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凉山文艺的重要价值意蕴

2023-02-25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霞

区域治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凉山文艺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关怀生产生活、关注文明文化、关切民族命运的重要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改善民生、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之举,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目标元素的系统工程。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逐渐实现,但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总体上看仍处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1],文化振兴是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的重要引领和主要推手。“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呈现出全新面貌,彝区发展也得到了党中央、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凉山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并提出了建设“大美凉山、幸福彝区”的发展目标,过去的深度贫困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文艺的新坐标、未来四川文艺的副中心。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艺是重要力量。

一、文艺是乡村美育的重要内容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乡村振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丰富。文艺可以作为引导农民实际行动的潜在力量,不断丰富农民主体对自身的外部感知和认知,然后积累和在群体中传递这种感知,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打造工作有活力、人生有追求和生活有理想的“三有”农民。实现这一目标,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发展意识。人民可以通过文艺多种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体验、感受并形成“乡村美”的价值认同。因此文艺是乡村美育过程的重要内容。

首先文艺创作生产是根植于能动的反映论的美学原理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遵循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逻辑的,村民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和精神风貌的营造使文艺成为提升村民审美水平和填补艺术修养空缺的重要手段。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指出:“一旦城乡经济与文化上的传统连带发生断裂,乡土性的地方自治单位便遭到全面破坏。乡村在物质经济上的丰裕,必定会催生民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村民的审美意识和发展意识逐渐跟不上乡村建设的变化,这就需要社会美育的介入。“以文化人”与“以美育人”“立德树人”都是乡村美育的重要途径。文艺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以成为乡村的物质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演进和变化的载体,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这一手段,引导艺术与村民的交流,从而达到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团结振奋精神和激发内生动力的作用[3]。凉山文艺发源于乡村,是乡村精神创造的动力之源。凉山文艺创作的素材人才来自凉山6.04万平方公里、14个世居民族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凉山文艺工作者主要来自乡村,他们结合大凉山民族特色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互动体验,创造了文学作品《悬崖村》《檐上的月亮》、民族歌剧《听见索玛》、阿说阿木、罗木果的歌曲《金不换银不换》、莫西子诗《不要怕》等优秀的文艺作品,描绘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70年来的历史画卷,集中展现了凉山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文艺的美育功能就在于可以通过艺术的叙事手法唤醒人的思考力,人们可以阅读与欣赏文艺作品的美学特征而获得精神成长,从而从低俗转向高级和美好,这些文艺作品向凉山人民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增强了凉山人民对乡村美的发现力、感受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把审美教育,即“美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灵魂。

其次,乡村美育的需求是乡村社会民众审美需要的现实投射,人民的审美诉求需要丰富的文艺作品来满足。随着乡村振兴建设推进,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主体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这要求群众能够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正确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5],一个有乡土味道、有文化灵魂、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需要不断增强民众对乡村美的价值认同。乡村美育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主体的文化规范,满足人民的精神活动需求和审美需要[6]。来源于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为美育工作和人民群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凉山文艺与乡村美育相融合,能进一步丰富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和现实进路。近年来,以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百年党史等为主题创作的凉山文艺作品硕果累累,一方面,对外体现了大凉山的精神面貌,深情表达了大凉山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之情,表达了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共同迈向新时代的豪迈之情,全方位展现了大凉山的“美”;另一方面,富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也满足了人民的审美需要、精神娱乐需要,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又增进了民族文化自信。

二、民间文艺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该《规划》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主旨是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与地方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而这些文明较多地通过民间文艺的发展得以传承。民间文艺蕴含着民族文化记忆与审美风范,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民族文艺的合理开发、创作表达和传承发展。

民间文艺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风范。民间文艺是服务于民生的,其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化创造,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蕴含着浓厚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人民淳朴的艺术理想。作为与基础的物质生活接近的文化艺术形式,民间文艺无不体现着对生活美的表达。作为民众的精神产品,民间文艺既是社会生活,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艺术与生活的双重属性使民间文艺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特征[7]。凉山民间文艺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及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成就。凉山民间文艺中传说、神话、史诗以及婚丧嫁娶等仪式歌曲中都渗透着古代历史文明,如彝族神话《石尔俄特·寻父买父记》对母系社会的历史真实面貌进行了描述,对人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诉说。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人类文化历史中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火把节吟唱的歌曲《朵洛荷》、叙事诗《妈妈的女儿》中一些古老的说唱形式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创作水平和民族语言艺术的魅力。凉山民间文艺内含着彝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感,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意识,传递着彝族生活的时代镜像[8],受到民众喜爱的根本原因是人民能够在其中获得审美享受。

民族文艺是民族文化、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物化载体来承载一定的文化属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乡村繁荣兴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文艺占有着一定分量,贯穿中华文化始终,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生活,承袭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历久弥新,影响深刻,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由历史的积淀与环境变迁所形成,文化的发展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一定基础上吸收传统、再铸传统,艺术融入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开发[9]。弘扬传统文化是乡村建设的中心,民族文艺与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使民风淳朴向上、社会和谐安定。凉山民间艺术之所以较好地保留了古老的风俗文化是因为曾长期受到奴隶制的影响,与世隔绝,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奴隶社会形态,具有个性特点,成为人类文明的珍贵资料。凉山文艺工作者通过对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精神世界的研究把握,用艺术形式进行了创作表达,传承发展了彝族文化,打造了独特的文化地标。

三、文艺是产业转向的源头活水

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是首要,人才是关键。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随之带来的就是乡村人才的流失。人才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乡村产业匮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在乡村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利用农耕文化和民族区域多样性等特点,推进落实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可以牵引人才返乡。文艺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乡村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线索,通过对民族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将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转变为文艺资本,可以有力推动“以文化赋能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民族文艺的创意活化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灵魂是文化振兴,以文化为基因,以产业为基础,通过“以文化赋能产业”,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将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2022年4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强调创意设计、美术、手工艺和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凉山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化、差异化的民间文化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凉山民族民间文艺繁荣发展,以高原生态、民族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众多精品力作成为凉山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的文化名片,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表达彝族人民对火的情怀的大型彝族风情实景剧《阿惹妞》、讲述从“悬崖村”走向富裕生活的彝族人民历史性跨越的民族歌剧《听见索玛》、展现“民族原生态风”的大凉山原生歌集《赶集》等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将凉山的知名度、关注度提升到新的高度。2017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决定》,提出找准发展方位,坚持“旅游强州”,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发展重要领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中国彝乡”。2020年,凉山州首府西昌入选了“2020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州接待游客488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0.21亿元。

民间文艺的产业化开发,是乡村经济和文化“双振兴”的一个重要模式和路径,有利于将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转变为文艺资本,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与文化艺术的互动交流积极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建设传承文化基因提供了有效路径。凉山民族文艺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发展出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而且还培育了新职业,吸引了不少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大量文化娱乐产品进入乡村的同时,也为乡村民间文艺的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数字工具和虚拟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或借助电影、动漫、短视频、直播等大众传媒,美丽、朴实、原生态的民间文艺得到充分展示和推广,有的甚至走出国门,亮相于世界舞台。这些都为民间文艺被发现、被开发和被赋予更多的价值提供了宽广的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现代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乡土文化与现代性审美的矛盾以及乡村文化传承与人才短缺的矛盾。而文艺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角色,文艺创作必然会受到这些矛盾冲突的影响。通过对凉山文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价值分析,将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思路,从而推进乡村繁荣兴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化振兴新局面。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凉山文艺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1942,文艺之春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文艺范
“感党恩爱核心 喜迎十九大”全区民间文艺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