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颅内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3-03-08马柱永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套管气管脑出血

马柱永

颅内出血是指脑中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包括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临床中常见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动静脉畸形、瘤卒中及创伤性各种颅内出血等[1]。颅内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损害,起病急剧,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2]。治疗上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严重的颅内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长期缺氧会导致患者颅压进一步升高,影响患者预后[3]。颅内常见出血原因有外伤引起颅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颅内出血,该出血主要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硬化引起颅内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少,可以在内科采取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止血以及对症治疗。出血量较多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开颅手术、钻孔引流术以及血肿清除术[4]。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气道阻塞的情况,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气管切开术可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且能够引流下呼吸道分泌物,在重大手术中应用广泛[5]。本研究采用常规治疗及早期气管切开术干预颅内出血患者,分析患者预后,探究早期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2 月~2022 年8 月于本院神经外科就诊的80 例颅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2∶18;年龄30~80 岁,平均年龄(58.31±7.89)岁;脑出血24 例,重型颅脑损伤16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0∶20;年龄30~80 岁,平均年龄(58.28±7.78)岁;脑出血22 例,重型颅脑损伤1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确诊为颅内出血;②患者年龄≥18 周岁;③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患者;②合并重大疾病患者;③脑疝晚期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积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给予降颅压、止血、降血压等综合治疗。如患者处于呼吸不稳定或非常弱等状态,并且氧饱和度水平维持不佳时,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有手术指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1.2.2 观察组 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时采用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具体内容包括:①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后伸,肩部垫高,下颏、喉结及胸骨上切迹三点成一直线,严格保持在正中位上,便于气管的暴露。②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1%或2%的利多卡因作颈前中线皮下、气管旁浸润,起自甲状软骨下缘,下达胸骨上切迹,相当于皮肤切口的部位。③在颈前环状软骨下约3 cm 处,沿颈前皮肤横纹作4~5 cm 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后,向上、下分离,即可见颈前静脉覆于深筋膜上。④分离颈前组织将颈深筋膜在两侧胸骨舌骨肌之间切开,用剪刀向上、下分离至与皮肤切口等长为止。⑤在非紧急的情况下,可于切开气管前,向气管内注入数滴利多卡因,以免气管切开后发生剧烈咳嗽。可纵形切开2~4 或3~5 气管环,也可倒“U”形切开或气管前壁切除椭圆形一小块。⑥气管切开后,需迅速用扩张器或弯血管钳将气管切口撑开,再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插入套管前要取出内管,套入管芯,插入后迅速取出管芯,吸尽分泌物后将内管套上、固定。⑦套管两侧系以纱带缚于颈部固定。将套管上方的创口缝合1~2 针,套管下方不予缝合,以免发生皮下气肿,并便于伤口引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①疗效判定标准:有效: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症状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患者各指标恢复正常;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②不良事件包括肺部感染、低氧血症。③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判定,包括生理机能、健康情况、社会功能、情感功能4 项,每项总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理机能、健康情况、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颅内出血是脑外科常见疾病,也是危急症,颅内出血患者往往会伴随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症状,此时患者无法自主呼吸,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尤其是脑部均处于缺氧状态。如不及时给予干预,脑部则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水平[6]。此外,颅内出血患者在丧失意识的情况下出现呕吐等症状时,会引起严重喉阻塞,危害患者生命及健康。治疗颅内出血首先要明确病因,如只是单纯的高血压造成的颅内出血,或者是外伤造成的脑挫裂伤出血,只需要积极的对症处理即可。而对于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这些情况破裂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则需要积极的进行相应动脉瘤治疗[7]。其次,如果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或者是大量脑挫裂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的时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开颅清除血肿,清除已经坏死的脑组织,进行动脉瘤夹闭以及动静脉瘘夹闭,必要时候也可以采取杂交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8]。在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也要注意对患者给予止血、降颅压、改善脑循环及脑保护等干预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呼吸顺畅,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最大程度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9]。

气管切开术属于外科手术的一种,是指将颈部的气管切开,放入特制的人工气管套管,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且能够引流下呼吸道分泌物的一种方法。气管切开术主要适用于意识不清,需要吸出痰液患者,长期使用有创呼吸机患者,以及喉头水肿以及肿瘤压迫所导致的呼吸困难患者[10]。患者可以通过气管切开术清理呼吸道并保持呼吸通畅,待病情好转后,可以去除气管并缝合伤口。而针对颅内出血患者而言,在治疗早期进行气管切开术是确保患者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11]。经气管切开后,吸入气流不经鼻、咽、喉而直接吸入肺,从而大大降低上呼吸道阻力和呼吸道无效腔,在相同呼吸潮气量的情况下,可增加有效换气量,减少氧消耗改善呼吸功能[12]。患者在术前使用气管切开术,可有效预防脑出血、颅脑、头面颈部严重外伤、水肿、吸入性损伤,口腔颌面部和鼻咽喉头颈部大手术前,为了保持术后呼吸道通畅,可预防性气管切开[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理机能评分、健康情况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颅内出血患者早期应用气管切开术不仅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还可减少并发症及血肿风险,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气管切开术在多种重大手术术后保护患者生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尤其对于颅内出血患者,需重视该术式的应用,确保患者呼吸顺畅[14]。此外,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需注意,气管切开术作为有创术式,对颅内出血患者应用时需注意对感染的预防,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颅内出血患者,早期气管切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更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早期气管切开术在脑外科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套管气管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民用建筑给排水预埋套管施工
具有腐蚀坑缺陷的套管强度评估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新型多功能气管切开堵管器的制作与应用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跟管钻进用套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