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工程教育转型与“专创融合”发展的运输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2023-02-24李红雨何华芬袁韵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课程体系

李红雨,何华芬,袁韵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1)

物流业的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运输的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高职教育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新工程教育转型与“专创融合”发展理念,对运输管理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分析与探讨。依据运输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工作项目[1]。

1 新工程教育转型理念分析

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了第四次工程教育改革(MIT4.0)——新工程教育转型(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 formation,NEET),主要内容包括实施项目中心课程、增加教学多样性、提高项目灵活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引领未来的工程教育[2-4]。

项目中心课程是新工程教育转型最直接、核心的任务,这说明其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强,且成效显著。新工程教育转型非常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包括创造、发现、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创新性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与元认知思维、分析思维、计算思维、实验思维以及人文情怀[5-7]。

将新工程教育转型引入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上应强调“纵向贯通、横向交叉、问题导向”,学习方式上应凸显“积极学习、小组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特点,为学生认知思维和工程专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构建项目中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8]。

课程内项目应层层递进,项目A 应以个人为中心,通过简单工具与通用信息检索方式,强化个人能力与核心能力;项目B 应以小组为中心,通过计算工具,强化团队合作能力与专业技能;项目C 应以大组为中心,引入市场因素,强化团队人际关系与数字化学习能力;项目D 应以跨组形式覆盖社会及其他学科,通过专业工具强化领导力与个人学习能力。每个项目或阶段的课程目标与课程任务应充分对接。

2 “专创融合”发展体系构建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专创融合”有助于培养既具有职业素养、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9-1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中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可保证课程可持续发展;师生团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参与者,能够更好地保障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直接反映了课程体系与师生团队的水平,是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显性指标[13-14]。

课程、项目、团队协同递进,形成逐段递进式的成长模式,以形成长期、良性的闭环流动。课程体系按学生年级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构建创新初识、“专创融合”、创新实践“三段递进式”的成长模式;注重“双创”项目过程的引育功能,打造“孵化—培育—成长—转化—反哺”的全链条成长模式;师生团队多专业混编,其中学生团队注重年级梯队式分布,教师团队注重年龄、职称纵向分布,以老带新,实现团队的成长。

3 运输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以职业需要为导向是根据任务引领型项目的活动要求,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物流运输主要岗位(业务员、运输操作员、运输计划调度、运输主管),按照物流运输管理的作业流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核心工作过程的分析解构,将典型工作任务序化,按照物流运输工作流程进行过程系统化,整合岗位核心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将其转变成学习领域的知识目标;课程内容选取应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岗位流程为主线,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进行运输业务操作与管理的综合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工作岗位要求、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并熟悉操作技能,满足运输型企业、生产物流中心企业的工作要求[15]。

运输管理课程设计基于麻省理工学院启动的新工程教育转型计划,通过设置能力要求层层升级的四个模块,搭建进阶式课程体系,以使课程在结构设计上“纵向贯通、横向交叉、问题导向”,在学习方式上凸显“积极学习、小组学习和问题学习”,为学生认知思维和能力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

基于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在第四个阶段对接运输管理领域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专业、班级间跨组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学习、市场调研分析、创新团队组建、创新案例剖析、新技术引进与创新创业项目培育。

运输管理课程共分为9 个模块,其中模块1 合理化运输侧重运输决策,对接职业本科运筹学知识点;模块2 至模块5 以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四种运输方式的作业流程为核心;模块6 引入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模块7 为岗课对接的课程实训,聚焦运输调度协作与中欧班列组织;模块8 为课赛衔接的技能大赛实训,对接大赛中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模块;模块9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育创新项目(见图1)。

4 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基于新工程教育转型理念的课程设计有助于“专创”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精技能、善创新的现代化职业素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未来、回归育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二是顶层设计、流程再造,构建“项目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学科交叉、角色转变,创新项目中心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四是产出导向、多元评价,实现项目中心课程评价的可测量和综合化,同时注重将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机融合,探索“专创”互促的课程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