)

表3 两组患者梗死灶个数比较(,个)

注:与侧支循环良好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受到血管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引发症状,症状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神经缺损、行走困难、意识模糊、失语等情况,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患者起病时经常为突然发作,目前针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再灌注治疗方式控制病情,而在实际治疗中需要重视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工作,结合侧支循环评估结果合理采取相关措施,才能将血管狭窄与闭塞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降低患者死亡风险[4]。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际治疗中,当脑血流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机体可通过小血管代偿性扩张或收缩维持脑血流相对动态稳定,也就是脑循环储备力(CCR)[5]。从CBF 变化过程看,CBF 的减少到急性脑梗死会经历脑灌注压下降引起的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局部CCR 失代偿性低灌注所造成的神经元功能改变、CBF 下降超过脑代谢储备力才发生不可逆转的神经元形态学改变(脑梗死)等3 个发展阶段[6]。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检查诊断主要包括头颈CTA 与全脑CT 灌注扫描两种检查方式,头颈CTA 为无创血管成像技术,血管造影术是一种介入检测方法,由于X 光无法穿透显影剂,将显影剂注入头颈部血管,通过显影剂在X 光下显示的图像诊断出血管病变,该种诊断方式可以帮助了解患者具体狭窄动脉。全脑CT 灌注扫描是指脑部增强CT,主要是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的CT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利用该曲线计算出CBF、CBV、MTT 和TTP 等参数,准确反映出脑组织中血流灌注情况,帮助医务人员清楚了解到患者血流动力学信息,明确低灌注区及其范围、位置,便于推测出半暗带区域,缺血脑组织MTT 延长,血容量明显降低,提示为不可逆损伤;而MTT 延长,血容量轻度下降,提示为可逆性损伤[7,8]。

相关研究分析了头颈CTA 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建立评价与临床诊断的影响,发现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基底节、脑叶、脑干、小脑、丘脑等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组单发病灶明显比无侧支循环组多,侧支循环组多发病灶数量明显少于无侧支循环组,侧支循环组的中度卒中率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组、闭塞率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对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后,将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比较,接受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是侧支循环组的NIHSS 评分更低,由此可见,侧支循环建立与血管狭窄程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9,10]。相关研究报告,对CT 灌注成像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动力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发现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异常灌注区患侧CBF 明显低于健侧,CB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 明显高于健侧,M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受到脑血管自动调节系统变化、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之间的差异、局部脑组织生化代谢程度存在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引起,导致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出现了异常变化;而脑卒中患者异常灌注区患侧CBF、CBV 明显低于健侧,患侧TTP、MTT 明显高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与脑卒中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相对值进行对比,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数值、rCBV-rCBF数值均明显高于脑卒中患者,但是TIA 患者的rMTT 与rTTP 数值之间无显著差异[11,12]。可见,通过CT 灌注成像检查可以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患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储备能力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脑梗死患者的脑储备能力会因为疾病受到严重损伤[13,14]。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头颈CTA 检查、CT 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发现患者病情发展,便于疾病判断,但是临床在实际诊断中经常会采取单一检查方式,不能充分发挥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15,16]。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研究人员逐渐重视两种诊断方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治疗中的运用,且随着缺血性脑卒中诊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进行准确、有效评估,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便于医务人员准确动态掌握患者疾病发展,及时改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17,18]。

有研究证明,将头颈CTA、全脑CT 灌注扫描联合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中,可以发现该种诊断方式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梗死区、梗死核心区、半暗带区的CBV、TTP、MTT、CBF 等指数均存在较大差异,有利于医务人员观察狭窄或闭塞动脉及形成的侧支循环,提升预后判断准确性[19,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梗死区和半暗带区CBV、CBF 均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TTP、MTT 均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梗死灶个数多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头颈CTA 联合全脑CT 灌注扫描,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评估侧支循环情况,具有较好的预后判断价值。

猜你喜欢

全脑头颈缺血性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美国FDA:批准HPV9价疫苗用于预防头颈癌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山医大一院“一站式”头颈、冠脉联合扫正式上线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关于《头颈肿瘤防治专栏》的征稿通知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